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
是支氣管、支氣管粘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臨床上以反複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症狀為特征,且症狀每年至少持續3個月,連續兩年以上。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感冒;寒冷氣候;病毒感染和繼發性細菌感染;最常見的病毒是鼻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細菌最常見的是肺炎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奈瑟球菌等。吸煙;長期接觸工業粉塵、大氣污染和過敏因素;
内在因素:機體抵抗力降低,呼吸系統防禦功能受損、神經内分泌功能失調。
(二)病理變化:
各級支氣管均可受累。反複的損傷和修複。1、粘膜上皮病變
纖毛倒伏、脫失。上皮細胞變性、壞死脫落,杯狀細胞增多,并可發生鱗狀上皮化生。
2、粘液腺肥大、增生,分泌亢進,漿液腺發生粘液化。
3、管壁充血,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
4、管壁平滑肌束斷裂、萎縮,軟骨變性、萎縮,鈣化或骨化。
(三)臨床病理咳嗽、咳痰、喘息。痰一般呈白色粘液泡沫狀。
二、肺氣腫:
肺氣腫(pulmonary emphysema)是指呼吸細支氣管以遠的末梢肺組織(包括呼吸性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因殘氣量增多而呈持久性擴張,并伴有肺泡間隔破壞,以緻肺組織彈性減弱,容積增大的一種病理狀态。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1、阻塞性通氣障礙
慢性支氣管炎等細支氣管炎症--造成管壁增厚,管腔狹窄,阻塞或塌陷。
2、老年性
肺組織發生退行性變,彈性回縮力降低而引起3、抗胰蛋白酶缺乏
導緻彈性蛋白酶增多、活性增高—降解肺組織中的彈性蛋白、膠原蛋白和蛋白多糖,導緻肺的組織結構受損。
先天性常染色體隐性遺傳病,發病年齡早,有家族史,病程短,多為全腺泡型肺氣腫。
(二)類型及其病變特點:
1、肺泡性肺氣腫
由于常合并有小氣道阻塞性通氣障礙,故又有慢性阻塞性肺氣腫之稱。
(1)腺泡中央型肺氣腫
肺腺泡中央區的呼吸性細支氣管囊狀擴張,肺泡管、肺泡囊變化不明顯。
(2)腺泡周圍型肺氣腫
也叫隔旁肺氣腫。肺腺泡遠側端的肺泡管和肺泡囊擴張,而近側端的呼吸細支氣管基本正常。(3)全腺泡型肺氣腫
2、間質性肺氣腫
是由于肺内壓急劇升高,肺泡壁或細支氣壁破裂,氣體逸入肺間質内,在小葉間隔與肺膜連接處形成串珠狀小氣泡,分布于肺膜下。
(三)病理變化:1、肉眼
肺顯著膨大,邊緣鈍圓,色澤灰白,表面常可見肋骨壓痕,肺組織柔軟而彈性差,指壓後的壓痕不易消退,觸之撚發音增強。2、鏡下
肺泡擴張,間隔變窄,肺泡孔擴大,肺泡間隔斷裂,肺泡壁毛細血管減少,肺小動脈内膜纖維性增厚。擴張的肺泡融合成較大的囊腔。小支氣管和細支氣管可見慢性炎症。
(四)臨床病理氣短,胸悶。合并呼吸道感染時,可出現缺氧、酸中毒等一系列症狀。胸廓前後徑增大,呈桶狀胸。胸廓呼吸運動減弱。叩診呈過清音,心濁音界縮小或消失,肝濁音界下降。語音震顫減弱。聽診時呼吸音減弱,呼氣延長。可繼發肺心病,嚴重者可出現呼吸衰竭及肺性腦病。
三、支氣管擴張症:
支氣管擴張(bronchiectasis)是指支氣管的持久性擴張。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1、管壁的支撐結構的損壞:呼吸道反複感染—麻疹、百日咳、慢支、結核......2、遺傳因素(發育不良)--肺囊性纖維化
(二)病理變化
多累及兩側肺,一般為段級以下至直徑2mm以上的中小支氣管受累。1、肉眼觀
病變支氣管可呈圓柱狀或囊狀擴張,肺呈蜂窩狀。擴張的管腔内常潴有黃綠色膿性或血性滲出物。周圍肺組織常發生程度不等的肺萎陷、纖維化和肺氣腫。先天性支氣管擴張常呈多囊狀。2、鏡下
