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周日打卡鵬城第一峰

周日打卡鵬城第一峰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4 23:41:16

19年的時候,嘗試過一次梅梧連登,當時從蓮塘的登雲道開始爬,穿過小梧桐、大梧桐,以及梅沙尖,最後從茶溪谷下山。

這次是我第2次進行梅梧連登,起點為鹽田路地鐵站,沿着綠道走到鹽田的楊梅新村,過平鹽鐵路,在一處水壩上山。這次的線路經過了梅沙尖和大梧桐,不到小梧桐了。

兩次線路中間的部分基本是一樣的,差别在于上下山的地方。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别,在于這兩年我對梧桐山和梅沙尖徒步線路的更多體驗,這次規劃的線路,追求了風景和安全性的最佳方案。

第一是盡量減少台階路的占比,增加土路的占比;第二是盡量将沿途風景較佳的地方串起來;第三是不走危險線路,下山要是安全線路;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是,起點和終點要為地鐵站。

目前走的這條線的起點為鹽田路站,未來8号線延長線建成後,起點還可以調整到鹽田食街站,距離登山口更近。

周日打卡鵬城第一峰(一天打卡深圳第一和第三高峰)1

周日打卡鵬城第一峰(一天打卡深圳第一和第三高峰)2

本次線路全長有28公裡(從地鐵站開始記錄軌迹),綠道占比較高,約有一半,另外有三分之一的土路,還有一部分公路和台階路。累計爬升1895米,最高海拔943米。

對于很多深圳戶外愛好者來說,梅梧連登還是個比較陌生的詞。相比較于三水線,鵬水線,東森線,銀梅塘小三水,梅梧連登的人比較少,希望在我寫過這篇攻略後,有更多的人去嘗試。

周日打卡鵬城第一峰(一天打卡深圳第一和第三高峰)3

之所以選擇從梅沙尖開始爬,主要考慮的是梅沙尖補給太少。冬天爬山需要的水還不算多,我這次全程竟然隻用了1.5升飲用水,但是夏天肯定是不行的,需要的水必定非常多。在梅沙尖消耗完自己帶的水,到了梧桐山,那裡有商店,這樣就可以少帶一些補給。當然咯,我一直強調戶外盡量帶足全程補給,以備不時之需,這是一種良好的習慣。

周日打卡鵬城第一峰(一天打卡深圳第一和第三高峰)4

平鹽鐵路岔口

周日打卡鵬城第一峰(一天打卡深圳第一和第三高峰)5

暸望塔

周日打卡鵬城第一峰(一天打卡深圳第一和第三高峰)6

梅沙尖山頂的鐵塔

周日打卡鵬城第一峰(一天打卡深圳第一和第三高峰)7

譚仙公廟

周日打卡鵬城第一峰(一天打卡深圳第一和第三高峰)8

梧桐山

周日打卡鵬城第一峰(一天打卡深圳第一和第三高峰)9

好漢坡遊客服務中心

周日打卡鵬城第一峰(一天打卡深圳第一和第三高峰)10

蝴蝶谷

這條線路大緻會經過5段土路,這5段難易各有不同。第1段是從攔水壩上去的墓地到暸望塔之間,這一段路比較窄,夏天可能會比較曬。第2段是嶂頂前後的一段,難度不大,現在還有繩子可以扶着;第3段是遠足徑E045-E040之間,這一段坡度較大,沿途有樹,長度為2公裡;第4段是上梧桐山前面的一段,比較好走;第5段是蝴蝶谷下山的土路,比較平緩。

其他台階綠道就不多介紹了,隻要埋頭爬就是了。完整的軌迹可以去兩步路APP搜索我的賬号“龔雲深”查找,軌迹名稱就叫“梅梧連登”。

這條線路有不少打卡點。

第1個是梅沙尖的山頂,這個應該不少人都去過。

周日打卡鵬城第一峰(一天打卡深圳第一和第三高峰)11

周日打卡鵬城第一峰(一天打卡深圳第一和第三高峰)12

第2個是蓄能電站水庫,有一段大壩是可以上去的,在有霧的情況下,非常多好看。

周日打卡鵬城第一峰(一天打卡深圳第一和第三高峰)13

周日打卡鵬城第一峰(一天打卡深圳第一和第三高峰)14

第3個是水庫到嶂頂之間的綠道,在霧天也非常的好看。

周日打卡鵬城第一峰(一天打卡深圳第一和第三高峰)15

第4個是大梧桐山頂了,不同的天氣,山頂的景色不同,這次我們在山頂還遇上了雲海,相當的壯觀。

周日打卡鵬城第一峰(一天打卡深圳第一和第三高峰)16

第5個是好漢坡,我比較喜歡好漢坡一邊有霧一邊晴天的時候,水汽從大鵬灣緩緩升起,越過山脊線,再下沉消散。

周日打卡鵬城第一峰(一天打卡深圳第一和第三高峰)17

第6個是蝴蝶谷,下山的路有不少觀景點,視野還是不錯的。

周日打卡鵬城第一峰(一天打卡深圳第一和第三高峰)18

這條線不同的季節,風景各不相同,所以值得多次徒步,由于梅沙尖有非常多的地方沒有樹木遮擋,因此觀景點比較多,但是夏天也會變得更熱。

徒步建議:如果你想來這裡徒步,建議去之前分别從别的入口爬一次梧桐山和梅沙尖,看看自己體能是否可以完成兩座山的攀爬。這條線有部分地方草木茂盛,夏季極易遇上蛇及其他昆蟲,夏季注意防曬,同時需要準備充分的飲用水和一份午餐。譚仙公廟是兩座山的分界點,可以在這裡多休息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