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産業體系建設意見?來源:經濟日報“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推進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強化基礎設施支撐引領作用,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産業體系”加快建設現代産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方面,是我國把握産業變革趨勢、适應經濟發展實際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更好建設現代産業體系,需重點關注“全”“穩”“高”這三個關鍵詞,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現代産業體系建設意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來源:經濟日報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推進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強化基礎設施支撐引領作用,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産業體系。”加快建設現代産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方面,是我國把握産業變革趨勢、适應經濟發展實際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更好建設現代産業體系,需重點關注“全”“穩”“高”這三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是“全”,即強調産業體系完備并且具有一定規模。
“全”是大國現代産業體系應該具備的基礎特征。産業體系是否“全”,關系到一國是否有足夠的生産能力來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特别是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中,我國完備的産業體系、強大的動員組織和産業轉換能力,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物質保障。與此同時,疫情沖擊也暴露出我國産業鍊、供應鍊存在的風險隐患,使産業體系完備的重要性更為凸顯。近年來,我國不斷鞏固産業體系較為完備的優勢。目前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500種主要工業産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産品的産量位居世界第一。下一階段,依然要牢牢抓住“全”這個關鍵詞加快建設現代産業體系,在具有一定規模的基礎上謀求更加安全、更有質量的發展。
第二個關鍵詞是“穩”,即強調産業體系的韌性強、運轉平穩可持續。
“穩”是大國現代産業體系應該具備的重要特征。産業體系是否“穩”,關系到在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确定的情況下,一國是否有能力确保産業安全乃至國家安全。強調,“要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内生産供應體系,在關鍵時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環,确保在極端情況下經濟正常運轉”。這為進一步增強産業體系韌性、保障産業體系運轉平穩可持續提供了重要指引。
總的來看,我國産業體系韌性強的基本特點沒有變。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6.2個百分點。高技術産業投資同比增長20.2%,高于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增速14.1個百分點。這些都表現出産業結構日益優化、新動能加快形成的趨勢。同時也要看到,我們進一步提升産業體系的穩定性,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産業鍊、供應鍊,仍面臨一系列挑戰。“卡脖子”問題有待解決,産業鍊供應鍊斷鍊風險依然存在,産業組織形式以及空間布局仍需優化。對此,可科學謀劃在複雜條件下統籌産業組織形式韌性和效率的有效路徑,進一步思考如何發揮中西部地區發展潛力大和回旋餘地大的優勢。
第三個關鍵詞是“高”,即強調産業體系的質量更高、效率更高。
“高”是大國現代産業體系應該具備的關鍵特征,主要是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産業體系是否“高”,關系到一國産業能否邁向全球價值鍊中高端。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同時我國制造業總體上仍處于全球價值鍊的中低端,産業體系質量和效率還難以滿足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一般來看,提升産業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調整自身所處的産業鍊環節,實現更高的價值獲取,即“延鍊”。例如,由單一的生産環節向“微笑曲線”兩端的設計研發、終端産品、銷售服務等高附加值環節延伸。二是通過在自身所處的産業鍊環節精耕細作、提質增效,實現更大的價值創造,即“強鍊”。觀察産業以及産業鍊的發展規律可見,産業鍊的制造環節如果能夠實現技術升級、管理改善等,也能顯著提升其在價值鍊中的位置。
立足新發展階段,着力構建具有“全”“穩”“高”等特征的現代産業體系,需在以下幾個方面切實發力。
一是統籌推進“鍊主”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融合發展,構建更加完備的現代産業體系。我國産業體系門類齊全的微觀基礎是數量龐大、不斷發展壯大的市場主體。要發揮産業體系較為完備的基礎優勢,在各細分領域以“鍊主”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帶動其他中小企業融通創新、融通發展;要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市場主體營造良好、穩定的發展環境,多措并舉、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培育好。
二是統籌推進補短闆和鍛長闆,構建更具韌性的現代産業體系。一方面,增強産業體系韌性需破解“卡脖子”問題,要針對工業“五基”啟動一批産業基礎再造項目,補足基礎領域短闆,夯實産業體系基礎,同時,加快鍛造新興産業的優勢長闆,牢牢把握前沿領域發展先機。另一方面,圍繞關鍵技術、關鍵設備、關鍵零部件、關鍵原材料等方面更好維護産業鍊安全。短期看,要梳理産業鍊斷鍊、供應鍊斷供的風險點,做好應急預案;長期看,要着眼于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産業鍊、供應鍊,力争重要産品及其供應渠道都至少有一個替代來源,形成必要的産業備份系統。
三是統籌推進價值鍊位置的提升和戰略高地的搶占,構建更高質量的現代産業體系。要優化産業配套半徑,推動産業關聯配套,支持産業鍊上的企業向上遊設計研發和下遊終端産品等高附加值環節延伸,以“延鍊”助力産業體系實現更大價值獲取。同時,針對産業鍊的制造環節,要以智能制造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産業模式和企業形态發生根本性轉變,以“強鍊”助力産業體系實現更高價值創造。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産業經濟和技術經濟研究所 盛如旭 張于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