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蠡良
趙它本身也出自華夏,是真定人。史書上多稱為“尉佗”、“趙佗”,又因“佗”與“它”相通假,《漢書•高帝紀》中有記作其名為“它”,而《史記•郦生陸賈列傳》中又有記作為“尉他”。
當時秦國兼并六國後,秦軍一并攻取了楊越,并設置了象、南海和桂林三郡,專門流放犯了罪的人。而趙它當時就是南海郡龍川縣的縣令,能被封到個這種地方做官,可見當時趙它也不怎麼受重視。最開始趙它被安排到這麼一個地方當縣令,簡直想死的心都有了,可是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趙它反而是為此因禍得福了。
趙它有個很看重自己的領導,就是南海郡尉,任嚣。任嚣覺得自己的手下趙它是個很出色的小夥子,整個南海郡屬他最能幹。後來陳勝帶頭起義,任嚣一眼就看出秦朝餘祚無多,自立為王才是正道。可很不巧的是,這個任嚣有那眼光和本事,卻沒那命。任嚣正準備有所作為的時候,居然病倒了,而且這一病,就要了他的命。
任嚣臨死前,傳來了趙它,表示自己要死了,而趙它又是自己最看重的部下,所以要趙它代自己做出一番事業來,對趙它說:“聽說陳勝那群人造反了,秦朝的政策實在是暴虐無道,群雄都準備争奪天下。中原地區擾攘動亂,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平定。咱南海郡地處偏遠,我怕叛軍的軍隊來侵略我們,所以想切斷中原和這裡的道路。我們早做準備,等着天下大勢的變化再做決定。很不巧我又病倒了,所以這偉大而又艱巨的革命任務,就要落在你的身上了。而且咱們的番禺城有山險可據,南又有大海作為屏障,縱橫幾千裡,又有一些中原人可以輔佐我們,至少可以做個一州之主建立國家了。然而南海郡裡也沒有别人可以和我商讨這件事了,所以我特地把你召來。”
趙它一看自己老上級都這麼蔫,基本沒幾天活頭了,那意思就很明顯了,于是趕緊俯身拜謝。接着任嚣就宣布讓趙它代行南海郡尉。再之後沒多久任嚣就一命嗚呼了,趙它立馬下诏各地組織武裝防止叛軍南下。接着又用各種手段殺了一群秦朝官員,實際就是借機掃除了不服自己和不能為己所用的人。然後沒過兩年,随着秦國滅亡,趙它也收服了桂林和象郡,還自立為南越武王。當時楚漢争霸,誰都沒空管着南蠻之地。(當時很蠻,現在很發達。)
劉邦稱帝之後,一堆事等着解決,而南越又離着自己實在太遠了,大軍一個來回孩子都能打醬油了,用武力征服實在是不太值,所以劉邦并不想用武力征服。劉邦思索一番,郦食其當年作為自己的頭号說客用一張嘴降服了整個齊國,那麼現在就給陸賈一個立功的機會吧。于是就派了陸賈作為漢朝使者前去勸降趙佗。
陸賈之前雖然是劉邦手下僅次于郦食其的說客,但說實話也一直沒幹成什麼漂亮的大事,開始有郦食其壓着,後來去跟項羽談判也沒談成,這次總算有個為自己正名的機會了,所以陸賈也很重視這次的任務。
陸賈跋山涉水來到了南越之後,見到了趙它,結果一看這趙它簡直就是個山大王,梳着少數民族的發型,像個簸箕一樣坐着,哪有一點華夏人的樣子?而陸賈早有準備,準備好了一套說辭,很長。
陸賈對趙它說:“足下本就是中國人,親朋好友及祖先的墳墓都在真定,您卻一反中國人的習俗,丢冠棄帶,想用區區南越這塊彈丸之地抵抗天子,那你真就要大禍臨頭了。況且秦朝暴虐無道,諸侯豪傑投袂而起,漢王先入秦關,占據鹹陽。項羽背叛盟約,自立西楚霸王,諸侯們都歸屬于他,可謂至強。可是漢王從巴蜀出兵後,征服天下,平定諸侯,滅楚殺項。五年的時間就讓中國平定。這可不是人力就能所為的,而是天意。現在大漢天子聽說您在南越稱王,不想幫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漢朝将士們都想來滅了你。不過天子愛惜百姓,想到他們剛經曆了戰争的苦難,所以才暫且罷兵,派我來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為信,互通使者。您理應到郊外遠迎,面北稱臣。但您現在卻想以剛建立且人心不穩的小小南越拿來嘚瑟。倘若讓朝廷知道了這事,肯定刨了你祖墳殺了你全家,再派一名偏将帶個十萬人馬前來,到時候不用朝廷出手,南越人就把你宰了,想弄死你簡直易如反掌。”
趙佗聽罷,趕緊起身行禮,心想你要是打仗我趙佗不怕,可你要刨了我家祖墳殺了我全家這就太黑社會了,就是真黑社會都很少幹得出來這事,趕緊向陸賈道歉說:“我在蠻夷之地居住太久,忘記了中原禮儀,實在是失禮了。”
這一來,陸賈滿意了,瞬間就有天朝上國的使臣那種榮譽感和優越感了。于是雙方做出了進一步和諧友好的洽談。
談話間,兩人聊得非常開心。趙它問陸賈說:“我和蕭何、曹參、韓信比起來,誰更德才兼備呢?”
