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初學小楷應該用狼毫還是羊毫

初學小楷應該用狼毫還是羊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4 22:04:27

一手好字一定是多力的,多到什麼程度?有個詞叫入木三分。話說王羲之當年,書寫了一塊木闆用做祭祀,工匠削删這些字時,發現墨迹已經透入木闆三分的深度了。這是唐朝的張懷瓘在《書斷·王羲之》中的記載,從此後就流傳下來入木三分這個詞。雖然這個記載不可考,就算屬實,可用來書寫的紙也沒有那麼大的厚度。這個“入木三分”的力度是怎樣體現在紙上的呢?

初學小楷應該用狼毫還是羊毫(要想日後練就入木三分)1

書法的力都是通過墨迹的層次感體現在紙上的,由于毛筆筆頭的特殊結構,筆芯周圍輔以副毫。蘸墨後筆頭呈圓錐形,觸紙時又能把觸紙的一面轉換成近似于三角形。并且這個三角面内,靠近筆尖的一段鋒穎鱗次鋪開。這樣就促成了筆頭給墨的不統一,也是因此形成了墨迹的層次變化。最明顯的層次當屬中間墨迹濃重,逐漸向兩邊減淡的現象,使墨迹有了印印泥、折股钗的飽滿感,我們今天把它叫做立體效果。随同“入木三分”一同出現的還有另一個詞語叫“力透紙背”,顔真卿在《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中這樣描述張旭傳授用筆方法,“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這種現象在當今于生紙上書寫并不難做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生宣紙書寫後,紙張的反面有時有和正面不相上下的墨色;除此之外,筆尖走過的痕迹很明顯,并形成一道物理意義上的凹陷。

初學小楷應該用狼毫還是羊毫(要想日後練就入木三分)2

任何事情往往都是易學則易俗,這種利在其器的學習,反而會事得其反。更何況,生宣紙上這種具備了外形上“力透紙背”的墨迹,在神氣上是相差甚遠的。這也是很多人練習書法時一直很努力,但卻見效甚微的原因之一。唐朝時其實就已經有生宣紙了,但是生宣隻是半成品,一般不會用來書寫和繪畫,而隻有在白事中會用到。在宋朝邵博的《邵氏聞見後錄》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唐人有熟紙,有生紙。熟紙所謂妍妙輝光者,其法不一。生紙非有喪事故不用。”古人一般不會用生紙書寫,所以我們能見到的法帖都不是寫在生紙上的。由于生紙和熟紙表現出的效果差異很大,用同樣的方法書寫會得到不一樣的墨迹。即便能得到形似的字,所用筆法也是不一樣的。這種等同于用不是法帖中的筆法來臨寫的狀态等同于盲臨,是收不到什麼效果的,跟不臨帖的差不多。

初學小楷應該用狼毫還是羊毫(要想日後練就入木三分)3

這其中的原因也就是生紙的特性,生紙的洇墨使墨汁在紙面上運動的軌迹同熟紙不一樣。因為放射性的滲透過程,墨迹呈現出邊緣模糊的效果,使線條産生渙散臃腫、不爽利的既視感。這樣就失去了屋漏痕、折股钗的飽滿感,而呈現平面化。這樣的線條當然沒有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的視覺效果。屋漏痕的産生過程,是牆壁的阻力和水的重力和張力相互作用的結果。橫向的張力使水痕邊緣有力與力搏鬥的氣勢,豎向的重力使水痕産生無垂不縮的氣勢。這些對抗在熟紙上是存在的,在生紙上相對弱很多。

初學小楷應該用狼毫還是羊毫(要想日後練就入木三分)4

同時也是因為生紙的滲透性,使墨洇散,造成筆畫起訖不分明,這樣書寫中的問題和優點都會被隐藏。我們的臨帖練習不能隻是囫囵吞棗似的照葫蘆畫瓢,臨帖是要找到書寫各勢筆畫所用的筆法。意在反複驗證,從中找到正确的方法,使之固定下來,成為自己的書寫方法。分不清筆法的對錯,怎能調整對筆的用法?所以練習多長時間也隻是在固化自己原有的書寫方法,并不會有多大的實質上的收獲。鑒于此,為了能更好的總結經驗,使筆力能強勁到入木三分、力透紙背,建議臨習時不要再用生宣紙。可以使用不怎麼洇的毛邊紙,這種紙是一種竹紙,淡黃色,吸水托墨,是書寫和木刻字書籍印刷的最主要用紙。也是因為毛晉當時用它做主要的印刷紙張,在訂購的紙張邊上蓋有毛字騎馬章,才有了毛邊紙的稱呼。

初學小楷應該用狼毫還是羊毫(要想日後練就入木三分)5

除了毛邊紙還可以用元書紙。元書紙也是竹紙的一種,北宋真宗時期被選作“禦用文書紙”。因黃帝元日廟祭時用這種紙寫祭文,所以被叫做元書紙。元書紙潔白柔韌,着墨不滲,可以用來書寫或畫畫。這兩種紙現在都有機制紙,初學為了降低成本可以選擇使用。機制紙一般一面光滑,另一面粗糙,為了不是筆滑而無力,最好選擇粗糙的一面來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