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起新時代的重任?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擔起新時代的重任?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
——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十大上的重要講話引起熱烈反響
光明日報記者 崔興毅 張亞雄 詹媛
“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28日上午,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在廣大科技工作者中引起熱烈反響。
中科院院長侯建國表示,的重要講話,系統總結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的新的曆史性成就,深刻分析了我國科技創新面臨的國際國内新形勢和新挑戰,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點任務,對兩院工作和院士群體提出了新要求和殷切期望。院士們紛紛表示,的重要講話以宏大的視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指出了當前我國科技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為我國科技創新指明了戰略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技攻關要奔着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
“要發揮兩院作為國家隊的學術引領作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作用、創新人才培養作用,解決重大原創的科學問題,勇闖創新‘無人區’,突破制約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不少院士表示,對的這段表述印象深刻,很有共鳴。
“我們一直在考慮自立自強和原始創新基礎研究之間的關系到底是什麼,給出了明确答案,中國的基礎研究應該是聚焦重大問題,在重大問題後找到科學問題,解決其中的核心關鍵‘卡脖子’的技術瓶頸。”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周琪指出,我們的目标就是為了人類的健康和未來長遠的發展,所以很多問題是我們自己提出來的,問題的答案也是我們自己找到的,在這個探索過程中建立了中國在幹細胞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國内的研究和技術體系。
“科技攻關要堅持問題導向,奔着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對科技攻關提出明确方向。
侯建國指出,在去年以來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以中科院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奮力開展科研攻關,在國際上首次分離出新冠病毒毒株,首次完成病毒基因組測序,在病原鑒定與溯源、檢測技術與診斷設備研制、藥物和疫苗研發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在科技抗疫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作出了突出貢獻。
“缺‘芯’狀況對國家安全和高科技産業影響很大,提出要建設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我的感受非常深刻,覺得責任重大。”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省副省長王曦介紹,大矽片是芯片制造的核心材料,預計2025年我們大矽片的月消耗量将達到千萬片,過去完全依賴進口,通過這幾年努力,自主制造的大矽片已經實現量産,正在努力進一步擴大規模。
“我國在電力電子關鍵元件與核心裝備方面與發達國家仍存在顯著差距。”中國科協十大代表、中國電源學會理事長徐德鴻表示,做好中國電源技術及産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必須牢牢把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個要求,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分析我國能源變革的重大需求,制定出對電源産業發展起決定性作用重大基礎研究、共性關鍵技術、技術瓶頸、核心元件與裝備突破分階段目标。
世界科技強國競争,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我們是能夠做高質量、高水平科技創新的。”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教授潘建偉表示,現在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高質量的科技自立自強對國家未來發展十分重要。
國家實驗室要緊跟世界科技發展大勢,适應我國發展對科技發展提出的使命任務,多出戰略性、關鍵性重大科技成果。“我們國家二氧化碳排放能源98億噸,占世界的1/3,實現雙碳目标将是我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内面臨的重大戰略科技任務。”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華集團“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顧大钊指出,CCS很可能是一個兜底技術,從現在到2060年還有四十年,還有很多新興的減碳技術很可能出現,但不管怎麼樣我們應該為實現碳中和的目标有一個兜底的技術,要加大這方面的研發。
國家科研機構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加快建設原始創新策源地。“像我們做的量子保密通信,我們前期做基礎研究的時候,就已經解決了這些器件的自主可控問題。那麼等到大規模生産的時候,我們已經有生産能力了,别人就卡也卡不住了。”潘建偉說,“所以從原創性的源頭起就開始做高質量、前瞻性的創新,對産業尤其是未來新興産業的發展非常重要,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各方面被卡脖子的問題。”
強化研究型大學建設同國家戰略目标、戰略任務的對接,加強基礎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踐行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單忠德告訴記者,南航作為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始終以航空報國、服務國防為己任,主動作為,分層分類加速布局一批有組織的前瞻性、基礎共性、關鍵技術等創新項目,勇當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科技領軍企業要發揮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台的優勢,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産業強、經濟強的通道。“高度重視材料的研發和産業的發展,這對我們是極大的鞭策和鼓舞。”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總工程師彭壽告訴記者,這次疫情防控,被“卡脖子”的一塊就是疫苗的玻璃管,這個玻璃管原先是小衆産品,基本依靠國外進口,中國現在這麼大的量,壓力自然非常大,現在我們把玻璃管做出來了,是真正在原材料上解決了難題。
讓科技人員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
“要讓科技人員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決不能讓科技人員把大量時間花在一些無謂的迎來送往活動上,花在不必要的評審評價活動上,花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種種活動上。”
中國科協十大代表、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徐恭義清楚記得,的這番話引起了全場第一次熱烈的鼓掌。
“保障時間就是保護創新能力。”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聽完講話很興奮,“院士們應景性和站台性的任務和工作太多了,非常影響安心做研究、培養人才。科技評審如果沒有院士就顯得級别不夠高,開會如果沒有院士參加就好像不夠規格,這是不大好的理念。”
“這番話說得很實在、很直白,說到了我們心坎上。一方面讓科技工作者自律,把時間放在鑽研技術上。另一方面也要求管理者為科技人員營造更好的工作氛圍,不要讓他們花過多精力去招待客人;對不擅長應酬的專家要多些包容,保證他們的時間精力和興趣集中在鑽研專業技術上。”徐恭義說,“全場掌聲熱烈說明很多院士專家都有這種想法,他們更願意坐在會議室讨論技術問題,比較排斥談論問題後再去陪同應酬。”
“這番講話對教育界來說也是很好的導向,要真正讓學術回歸學術。”中國科協十大代表、武漢大學測繪學院院長姚宜斌說,“有時候學生也被迫參與一些應酬活動,對他們的成長不利,會使他們喪失對學術界的信任,在他們心中埋下世故、利己、鑽營的不良種子。”
“提出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舉。同時強調科技管理改革不能隻做加法,要善于做減法,一下子就抓住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要害。”中國科協十大代表、清華大學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說。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對此深表認同,“科技評價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堅持分類評價導向,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和特色,形成細化的評價标準”。
科技獎勵制度是科技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國家數學與交叉科學中心主任郭雷看來,在完善科技評價體系的過程中,國家科技獎勵制度的改革是一個具體的抓手。他建議,減少評獎的頻次和數量,國家獎勵要獎給那些真正做出實質性重大貢獻的科學家。
“同時,在科技評價中還存在外行評價内行的現象,未來在完善評價體系時,要加強同行評議,特别是小同行評議,真正讓懂的人來評價,避免外行由于不熟悉研究工作隻好數文章數量。”王赤說,我們還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評價專家隊伍,隻有有了伯樂才能選出千裡馬。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30日0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