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不知您哪兒過年吃餃子有什麼規矩?
過年包餃子
威海人吃餃子的規矩是:年三十晚上一家人要一起吃新包的餃子,以象征一家人團團圓圓。因為三十晚上吃餃子都是自家人在一起吃,絕無外人,所以有:“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或是“三十吃餃子——都是自家人”的歇後語流傳。
過了三十,大年初一第一頓,威海人還要吃新包的餃子,寓意新的一年圓滿開始。
三十晚上和大年初一這兩頓餃子是一年中最重要的飲食習俗。過去,再窮、再苦,這兩頓餃子是省不得的。現如今,生活好了,吃餃子習以為常,這個習俗就顯得更重要了。
說到餃子的重要,不能不說到餃子的來曆,據傳餃子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張仲景的餃子是治凍瘡病的藥,具體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其他一些驅寒藥材放到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再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放到鍋裡煮熟,然後,一起盛到碗裡喝。這個湯有個名字叫"驅寒矯耳湯"。
醫聖張仲景
很多人不明白,張仲景為什麼要把藥材用面皮包了煮湯喝。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當時人們之所以生凍瘡,一方面是禦寒能力差;另一方面是缺乏營養。張仲景的“驅寒矯耳湯”恰到好處地兼顧了這兩個方面。所以,極為有效。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于是,就有了“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和“吃了冬至餃,耳朵掉不了”的說法。
因此,餃子從一出生便自帶光環和流量,給了人們無限美好的遐想和回憶。
後來,随着時間的推移,餃子慢慢變成了人們寄托“團圓、美滿”願望的食品。這就是過年一定要吃餃子的由來。
最近,網上有不少關于餃子的叫法的讨論,我曾在悟空問答中回答過這個問題。
山東關于餃子的叫法有很多種,有的地方叫“包子”;有的叫“扁食”;有的叫“gu zha”。
過去,威海同膠東其他地方一樣,有的地方稱餃子,也有的地方稱“gu zha”。
“gu zha”不少人把這兩個字寫成了“古紮”、“骨紮”或是“箍紮”。
甚至有人想當然地認為:
山東人比較顧家,很多出外謀生的山東人有機會便回家,家人則包水餃慶祝團聚,吃水餃便有“顧家”的說法,因方言的緣故,時間久了,水餃便有骨紮的叫法。也有說法因包水餃方法得名,包的時候要一“箍”、一“紮”,得名箍紮。
“gu zha”這兩個字其實正确寫法是“
”
不過,原來的
并不是餃子的意思。
“gu 飵”其實是生面疙瘩,用“gu 飵”做出來的湯就叫“gu 飵湯”。膠東人有句俗語說“gu 飵湯、打雞蛋,不哈不哈兩碗半”。
“gu 飵湯”是将面粉和上水攪拌成疙瘩狀,加上菜、作料一起煮熟後喝。老百姓認為,疙瘩湯能消災解難。所以,以前有好多人在遇到倒黴的事情後,做頓疙瘩湯喝,以便把不幸從此堵住。
以前,雞蛋屬于貴重物品,所以,疙瘩湯是不加雞蛋的。一旦加了雞蛋,味道極為鮮美。所以才會出現”主人請客人喝疙瘩湯,客人謙讓說不喝不喝,結果還是喝了‘兩碗半’”的場景出現。
“gu 飵湯、打雞蛋,不哈不哈兩碗半”這句話說的是疙瘩湯很是美味。
至于為什麼把餃子叫做“gu 飵”,已不可考。我大膽猜想,會不會是由于舊時的面粉粘性差,很容易把餃子煮爛了,結果出鍋的餃子就成了疙瘩湯了。不知這個推論成立不成立。
關于這一點,也有一些證據可靠。威海有句俗話說:軟面餃子硬面湯。這句話說的是包餃子的餃子皮不能太硬,要軟一點。太硬了餃子容易破皮。
與餃子有關的俗語還有一句是“歇着鍋爛菜兒,憋着鍋爛面兒”。這句話說的是餃子的煮法。意思是說“如果一直敞開鍋蓋煮餃子,就把餃子餡中的菜煮爛了;如果一直蓋着鍋蓋煮餃子,就把餃子皮煮爛了。”可見,以前煮餃子是個難度挺大的技術活兒,弄不好,就把餃子煮破皮了。
正因為以前的餃子極易破皮,所以,生出了不少禁忌。過年的時候,一旦餃子煮破了皮,不能說“餃子破了”或是“餃子碎了”,得說“餃子掙了”。
還回到原來的話題,餃子之所以被稱為
,其實就是因為餃子極易被煮成“疙瘩湯”。
不知您同意不同意這個說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讨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