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程的一定見過下圖,覺得很正常,沒有做過工程或者不怎麼了解工地的見到可能會吓一跳
沒錯,這是一條寬幾十到幾百公分的縫,是後面才能澆築的後澆帶!所以不要怕!
後澆帶為适應環境溫度變化、混凝土收縮、結構不均勻沉降等因素影響,在梁、闆(包括基礎底闆)、牆等結構中預留的具有一定寬度且經過一定時間後再澆築的混凝土帶。這是設計規範裡明确必須要有的,沒有才是大事!
分類沉降後澆帶:當高層建築與相連的裙房或地下室之間不設沉降縫時,在裙房或地下室一側設置的用于控制沉降差的後澆帶。
2. 伸縮後澆帶:當結構單元較長時,為釋放混凝土早期收縮應力,預防混凝土結構由于自身收縮開裂而設置的後澆帶。
三、 後澆帶的設計要點:1. 設置原則:沉降後澆帶設置在與高層建築相鄰裙房或地下室的第1~2跨内,當裙房或地下室邊與相鄰高層建築邊的距離不大于20m時可不設沉降後澆帶;伸縮後澆帶可每隔30m~40m設置一道。
2. 設置位置:後澆帶宜從結構受力較小的位置通過,如梁、闆的1/3跨度處,平行于長跨方向單向闆,并避開無梁樓蓋柱帽沖切錐體。後澆帶可曲折而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上、下錯開布置,但均應設置在同一跨内。
3. 構造要求:後澆帶寬度通常取800mm~1000mm,底闆及外牆的後澆帶應增設止水帶、附加防水層或超前止水結構層。當結構自重能平衡水浮力時即可停止降水或進行側壁回填。
後澆帶混凝土強度等級提高一級,并采用微膨脹混凝土澆築,低溫入模。
後澆帶内不設加強鋼筋;後澆帶兩側牆、闆鋼筋在後澆帶處斷開,封閉前搭接,兩側牆、闆鋼筋;後澆帶兩側梁鋼筋連續不斷開。
4. 封閉時間:沉降後澆帶一般應在高層塔樓沉降觀測基本穩定,一般是主體結構完工後,且沉降實測值和計算确定的後期沉降差滿足設計要求後,方可封閉;沉降後澆帶一般不提前封閉,特殊情況下可采取臨時掩蓋措施處理。伸縮後澆帶在兩側混凝土澆築完成後45d以上封閉。
對于後澆帶封閉時間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在設計文件中須予以明确。設計尚應充分考慮後澆帶封閉前,由于計算簡圖和傳力路徑的改變,各種荷載工況對周邊結構造成的影響,并對應采取的臨時支撐或加強措施在設計文件中予以明确,确保結構在施工過程中的安全。
四、 伸縮後澆帶在特殊情況下的處理措施:根據實際工程開發建設的特點以及趕工的時候,當伸縮後澆帶因設置位置受限而間距大于規範要求或需提前封閉時,采取以下技術措施。
1. 關于混凝土材料的一般要求:
1.1 混凝土配合比應經過試配确定,可利用混凝土60d或90d強度進行配合比設計,施工和評定驗收。宜選用中低水化熱低堿水泥,摻入适量的粉煤灰和緩凝型外加劑,并控制水泥量,其中純水泥用量不宜小于260kg/m3。當采用補充收縮混凝土時,膠體材料用量應符合相關規範要求。
1.2 混凝土中粗骨料宜選用粒徑5~31.5mm,并連續級配,含泥量不應大于1.0%;細骨料宜采用中砂,細度模數宜大于2.6,含泥量不應大于3%。
1.3 嚴格控制坍落度,泵送防水混凝土入泵坍落度應控制在160±20mm之内。
1.4 嚴格控制水膠比,水膠比不宜大于0.50。
2. 關于補充收縮混凝土材料的特殊要求:
2.1 當後澆帶需在兩側混凝土澆築完成後30d以内封閉,或結構長度超過60m 無法設置後澆帶時,該區域内可采用補償收縮混凝土(即摻入膨脹劑)施工,并與其它區域的普通混凝土采用後澆帶分隔。
2.2 當後澆帶間距滿足規範要求但需提前(于兩側混凝土澆築完成30d後)封閉時,設計應分析混凝土收縮時的溫度應力,混凝土收縮量等,根據計算結果适當提高配筋,不采用補償收縮混凝土。
2.3 使用補償收縮混凝土時,應在設計圖紙中明确注明不同部位的限制膨脹率指标要求。膨脹劑摻量應根據設計要求的限制膨脹率,采用實際工程使用的材料,經過混凝土配合比實驗确定。
結構部位 |
限制膨脹率(%) | |
水中14d |
水中14d轉空氣中28d | |
闆梁結構 |
≥0.015 |
≥-0.030 |
牆體結構 |
≥0.020 |
≥-0.030 |
後澆帶,膨脹加強帶等部位 |
≥0.025 |
≥-0.020 |
補償收縮混凝土限制膨脹率應符合以上要求
3. 一般設計要求:
3.1 闆類構件應采用雙層雙向配筋,并宜采用“細而密”的配筋形式,鋼筋間距不應大于200mm,不宜大于150mm。
3.2 地下室外牆水平筋間距不宜大于150mm,外牆的淨高度大于3.6m時,在牆體高度的水平中線上下500mm範圍内,水平筋的間距不宜大于100mm。
3.3 在結構容易開裂的部位(形狀曲折,剛度突變,孔洞凹角等)宜設置附加加強鋼筋。
3.4 可設置适量的控制縫,引導裂縫在預定的位置以預定的形式出現。控制縫間距及數量應根據已有後澆帶情況綜合考慮,并考慮防水措施。
3.5 設計文件中應參照本指引明确材料、施工及養護要求。
4. 補償收縮混凝土的特殊設計要求:
4.1 大體積,大面積及超長混凝土結構的後澆帶可采用膨脹加強帶的措施,用于膨脹加強帶的補償收縮混凝土的設計強度等級應比兩側混凝土提高一個等級。
4.2 膨脹加強帶可采用連續式,間歇式或後澆式的形式,帶寬宜為2000mm,間距宜為30~60m。各類膨脹加強帶适用情況如下表:
結構類别 |
結構長度L(m) |
結構厚度H(m) |
澆築方式 |
構造形式 |
牆體 |
L≤60 |
- |
連續澆築 |
連續式膨脹加強帶 |
L>60 |
- |
分段澆築 |
後澆式膨脹加強帶 | |
L≤60 |
- |
連續澆築 |
可不設膨脹加強帶 | |
60<L≤120 |
H≤1.5 |
連續澆築 |
連續式膨脹加強帶 | |
H>1.5 |
分段澆築 |
後澆式、間歇式膨脹加強帶 | ||
L>120 |
- |
分段澆築 |
後澆式、間歇式膨脹加強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