陸賈心想,人家蕭何是那是大漢丞相,統籌後方,劉邦心中功勞第一;曹參能文能武,出則将入則相;韓信更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半個江山都是他打下的。你一山大王哪能跟他們比啊?不過陸賈還是很給面子的回答說:“這個嘛……你比他們能強那麼一點吧。”
趙它一聽,非常開心,接着就問陸賈說:“那我和皇帝比怎麼樣啊?”
陸賈一拍腦門,心想這趙它也是情商低的可以,剛才說你趙它比那三人強就已經是給你面子了還不快點見好就收,現在你居然還問自己跟皇帝比,且不說你沒人家劉邦厲害,就算真強過劉邦,我一朝廷使者能說你比皇帝強嗎?于是回答說:“皇帝從沛縣起義,讨伐暴秦,又滅強楚,為天下人興利除害,繼承了三皇五帝的功業,統治整個中國。中國的人口以億來計算,土地也是方圓萬裡,處在天下最富饒的地區,人多車衆,物産富饒,政令一家,這種盛況是古今未有。而你南越不過幾十萬衆,還都是群沒開化的蠻夷,住在這狹山之中,最多也就比得上漢朝的一個郡而已,你說你能跟漢朝比麼?”
趙它聽完覺得尴尬了。不過大部分人都是,當自己自吹自擂被人澆了冷水的時候,就一定要想辦法找回點面子,于是趙它強笑幾聲,說:“我不能在中國發迹,所以才在這裡稱王。假如我能占據中國,我又哪裡比不上漢王?”
陸賈“呵呵”了一聲,心想你起點比劉邦高,自己卻沒人家有成就這能怪誰?你這光說自己要是能占據中國就比的上劉邦,可問題是你沒那本事啊。但陸賈情商還是比較高,憋着沒說話。趙它也趕緊順坡下驢轉移話題。
人際關系中,要讓對方對自己快速增進好感有很多辦法,其中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專心聽對方吹牛,并且要表現出信以為真很佩服的樣子。最後兩個人聊了很多,趙它很開心,覺得陸賈這人非常會聊天,自己對着陸賈吹起牛來特别有感覺,便把陸賈活生生的留了好幾個月,天天陪自己吃喝玩樂吹牛皮。可陸賈身為朝廷使者還要回去跟皇帝複命啊,而且在這聽你扯了幾個月,耳朵都聽出繭子了,最後陸賈終于要走了。趙它很舍不得,經過了幾個月的交往趙它對陸賈真是很有感情了,便送了陸賈一個包裹,價值千金,然後又送了許多别的禮物,對趙它說:“南越人中沒有一個能跟我談的來的,等你來了之後,我才能每天聽到那麼多的奇聞異事。”之後陸賈再次出使南越時,趙它也确實很給自己老朋友面子。
陸賈至此,才真正有了可以讓史書記載的功勞。
之前不是說改變劉邦對儒生看法的一個是叔孫通,另一個就是陸賈嗎?事情是這樣的,陸賈非常喜歡跟劉邦談論文化方面的東西,對《尚書》、《詩經》之類的書籍非常有研究。但劉邦是個糙漢子,你跟他聊聊軍事他還很開心,但要想要聊點詩書禮,那劉邦就頭炸了。
有一次,陸賈又跟劉邦聊那些文化事,這下實在把劉邦聽火了,就怒罵道:“你老子是在馬背上打下的天下,哪裡還用得着過《詩》、《書》這些東西?”
陸賈則不緊不慢地回答說:“哦,您在馬背上可以取得天下,難道也能在馬背上治理天下?商湯和周武都是在馬背上奪取天下,然後再用文治守成,文治武功并用,這才是長治久安的上策。從前夫差、智伯都是因為極力崇拜武力而導緻國家滅亡;秦朝也是一味使用嚴酷法律,最後才導緻自己滅亡。要是當年秦朝統一天下,施行仁義之道,效法先聖,那還有陛下您的今天嗎?”
