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舉人和貢士和進士區别

舉人和貢士和進士區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19:47:15

本篇文章是我的小系列《聊聊科考那點事兒》的第四篇,咱們主要聊聊貢士、進士和殿試。

舉人和貢士和進士區别(秀才舉人貢士進士)1

通過鄉試的考生就是舉人了,他們可以參加第二年春天在京城舉行的會試。之前會試落選的人也可以參加,古代沒有複讀生的說法。因為會試通常在二三月份舉行,因此又稱“春闱”。三年一次,若是鄉試朝廷加恩科,會試也會跟随。考生的考前準備和考場紀律與鄉試大體相同,考試内容也大體也是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幾項,這裡就不啰嗦了。

舉人和貢士和進士區别(秀才舉人貢士進士)2

值得一提的是錄取人數,會試是第一次全國各地的考生都聚集在京城考試,全國一張卷,沒有現在高考結束後幾十份高考卷那麼啰嗦。但這也會産生一些問題,比如某些省份的教育資源優厚,才高八鬥的大師很多。某些省份教育資源匮乏,能接受到優質教育資源的人太少。另外每個省份的人口多寡和面積大小也是不一樣的,怎麼做才能讓科考相對公平一些呢?

明朝每次大約錄取貢士300人左右,全國南、北、中三大地域按一定比例錄取。清代的錄取人數沒有硬性規定,雍正八年錄取了406人,但乾隆54年隻錄取96名,可無論錄取人數多少,都是按照各省份的應試人數、人口總數和面積大小按比例錄取。不會出現考生紮堆在某個省份的現象。這個錄取總人數也能看出貢士的含金量有多高,三年全國才錄取三四百人,遇到乾隆54年那樣的,三年全國才錄取96人,這可比現在的國際名校都難考。

舉人和貢士和進士區别(秀才舉人貢士進士)3

古代科考的考試次序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取得的名次依次是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當然極個别的優秀者會得到狀元、榜樣、探花的美譽。在這裡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貢士的級别在舉人之上,為何秀才舉人進士都這麼出名,貢士卻一點也沒有知名度呢?要知道貢士的含金量,僅僅比進士低一點點?

我認為主要原因應該是出在貢士的不确定性上。秀才舉人進士都是已經确定下來的身份,若不是發生大的變動不會更改了。但貢士不同,取得舉人功名的考生通過會試就有貢士的身份,但這個身份的有效期很短,因為得到貢士稱号的下個月就是殿試。殿試過後他們的身份就會是進士,最突出的前三名還會是人人欽羨的狀元、榜眼、探花。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月之前得到的、保質期太短的貢士,自然就被人選擇性遺忘了。

舉人和貢士和進士區别(秀才舉人貢士進士)4

科舉制開始于隋朝,但殿試卻是直到武則天時期才确立。公元690年二月即将稱帝的武則天在洛陽紫微城洛城殿親自考察貢士的能力,當時全國一萬多名精英齊集洛陽,武則天考了幾天才考完,殿試也從此開始,也成為“禦試”、“ 廷試”。

宋朝最初的殿試是淘汰制,但是有兩個在殿試中落榜的人跑到西夏當起了李元昊的軍師,還處處為李元昊侵略宋朝出謀劃策。宋朝皇帝知道後改變了殿試規矩,從此殿試不再實行淘汰制。這個故事我們以後的文章詳細說。

舉人和貢士和進士區别(秀才舉人貢士進士)5

到了明清時期殿試把貢士分為三個等級,也就是俗稱的“三甲”。一甲隻有三名,賜進士及第,這三名就是我們俗稱的狀元、榜眼、探花。這三人在發榜後立即參加工作,狀元為翰林院修撰,從六品,主要工作内容是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講經史以及參與國家重大慶典的文稿草拟工作。

榜眼、探花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工作内容為诰敕起草、史書纂修、經筵侍講。無論是翰林院修撰還是編修,具體工作都可以說極其枯燥。但明清有句話叫“非翰林不入内閣”,這句話并不是說進入翰林院工作的人以後都能入内閣,但内閣,幾乎都是從翰林院走出來的。能在仕途剛剛開始的時候就去翰林院打雜,是全體學子的期望。

舉人和貢士和進士區别(秀才舉人貢士進士)6

一甲隻錄取三人,二甲的錄取人數就要多很多,大約為全體貢士的三分之一,這些人賜進士出身,二甲第一名也就是殿試的第四名被稱為“傳胪”。剩下的三分之二是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二甲和三甲的考生若是想進入官場就沒有一甲那麼順利了,他們要留在京城再經過幾輪考試,成績優異者擇優進入翰林院,稱為庶吉士,也就是俗稱的“點翰林”,官職七品。其餘人分布到各部當打雜人員,或者外放到各地當地方官。

舉人和貢士和進士區别(秀才舉人貢士進士)7

總之隻要經過了殿試,無論排名多少,都會得到工作的。還是妥妥的鐵飯碗。

這四篇文章簡單介紹了科舉,其實我也是一邊輸入一邊輸出,若是有不正确的地方歡迎指正,我會第一時間修改。下篇文章開始我們來聊點科考的趣事,比如曆史上哪些倒黴的狀元,再比如本篇文章提到的、北宋哪兩個投敵的落第考生,歡迎大家前來圍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