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代人怎樣做飯

古代人怎樣做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4 21:27:30

古代人怎樣做飯(古人的烹調)1

(漢代畫像磚《庖廚》,成都市郊出土)

早在周、秦,烹調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現代烹調的主要方法在從春秋到秦漢階段已經基本具備了,後來的改進提高,主要是在炊具與火力的演進推動下,向着精、細發展。

《周禮·天官冢宰·膳夫》:“凡王之饋……珍用八物。”鄭玄注雲:“‘珍’謂淳熬、淳毋、炮(páo,袍)豚、炮牂(zāng,贓。母羊)、搗珍、漬、熬、肝(liáo,遼。腸上脂肪,即網油)。”這就是曆代古籍中經常提到的“八珍”。《禮記·内則》對“八珍”有更詳細的記述。綜合起來看,這八珍中包含着多種烹調方法:

煎。淳熬、淳毋,即把醢(hǎi,海。肉醬)煎了以後,加到稻米飯(淳熬)或黍米飯上,再用動物油脂澆在上面。

炮。古代的炮與今天不同,今天稱把魚肉等用油在急火上炒熟為炮,而古代則指在禽畜外面裹塗上泥巴後放到火上或火中去燒。從《禮記·内則》看,炮豚與炮牂的制作順序是十分複雜的:先将豚、牂宰殺,去掉内髒;在腔内填滿棗子;用亂草從外面纏裹住,并塗上泥;用火把泥巴燒幹後,掰開泥巴,并用手拂去皮肉上的薄膜,這樣殘剩的泥、草也就去掉了;把發酵過的粥狀米粉塗在上面,然後放在油裡煎,煎時油一定要沒過豚、牂;把豚(整個地)、牂(切成條子肉)放在小鼎中,小鼎放在大鍋中,大鍋内裝上水,在鍋下連燒三天三夜;這時,就可以加上醋、醢等佐料食用了。

古代人怎樣做飯(古人的烹調)2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類型 陶釜、陶竈)

腌。“漬熬”的做法是:把新鮮牛肉切成薄片,放在好酒裡浸泡一晝夜,然後加上佐料食用。

搗。把牛羊或其他野味的裡脊肉搗爛,去其筋腱、薄膜,加上佐料。這就是“搗珍”。

熏烤。把牛肉用草紮起,灑上桂、姜、鹽,烤幹,這種做法類似現代南方的風幹牛肉、牛幹巴。此後有兩種吃法:或加醢煎食,或搗成粉末。這後一種吃法,已經接近今天的肉松了。這就是“熬”。肝也是烤:一隻狗肝,用網油包住,放在火上烤焦。

後代的烹調方法愈演愈精,名稱改變了,但其原理是一樣的。古書中常見的一些吃法或肉食品名稱,如炙(zhì,至)、脍(kuài,快)、醢、脯等,其中也都包括着上述的一些烹調技術。

炙即烤肉。炙字下邊是火字,上邊的形體則是肉字的變形。這個字形象地表現了“炙”的方法。《詩經·小雅·瓠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斯:白。言:語助詞,無義)燔也是烤,與炙的不同在于“柔者炙之,幹者燔之”(鄭箋)。《詩經·小雅·楚茨》孔穎達《正義》:“燔者火燒之名,炙者遠火之稱。以難熟者近火,易熟者遠之。”所謂幹者、難熟者,即肉脯(fǔ,府),柔者、易熟者即把動物肢解後的一塊塊鮮肉。這樣看來,炙就是現在烤羊肉串的先聲。炙這種吃法,來源于遠古遊牧生活中的野餐,《禮記·禮運》說:“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 地上壘土成圓形,下面挖坑),夏則居橧(zēng,增)巢(構木為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範金(冶鑄器具)合土(制造磚瓦),以為台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亨(烹),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這段話,除了把文明生活的起源歸之于“後聖”不可信外,其餘的都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事實。其中關于飲食的叙述,正揭示了炮、燔、烹、炙作為烹調方法的原始性。

古代人怎樣做飯(古人的烹調)3

(西漢 銅烤爐)

炮、燔等吃法,最初都是食者自己動手切割然後炮、燔的,直到後代,仍然是自制自吃,使其帶點“野味”才有意思。尤其是“炙”,至今仍有許多地方是自己烤。

炙的具體做法也有多種,單據《釋名》所列,就有脯炙、釜炙、(hàn,漢)炙、貊炙、脍炙等,這裡不一一叙述。

脍。《釋名》:“脍,會也。細切刀,令散,分其赤、白,異切之(即把肥肉與瘦肉分開切),已,乃會合和之也。”是脍為極細的肉絲。但其細緻的做法,今已失傳。《孟子·盡心下》:“公孫醜問曰:‘脍炙與羊棗(蓋即今所謂黑棗)孰美?’孟子曰:‘脍炙哉!’”接着,孟子還說:“脍炙所同也”,意思是脍炙是人們共同喜好的。從孟子的感歎語氣中,我們不難看出,在當時人的心目中脍與炙一樣都是美味。現在還有成語“脍炙人口”,意即如脍、炙那樣為人所同嗜,因而被人們口頭傳誦,也是把脍與炙視為同類美味的。

脍的特點是把肉切細。《論語·鄉黨》:

“脍不厭細。”越細越好,這是符合脍的技術要求的。曆史上的确有極其高明的刀工好手。例如《酉陽雜俎·物革》曾經提到“進士段碩常識南孝廉者,善斫脍,縠薄絲縷,輕可吹起”。這位南孝廉切的是魚,魚脍的來源也很古。《詩經·小雅·六月》:“飲禦諸友,炮鼈脍鯉。”脍鯉很可能就是生鯉魚片。這樣看來,現在被譽為日本名菜的生魚片,也是發源于我國的。

上文已提到,醢是肉醬。醢的制作過程很複雜,一般是先把肉制成幹肉,然後鍘碎,加進粱米制作的酒曲和鹽攪拌,再用好酒浸漬,密封在瓶子裡,經過一百天才可食用。做工這樣細,手續這樣多,其味道之美可知。用以制醢的不僅是牛、羊、豕肉,野味、水産也可以做,如兔醢、麋醢、魚醢、蜃(shèn,甚。蛤蜊)醢等。因為醢的特點是把肉剁碎,因而移以言人,則稱剁成肉醬的酷刑為醢。《史記·殷本紀》:“九侯(即鬼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同喜)淫,纣怒,殺之,而醢九侯。”《禮記·檀弓上》載,子路在衛國的内亂中被殺,“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孔子〕遂命覆醢(等于說把醢倒掉)”。孔子欲食之醢,與子路被醢無關,但是據說對人施以醢刑是“示欲啖食以怖衆”(《檀弓》鄭衆注),性質、目的都有一緻處,容易引起聯想,所以孔子不再食醢。

與炙、脍等不同,醢并不是單獨食用的,而是當其他肉食如炮豚、炮牂、漬、熬等做好後加進去配合使用的,從這個角度說,醢近似于調料。

水煮百年(shz100_com)帶你奇聞猛料一鍋炖,讓曆史麻辣一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