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丨尋覓千年經典,感受國學魅力
《論語》一書共20篇。各篇的命名并沒有特别的用意,隻是選用該篇首章第一第二句的兩三個字作為一篇的題目,這種類型的篇題在先秦時代的典籍中比較常見。
《學而》一篇包括16章,作為《論語》的首篇,從總體看,所涉及的内容比較廣泛,也比較重大,其中包括孝、仁、禮、政、學習等一系列論題,可以說,以下各篇進一步展開的論述内容在首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露。孔子思想體系的中心部分是“仁”與“禮”,孔子對這兩個問題有豐富的論述,提出了明确的主張。
篇中由有若(有子)所說的“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以及“禮之用,和為貴”等觀點,表達了仁與禮的特征和效能,這就是以血緣親情為社會關系的基礎,由此維系社會秩序,形成一種既有嚴格等序又和諧融洽的理想化社會狀态。這是對孔子思考走向的初步顯示。
《學而》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讀此篇即可初步了解孔子作為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多重身份。
孔子丨感謝關注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事求是,古為今用。
《學而》篇第一
《學而》篇注音原文第1章
① 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② 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适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③ 說:同“悅”,高興、愉快的意思。
④ 有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⑤ 樂:與“說”有所區别。悅在内心,樂則見于外。
⑥ 愠:惱怒,怨恨。
⑦ 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參考】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章
《學而》篇原文第2章
① 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
② 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同“悌”,敬順兄長。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 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
③ 鮮:少。
④ 務本:務,專心、緻力于。本,根本。
⑤ 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裡,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⑥ 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⑦ 與:同“欤”,語氣詞。
【參考】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好冒犯上位的人,這種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冒犯上位,卻喜好造反的人,這種人是不會有的。君子專心緻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章
《學而》篇原文第3章
【參考】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顔悅色的樣子,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章
《學而》篇原文第4章
① 曾子:孔子學生。名參,字子輿。
② 三省:多次反省檢查。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在古代,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③ 忠: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④ 傳:傳授,指老師傳授的學業。
【參考】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别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誠實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
章
《學而》篇原文第5章
① 道:一作“導”,作動詞用。這裡是治理的意思。
② 乘:古代以四匹馬拉的兵車。
③ 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個人的态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慎專一、兢兢業業。
④ 人、民:無論在《論語》還是先秦的其他文獻中,"人"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狹義的"人",是指與"民"相對的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民"是指除狹義的"人"以外的平民百姓。
⑤ 時:這裡指農時。
【參考】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誠實無欺,節約用度而又愛護官吏臣僚,使百姓按照農時耕作與收獲。”。
章
《學而》篇原文第6章丨感謝關注
① 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裡是用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② 入:古代時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禮記·内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③ 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④ 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于自己的人。
⑤ 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⑥ 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⑦ 行有餘力:指有閑暇時間。
⑩ 文:古代典籍。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參考】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誠實,泛愛衆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尚有餘力,就再去學習文章典籍。”
章
《學而》篇原文第7章
① 子夏:孔子學生。姓蔔,名商,字子夏。
② 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賢者。
③ 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
④ 緻其身:緻,意為“獻納”、“盡力”。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參考】子夏說:“尊崇賢者而改變喜好女色之心;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與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章
《學而》篇原文第8章
① 重:莊重、自持。
② 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見 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固陋。
③ 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④ 無:通“毋”,“不要”的意思。
⑤ 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另一種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把“如”解釋為“類似”。後一種解釋更為符合孔子的原意。
⑥ 過:過錯、過失。
⑦ 憚:害怕、畏懼。
【參考】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章
《學而》篇原文第9章
① 慎終:人死為終。這裡指父母的去世。
② 追遠:追念死亡久遠者。這裡指祭祀祖先。
【參考】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喪事,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就能使百姓的德性趨歸敦厚。”
章
《學而》篇原文第10章
① 子禽:孔子的學生,姓陳名亢,字子禽。
② 子貢:孔子的學生。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③ 夫子:古代對男子的敬稱。這裡指孔子。
④ 邦:指當時割據的諸侯國家。
⑤ 聞:聽見,知悉。
⑥ 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有“還是”的意思。
⑦ 溫、良、恭、儉、讓:就字面理解即為:溫順、善良、恭敬、節儉、謙讓。這是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贊譽。
⑧ 其諸:語氣詞,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參考】子禽問子貢說:“老師每到一個國家,總是獲知這個國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以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的德行而得知國家政事的。老師求得政事的方式,或許與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章
《學而》篇原文第11章
① 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② 行:指行為舉止等。
③ 三年:對于古人所說的數字不必過于機械地理解,隻是說要經過一個較 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
④ 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裡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參考】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章
《學而》篇原文第12章
① 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孔子的“禮”,既指“周禮”,禮節、儀式,也指② 人們的道德規範。
③ 和:調和、和諧、協調。
④ 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⑤ 斯:這、此等意。這裡指禮,也指和。
【參考】有子說:“禮的施行,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小事大事隻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章
《學而》篇原文第13章
① 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② 義:義是儒家的倫理範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标準。這個标準就是“禮”。
③ 複:實踐的意思。朱熹《集注》雲:複,踐言也。”
④ 遠:音yuàn,動詞,使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譯為避免。
⑤ 因:依靠、憑藉。一說因應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⑥ 宗:主、可靠,一般解釋為“尊敬”似有不妥之處。
【參考】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于義,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章
《學而》篇原文第14章
① 就:靠近、看齊。
②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③ 正:匡正、端正。
【參考】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章
《學而》篇原文第15章
① 谄:意為巴結、奉承。
② 何如:《論語》書中的“何如”,都可以譯為“怎麼樣”。
③ 貧而樂:一本作“貧而樂道”。
④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見《詩經·衛風·淇澳》。有兩種解釋:一說切磋琢磨分别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則不能成器;一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⑤ 賜:子貢的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其名。
⑥ 告諸往而知來者:諸,同之;往,過去的事情;來,未來的事情。
【參考】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章
《學而》篇原文第16章
① 患:憂慮、怕。
② 人:指有教養、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參考】孔子說:“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隻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論語》剩餘19篇,後續補全。
收藏與點贊齊添,評論共轉發一緻。
感謝「關注」,雅俗共賞。
點擊“了解更多”閱讀更多美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