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席秦嶺 徐湘東 肖洋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2021年5月22日2時04分在青海果洛州瑪多縣(北緯34.59度,東經98.34度)發生7.4級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震中10千米範圍内平均海拔約4200米。
據瑪多縣人民政官網信息,瑪多的縣情特點可用以下五句話來概括:一是地廣人稀,民族單一,意為黃河源頭。二是環境嚴酷,地位突出,是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腹地。三是湖泊衆多,資源富集,又稱為中華水塔。 四是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薩爾賽馬稱王曆史遺迹。五是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河源兒女主動遷徙保護母親河。
星星海(圖據瑪多縣人民政府官網)
據瑪多縣人民政官網信息,瑪多的縣情特點可用以下五句話來概括:
一是地廣人稀,民族單一,意為黃河源頭。
瑪多--藏語意為“黃河源頭”,于1957年12月建政。地處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屬高平原地區。全縣總面積2.53萬平方公裡,占果洛州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占青海省總面積的3.5%。下轄2鄉2鎮,30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縣域人口稀少,全縣總人口14400人,人口密度為每2平方公裡1人,是全省人口最少的縣。民族單一,藏族是主體民族,占總人口的90%以上。
黃河源頭紀念碑——牛頭碑(圖據瑪多縣人民政府官網)
二是環境嚴酷,地位突出,是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腹地。
瑪多縣是全省海拔最高縣,全縣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自然條件十分惡劣,高寒缺氧,環境嚴酷,年均氣溫-4℃,全年無四季之分,隻有冷暖兩季之别,是國内人類生存環境最惡劣的地區之一。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位于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腹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黃河中下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生态功能平衡區。區位特征十分突出,毗鄰著名高原旅遊聖地玉樹,北依青海省新型工業基地海西州柴達木循環經濟實驗區。交通便利,214國道橫貫縣境,西甯至玉樹高速公路全面開工建設,西部大通道建設在即,将是進藏入疆出川的重要交通樞紐。
三是湖泊衆多,資源富集,又稱為中華水塔。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發源于此,境内河流密集、湖泊衆多,全縣共有大小湖泊4077個,素有“黃河之源”、“千湖之縣”、“中華水塔”的美譽。其中,聞名遐迩的紮陵湖、鄂陵湖兩“姊妹湖”,于2005年被聯合國《濕地公約》列為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縣域資源豐富,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藏野驢、石羊、黑頸鶴等50餘種,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有120餘種,是高原生态環境科考的聖地。2011年,黃河源水利風景區榮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即将建設,發展高原生态旅遊業的潛力巨大。境内有金、煤、鹽等10餘種礦産資源,有機牛羊肉是高原天然無公害綠色食品,市場前景廣闊。
素有“千湖之縣”的瑪多縣境内的湖泊。 (圖據瑪多縣人民政府官網)
四是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薩爾賽馬稱王曆史遺迹。
據漢、藏曆史文獻記載,遠在新石器時期,黃河源頭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自公元前四世紀始,甘青地區的羌人幾度遷徙入境,與吐谷渾、吐蕃等民族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今日世居民族。在長期的曆史沿革中,河源兒女用勤勞和智慧書寫了燦爛光輝的民族曆史文化,瑪多是中國格薩爾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傳,格薩爾12歲在境内賽馬稱王,并迎娶當地貴族嘉洛之女珠姆為妃,留下了諸多美妙的傳說,現今格薩爾賽馬稱王等曆史遺迹依稀可見。吐蕃松贊幹布在鄂陵湖畔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而得名“迎親灘”,留下了漢藏和親、民族團結的千古美談。全縣民族宗教文化曆史底蘊深厚,藏傳佛教廣為盛傳。
瑪多縣的苦海(圖據瑪多縣人民政府官網)
五是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河源兒女主動遷徙保護母親河。
80年代初,瑪多縣畜牧業經濟繁榮,全縣牧民人均純收入居全國之首。21世紀初,随着國家“三江源”生态戰略的實施,585戶2334名河源兒女積極響應國家“保護生态、減人減畜、退牧還草”的号召,主動遷出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園,維護了母親河源頭的生态平衡,為黃河中下遊乃至全國的生态文明建設做出了巨大犧牲,現已成為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瑪多縣依托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和資源禀賦優勢,着力培育高原生态畜牧業、高原生态旅遊業和商貿服務業,積極推進跨越發展、綠色發展、統籌發展、和諧發展進程,全縣經濟社會呈現出快速穩步發展的良好态勢;全縣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是青海藏區最穩定的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