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什麼是“考古”?在著名考古學家齊東方看來,就是研究如何尋找和獲取古代人類社會的實物遺存,以及如何依據這些遺存來研究人類社會曆史。
在他最近出版的《我在考古現場:絲綢之路考古十講》中,也記錄了很多從考古工作中得來的感悟。近日,齊東方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分享了不少有趣的考古知識。
唐代一直以胖為美?
在過去幾十年的工作中,齊東方曾去絲綢之路實地考察,也曾親曆青海都蘭吐蕃墓的發掘、對海底沉船“黑石号”的探密等等。
河南偃師杏園唐墓出土俑。圖自《我在考古現場:絲綢之路考古十講》,中華書局供圖
在他看來,考古讀的也是書,隻不過讀的是地下遺迹,這樣的書沒有文字,但一樣有很多知識,比如可以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生活習慣等等。
“大家經常能聽到一個說法:唐人以胖為美,好像已成定論。”但齊東方從目前發現的一些唐代陶俑中看出,并不是這樣。
“我們現在考古發現了很多墓葬,裡面都有俑,我們把所有的墓葬裡面出土的女性俑全拿到一起來,然後進行數量上的統計,結論是瘦的多。”齊東方說。
此外,還要把它們按照時代不同排列起來,這叫分期,唐朝三百來年,各個時期的時尚不一樣。他說,其中比較“胖”一些的俑在唐代前期幾乎一件找不到,基本都集中在玄宗時期。
由此,齊東方認為,“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可能唐代在某一個時期以胖為美。泛泛地說唐代以胖為美,不嚴謹。”
别被電視劇誤導
很多時候,考古工作得出的成果,也很能讓人“漲知識”,避免被誤導。
《我在考古現場:絲綢之路考古十講》。中華書局供圖
例如,一些電視劇中常見的“兩邊有小耳朵,中間鼓”的大元寶,挺好看,但其造型與古代實物并不相符。齊東方介紹,根據發掘出土的實物看,真正的元寶,其中間位置是平的。
“古代,元寶本身是錢、貨币,鑄造需要使用模範澆鑄,它們主要靠材質和重量來表現價值。”他解釋,元寶的造型大多比較難看。
某些影視劇中,動辄有人甩出金、銀元寶買東西,很不靠譜。齊東方稱,“宋代有所謂的白銀貨币化,銀子可以在一定場合下流通,但主要貨币還是銅錢,唐代壓根就沒有元寶。”
“黃金和白銀的價值非常高,和銅錢的差别很大。”他大緻算過一筆賬,就拿目前考古發現的最小的金條來說,假如古人拿着它去買白菜,可能足夠買一火車皮的白菜,“這怎麼找零錢?”
“所以有些古代小說裡會寫到,用散碎銀子買東西。”齊東方回憶,自己曾在“江口沉銀”遺址看到過一大箱子的小塊碎銀子,“這就是當時的錢,可以流通。”
“小說、影視劇是藝術作品,不能把它當成曆史來看。”他說。
考古不是挖墓
說起來,“考古”似乎很容易,實際卻絕不是想象中那麼簡單。
圖自《我在考古現場:絲綢之路考古十講》。中華書局供圖
“有人說考古是挖墓的。我得澄清下,不是這樣。”齊東方說,考古發掘的叫遺迹,包括房屋、建築等,“挖墓”隻是其中一部分,“我們一般是因為搞基建,蓋房子、打地基等過程中發現古墓,那當然需要考古隊去了。”
考古跟金石學、鑒賞學也不一樣。他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拿陶器來說,發掘現場的每一個殘片都不放過,擺放位置也要記錄下來,
發掘之後,就要進行複原工作,也是一件複雜的事情。齊東方曾提到,在考古現場,很少見到完好無損的器物。“對陶片”特别枯燥,有時一天都對不上兩塊。
經過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往往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曆史價值。他說,“比如在窯址發現一塊瓷片,可以通過斷面看到釉層有多厚、胎體是什麼顔色,可以研究當時的工藝。”
“在考古過程中發現的東西往往是一群器物的組合,對照、組合研究,能發現許多有用的信息。”齊東方覺得,曆史研究想再深入一步,新資料的來源就是靠考古發掘。
齊東方開玩笑道,“有句話是‘蓋棺定論’,對考古學來說,可能是‘開棺定論’。像之前隋炀帝墓、馬王堆漢墓都有一些傳說,最後發掘才發現,不是那麼回事。”(來源:中新網客戶端 記者 上官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