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40年前老式縫紉機

40年前老式縫紉機

情感 更新时间:2024-08-16 07:57:37

“現在還會經常用到它。”67歲的劉有元戴上老花眼鏡,端坐在縫紉機前,熟練地用指尖将布料推到了針口。随着腳下的踏闆發出啪嗒啪嗒的聲音,劉有元的思緒一下子又回到了41年前。

找熟人才拿下這個結婚聘禮

盡管經曆了多次搬家,但這台“蝴蝶”牌縫紉機,一直在劉有元家保有一席之地。

“那時,各家各戶的經濟條件都很一般,物資也比較緊缺,衣服是縫縫補補又三年,所以縫紉機對一個家庭來說,是個既貴重又實用的物品。”回憶過往,曠光榮又甜蜜地笑了。

40年前老式縫紉機(41年前的蝴蝶縫紉機)1

▲劉有元正在熟練地操作縫紉機

1977年,經家人介紹,曠光榮認識了劉有元。劉有元勤勞善良,還會縫紉。1978年,兩人開始談婚論嫁。劉有元的要求隻有一個——有一台屬于自己的縫紉機。

計劃經濟時代,要買一台縫紉機可不是易事,什麼都要憑票購買。“當時正好有一個親戚在供銷社任職,于是向他‘求助’,這事還真成了。”曠光榮當年在石峰區杉木塘的原株洲柴油機廠工作,每月工資是31元9角,花了差不多5個月的工資,才買下這台縫紉機。

“意義重大,買下它,一切都是值得的。”曠光榮說。

擔着百餘斤的縫紉機走街串巷

曠光榮沒有想到,這台縫紉機不僅成了夫妻倆的“定情信物”,更成了一家人創造财富的主要工具。

40年前老式縫紉機(41年前的蝴蝶縫紉機)2

圖片來源網絡

“剛開始,我手藝不精,名氣也不大,我就降低手工價格,生意慢慢地就好起來了。”能下地種田,也能縫紉繡花,劉有元有湖南人的典型性格——吃得苦、霸得蠻。劉有元回憶說,上世紀70年代末期,做裁縫的主要是到買方家中按天做工,一開始别的裁縫的工錢是1元錢一天,她就6角錢一天。因為價格有優勢,經大家口口相傳,她的客戶慢慢地遍布城區。

“有一戶人家住在徐家橋附近,我就用扁擔擔着百把斤的縫紉機從杉木塘走路過去,大約5公裡的距離,花了差不多3小時。”劉有元說,當時她家附近有公交車,但單程要1角錢,她心裡盤算着往返要花掉一天工錢的三分之一,實在不劃算,所以決定全程走路。

就在日複一日的四處奔忙中,劉有元一個月也能拿到和丈夫差不多的收入。

改革開放後,她開起了裁縫店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全國大地。

1981年,國營響石嶺百貨大樓建成,這一年,曠光榮和劉有元有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

40年前老式縫紉機(41年前的蝴蝶縫紉機)3

“當時裁縫都是直接把縫紉機擺在路邊招攬生意,為了讓二女兒少吃點苦頭,我決定租個門面。”劉有元說,那時有人找到她說,響石嶺百貨大樓有一個縫紉門面,因為每月要30元租金,根本沒人去。經反複思考,想着二女兒确實太小,露天太陽曬,喂奶也不方便,于是她咬咬牙要下了這個門面,“當時嬰兒搖窩就放在縫紉機旁,雖然辛苦,但感覺很幸福。”

有了固定的門面,劉有元也有了更多的老顧客。她還比不少裁縫先行一步,不再隻是來料訂做,而是培養起了自己的徒弟,開始自己購置衣料批量制衣,“這樣就能把空餘的時間利用起來,降低生産經營成本。而顧客也能直接選購成品,效率更高。”

“媽媽連夜趕制衣服,我們也會幫忙”

劉有元的名氣越來越大,生意也越來越好。這台“蝴蝶”牌縫紉機,撐起了這個家庭的大半邊天。

40年前老式縫紉機(41年前的蝴蝶縫紉機)4

▲ 老縫紉機

劉有元記得,直到上世紀90年代,大家仍舊保持着量體裁衣的習慣,特别是“新年穿新衣”的習俗,讓春節前的生意格外火爆。劉有元說,當時,春節前一個月開始,她就進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各家各戶經濟條件再緊張,也會想辦法扯點布,給全家人做新衣服。”

“那時,媽媽經常通宵達旦趕制衣服,我們也會幫忙。”劉有元的三女兒曠昆紅回憶,三姐妹放寒假了,會幫忙家裡做事,有的負責分類,有的幫忙絞邊,“從小耳濡目染,基本的縫紉技能,我們三姐妹都會。”

忙歸忙,收益也不菲。劉有元說,生意最好時,一年的收入可達萬元以上,是普通工人的3倍。

“一件衣為了多穿幾年都會做得比較寬大”

“一件衣為了多穿幾年,都會做得比較寬大。”劉有元說,那時的衣服款式比較簡單,男士就是中山裝,女士就是寬大的呢子衣。拿女士呢子大衣來說,可以來年改短、改瘦再穿。

40年前老式縫紉機(41年前的蝴蝶縫紉機)5

“大姐3歲時,媽媽給她做了一件大衣,她一直穿到了7歲。媽媽将這件大衣改了改,傳給了二姐,到傳給我時,已變成了一件上衣。”曠昆紅笑着回憶說,那時像這樣被反複修改的衣服很多。比如,袖子短了,則會在袖口前加一截,接口處就縫上裝飾花紋掩蓋,俨然又變成了一件新衣。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因為衣服款式更多,用的面料也比較豐富,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到成衣櫃台購買衣服了,蘆淞服裝市場也形成了成熟的市場。此時,劉有元也加入了蘆淞服裝大市場,成為蘆淞服裝産業鍊條上的一環。

對話

“它改變了我們一家人的生活”

記者:家裡的這台縫紉機現在還經常用嗎?

曠昆紅:媽媽沒事就會用它縫縫補補。媽媽很節儉,她上世紀八十年代制作的一些衣服至今保存在老家。去年,媽媽又翻出了一條格子長裙,給我改了改,我又穿上了,有些複古風。

記者:當時,作為裁縫家的孩子,新衣服多嗎?

曠昆紅:衣服的款式确實會比同齡的孩子豐富,但媽媽大部分時間在給别人做衣服,加之媽媽很節儉,其實我們姐妹也沒有很多新衣服。但是,這台縫紉機給我們姐妹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童年記憶,它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也改變了我們一家人的生活。


來源 | 株洲晚報

記者 | 戴凜

編輯 | 譚俊傑(見習)

審核 | 匡志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