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平
“1920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發表了約瑟夫·比奇的文章《東方伊甸園——中國西部》,稱四川(成都)就是東方伊甸園,你說安逸不安逸?”8月24日近中午,原《科幻世界》雜志總編輯譚楷接到記者電話,說正在逛菜市場,一手牽着狗,一手擇着菜,聲音洪亮中氣十足,聽起來退休生活也很安逸。
拿萬元獎金,安逸四川征文漸入佳境,峨眉溫泉、泸州酒香、“寶藏”綿竹、印刻鄉愁的豆花飯都獲得無數讀者共鳴。
著有《楓落華西壩》的譚楷從自己的研究出發,認為百年前來成都的一衆加拿大等國知識分子,也被這裡的安逸氣候和民風而折服。
“如今的四川大學望江校區第4教學樓又叫赫斐秋樓,他是學校創始人之一。當他在長江上漂了近三個月,終于到成都後,發出了驚歎。”譚楷娓娓道來,赫斐秋發現,成都平原比安大略省還小,卻養活了相當于那時美國2/3的人口,“天府之國”當真名不虛傳。
參與創辦華西協和大學、把生命留在華西壩的蘇道璞,他的女兒蘇錦也動情回憶:“從新南門橋劃到萬裡橋,又從萬裡橋劃到九眼橋,一路上風光真美。我們看到了河邊洗衣服的姑娘、挑水賣的人,還有魚鷹捕魚,成群的白鹭、野鴨子飛過……”
春天看滿山滿坡無邊金黃,夏天到峨眉山、青城山避暑,秋天有各色蔬菜、果實,溫潤的氣候、豐富的物産,都讓這些來自高緯度的外國人感到安逸——沒有物質上的歡愉,空談精神和理想,也是難以堅持下來的吧。
今天也是這樣,譚楷認為,氣候禀賦、生物資源量,包括熊貓等,仍是四川吸引遠方遊客的關鍵。
除此,四川的人文環境也安逸。《故事會》的刊标用的正是成都東漢墓葬中出土的說書俑,生動展示了2千年前這裡娛樂生活的樣貌。
從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可以推斷古蜀先民繼承有巫文化的元素,譚楷認為,它和道教都更傾向自然主義,與孔孟儒教形成一種微妙的對抗,給人的天性一個出口。
這樣的自然和人文底蘊,完全适合作一個開放、多元、異質文化交流的大舞台。譚楷說道,在後疫情時代人的流動受阻,但文化流動不應受阻,反而更應加強,這樣才能對抗物理上的封閉,夯實共識的基礎,獲益于交流帶來的精神資源。
圖片由譚楷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