支氣管壁呈慢性炎症、彌漫性炎細胞浸潤、不同程度的組織破壞、鱗狀上皮化生、支氣管周圍的纖維組織增生。
(三)臨床病理聯系及結局
并發肺膿腫、膿胸、膿氣胸。若經血道播散可引起腦膜炎、腦膿腫等。可導緻肺動脈高壓,引起肺心病。
四、慢性肺源性心髒病
慢性肺源性心髒病(chronic corpulmonale)是因慢性肺疾病、肺血管及胸廓疾病引起肺循環阻力增加、肺動脈壓力升高而招緻的以右心室肥厚、擴張為特征的心髒病,簡稱慢性肺心病。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導緻肺循環阻力增加和肺動脈高壓。2、限制性肺疾病,如胸廓病變、脊柱彎曲、胸膜纖維化及胸廓成形術後等,引起限制性通氣障礙,3、肺血管疾病。
(二)病理變化:1、肺病變
除原有病變外,細、小動脈病變是肺心病的肺内的主要病變。肌型小動脈中膜肥厚、内膜下出現縱行肌束,無肌型細動脈肌化、肺小動脈炎,肺小動脈彈力纖維和膠原纖維增生以及肺小動脈血栓形成和機化。此外,肺泡壁毛細血管數量顯著減少。2、心髒病變
右心室肥厚,心腔擴張,形成橫位心,心尖主由右心室構成。心尖鈍圓、肥厚。心髒重量增加。肺動脈圓錐隆起,肺動脈瓣下2cm處右心室厚度超過5mm,(正常3-4mm)為肺心病重要的病理診斷指标。鏡下,心肌細胞肥大,核增大着色深。肌纖維萎縮、肌漿溶解、橫紋消失,間質水腫和膠原纖維增生。
(三)臨床病理除原有肺疾病的症狀和體征外,主要是逐漸出現的呼吸功能不全和右心衰竭的症狀和體征。
五、肺癌(lung cancer)
(一)病因
肺癌與下列因素有關:1、吸煙 2、大氣污染 3、職業因素 4、電離輻射
(二)肺癌的組織發生:絕大多數肺癌均起源于各級支氣管粘膜上皮,源于支氣管腺體或肺泡上皮細胞者較少。因而肺癌實為支氣管源性癌。
小細胞肺癌來自支氣管粘膜及腺體的Kultschitzky細胞(嗜銀細胞),屬于APUD瘤。
支氣管粘膜上皮可以經過兩種途徑癌變
(1)由基底細胞直接癌變;
(2)經上皮增生、鱗狀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逐漸演化為浸潤癌。
(三)病理變化:
1、肉眼類型:
(1)中央型:癌塊位于肺門部,由主支氣管和葉支氣管發生。形成環繞癌變支氣管的巨大癌塊,形狀不規則或呈分葉狀,與肺組織的界限不清,有時比較清晰。癌塊周圍可有衛星竈。有時癌塊内也可見壞死空腔。(2)周圍型:位于肺葉周邊部,癌發生在段或亞段支氣管,往往在近髒層胸膜的肺組織内形成球形或結節狀無包膜的癌塊,與周圍肺組織的界限較清晰,而與支氣管的關系不明顯。(3)彌漫型:此型罕見,癌組織沿肺泡管、肺泡彌漫性浸潤生長,呈肺炎樣外觀,或呈大小不等的結節散布于多個肺葉内。
2、組織學類型:
(1)鱗狀細胞癌:約占30-50%。腫瘤由支氣管粘膜上皮經鱗狀上皮化生惡變而來。肉眼通常是中央型,按組織血分化程度不同可分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三級;為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2)小細胞癌:約占20-25%,肉眼多為中央型,又叫燕麥細胞癌。起源于支氣管粘膜和粘液腺内Kultschitzky細胞,是一種具有異源性内分泌功能的腫瘤。(3)腺癌:約占35%,發生率在肺癌中占第三位。肉眼多為周邊型,亞型:肺泡細胞癌,又稱細支氣管—肺泡細胞癌,可能源于終末細支氣管和肺泡上皮細胞,腫瘤細胞沿肺泡壁擴散,成單層或多層排列。肉眼多呈彌漫型。(4)大細胞癌:主由胞漿豐富的大細胞組成,癌細胞高度異型。此型惡性程度頗高,生長快,容易侵入血管形成廣泛轉移。
(五)擴散途徑: 1、直接蔓延2、轉移:淋巴道轉移—由支氣管肺淋巴結到氣管叉淋巴結、氣管旁淋巴結,進而轉移至縱隔、鎖骨上、腋窩、頸部淋巴結等。癌細胞侵入肺靜脈而發生血道轉移。腦、腎上腺和骨是肺癌轉移的常見部位。小細胞癌比鱗癌和腺癌更易發生血道轉移。
(六)臨床病理1、肺部症狀2、轉移症狀:胸腔血性積液、上腔綜合征、交感神經麻痹綜合征、上肢疼痛及手部肌肉萎縮。3、神經内分泌症狀:類癌綜合征、副腫瘤綜合征(paraneoplasic syndrome)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