壯志難酬的唐詩宋詞?别董大唐·高适,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壯志難酬的唐詩宋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别董大
唐·高适
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看這兩句,我總以為這是邊塞詩。
尤其高适是著名的邊塞詩人,随便舉個例子好了:
塞上聽吹笛: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但按我們今天對《别董大》的考證,有兩派大的意見:
一派認為這是在公元747年宋州(在今河南商丘)寫的;
另一派認為這是在公元764年蜀中寫的。
無論是宋州還是蜀中,都跟塞北沒什麼關系。
不過,這兩說都沒有過硬的證據,事實上,我懷疑它們都不對。
無論是宋州派,還是蜀中派,都把詩裡的董大定為當時的著名樂師董庭蘭,我對這一點有所懷疑。
懷疑的理由并不基于文本,而是基于敦煌文獻。
在敦煌文獻裡,《别董大》的詩題寫作《别董令望》,所以我認為這裡的董大是董令望。
至于董令望是誰,我們一點線索也沒有。
我們之所以習慣把董大說成董庭蘭,一個理由是董庭蘭确實被人稱作董大——
這倒不稀奇,隻要你姓董,你在你們家排行老大,就會被稱作董大。
另一個理由是,我們對董庭蘭還稍微熟悉一點:
崔珏(jué)寫過他(《席間詠琴客》)、李颀(qí)也寫過他(《聽董大彈胡笳聲兼語弄寄房給事》),他還和名臣房琯(guǎn)的罷官有關。
說董大是董庭蘭,一方面是因為信息多的比較适合腦補,另一方面是比較好解釋接下來的: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既然高适這麼寫,那董大在當時該是個名人吧,董庭蘭完美符合這一點。
但是吧,一來,寫詩可以誇張;二來,這句話不一定要理解為董大很出名,也可以理解作董大人格高尚,到哪都能交到朋友。
類似的套路,高适之前也寫過,那是《夜别韋司士》:
高館張燈酒複清,夜鐘殘月雁歸聲。
隻言啼鳥堪求侶,無那春風欲送行。
黃河曲裡沙為岸,白馬津邊柳向城。
莫怨他鄉暫離别,知君到處有逢迎。
這首詩編年一般定為公元737年,最後一句跟“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類似。
清人王堯衢就在《古唐詩合解》裡分析說:
以君才名,人所共慕,故到處有逢迎之者,可慰寂寞,所以莫須怨也。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與此意同。
當然,還有一個和稀泥的解決方案,或許高庭蘭和高令望是同一個人?
畢竟古人有名有字有号,而“庭蘭”很可能是《世說新語》的典故:
謝太傅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
諸人莫有言者,車騎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階庭耳。”
也就是說“庭蘭”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成長、引人稱贊。
而“令望”有美好名聲的意思,和“庭蘭”的指向很近。
古人名、字常有相通之處,所以保不齊高庭蘭、高令望是一個人的兩個叫法。
正文
不管具體的考證了,讓我們回到《别董大》這首詩吧。
高适的《别董大》給人最深的印象是,面對離别,他很豁達。
這和我們之前說的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很不同,那是: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再喝一杯吧,出了陽關就沒有我這樣的好基友了。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如果你讀高适、王維的詩夠多,你會發現高适就是偏豪邁,王維就是偏感傷(當然并不絕對)。
空口無憑,再來幾首兩人的送别詩吧。
嗯,不妨這樣,我先隐去作者,大家可以猜一猜:
廣陵别鄭處士
落日知分手,春風莫斷腸。
興來無不惬,才在亦何傷。
溪水堪垂釣,江田耐插秧。
人生隻為此,亦足傲羲皇。
齊州送祖三
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
祖帳已傷離,荒城複愁入。
天寒遠山淨,日暮長河急。
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伫立。
送李侍禦赴安西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骢。
功名萬裡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
離魂莫惆怅,看取寶刀雄!
奉寄韋太守陟
荒城自蕭索,萬裡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聞歸鴻。
寒塘映衰草,高館落疏桐。
臨此歲方晏,顧景詠悲翁。
故人不可見,寂寞平陵東。
别韋參軍(節選):
世人遇我同衆人,唯君于我最相親。
且喜百年有交态,未嘗一日辭家貧。
彈棋擊築白日晚,縱酒高歌楊柳春。
歡娛未盡分散去,使我惆怅驚心神。
丈夫不作兒女别,臨歧涕淚沾衣巾。
資聖寺送甘二
浮生信如寄,薄宦夫何有。
來往本無歸,别離方此受。
柳色藹春馀,槐陰清夏首。
不覺禦溝上,銜悲執杯酒。
應該還挺簡單的,一三五屬于高适,二四六屬于王維。
所以,你更傾向于哪一類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