劉邦聽完當然很不開心了,不過這就是劉邦和趙它的區别,也是王者和普通人的區别。劉邦被陸賈狠狠打臉之後,并沒有強詞奪理,雖然面露不快,但還是對陸賈說:“那就請您總結一下秦朝失天下,我們得天下的原因吧。以及古代各朝代成功和失敗的原因。”
沒多久,陸賈就總結了古代各朝的經驗,國家興亡的征兆和原因,一共寫了十二篇。劉邦和群臣傳閱後都稱贊不已。而陸賈所撰,便是著名的《新語》。
順便要說,寫《史記》的司馬遷和《漢書》的班固都是深受儒家文化影響,而《漢書》在漢武帝之前的記述又基本是照搬了《史記》。司馬遷那個時代正是漢武帝和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是絕對的大流,絕對的正統思想。司馬遷為了提高儒家的地位,便将很多身兼百家之長,卻“無門無派”的賢才都硬寫為“儒生”,在當時“儒生”一詞還不是泛指讀書人,就是單純的儒家學生。而班固所處的東漢時期,那就更不用說了,東漢号稱是“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陸賈的《新語》中雖說有王道的仁義,卻也有道家的順從天地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也正是司馬遷把太多的人物和史事刻意“儒家化”,所以後來《竹書紀年》出土後與《史記》記載有許多相悖之處,越來越多的人懷疑五帝至商周時的偉人事迹,懷疑上古時的聖人是否真的如此賢明。
不可置否的是,儒家文化絕對是中國文化的精粹之一,如明珠般閃爍在曆史中上千年,教給了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更難得可貴的是,儒家文化沒有因為人們的推崇而選擇宗教化。
解決了南越問題後,劉邦人生的最後一戰也打響了。淮南王英布反叛。
對于英布的反叛,劉邦很淡定,群臣也表現不一。蕭何認為英布不會是真謀反;群臣武将還是老态度,嚷嚷着要活埋了英布;還有一個人表示英布的造反是意料之中,這個人是夏侯嬰的門客,前楚國令尹薛公。
先來說說英布怎麼放着好日子不過就謀反了?這事起因還是離不開陳豨的造反。
陳豨的造反,導緻了彭越的死,而彭越除了頭被挂在城門示衆外,身體被砍成了肉泥,讓劉邦分食給了諸侯,希望能起到威脅作用。劉邦的目的達到了,這一下子實在是太威懾諸侯了,而且威懾效果遠遠超出了劉邦的想象,兔子急了都咬人,更何況英布這樣的豪傑人物?英布當時還在郊外打獵呢,就看着朝廷的使者來了。再一看使者送來的是彭越的肉醬後,英布後背一陣發涼。
冷靜下來後的英布,立刻集結軍隊,部署防線随時準備反抗。
結果如同抄襲的一幕又上演了,英布被下屬給告發了。其實比起韓信和彭越,英布被告發也不算冤枉,畢竟英布的确集結軍隊做了反叛的準備。可英布想要造反也實在是出于恐懼,幾位漢朝大股東先後都跪了,吳芮那種小股東根本影響不了公司的方向,自己這僅剩的一位在股東中有點影響力的英布什麼心情還用說嗎?
英布有個愛妾病了,就去求醫。而這個醫生的家剛好在英布手下中大夫贲赫家對門。這贲赫也是想巴結上司,知道老闆娘病了在自己鄰居家求醫,就送去了很多禮物,還陪着老闆娘在醫生家裡喝酒。這一下子就捅破天了,你個下屬就算去陪老闆女兒睡覺也絕對不能陪老闆的女人吃飯,陪老闆女兒睡覺說不定還能睡成老闆女婿,你這陪小老闆娘算是什麼事?
後來英布的愛妾病好了,也知道贲赫讨好自己那麼久就是想自己在英布面前說點好話,于是就找了個機會把贲赫好一個誇。可英布聽了就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英布怒問:“他贲赫好不好你是怎麼知道的?”這愛妾心中無愧啊,覺得自己就是跟贲赫很清白,也沒什麼大不了,一五一十的跟英布把先前的事全說了。這英布一聽就忍不了了,英布哪知道贲赫是想巴結自己還是想給自己戴綠帽子?于是非常生氣準備逮捕贲赫。
結果是消息走露了,贲赫吓得連夜跑路,跑到劉邦那裡告了英布一狀說英布想造反。劉邦看了贲赫的報告後,就叫過來蕭何一起商量該咋辦。蕭何一看這劇情也覺得似曾相識啊,就說:“我覺得英布不會做出這種事,應該是仇家誣告。應該先把贲赫抓起來,然後派人暗中調查一下英布再做定奪。”
英布那邊一聽贲赫跑去劉邦那裡了,就懷疑贲赫把自己布防的事情抖出去了。正好此時劉邦的使者也來了,于是英布知道這事算是無法挽回了,先下令殺了贲赫全家,然後起兵造反。
英布造反的消息傳到中央後,劉邦就放了贲赫,并任命為将軍,然後召集諸将領。可劉邦手下那群将領大多都提不出什麼有建設性的意見,全都隻會那一句話“活埋了那小子。”
關鍵時刻夏侯嬰又幫大忙了,夏侯嬰雖然在漢初功臣中文治武功的能力并不突出,但是夏侯嬰的禮賢下士、知書達理絕對是劉邦那群親信中無人能及。挽救韓信、保護太子、幫助季布,還收留了很多能人異士,時時刻刻把領導的煩惱當成自己的心事,重要的是對領導的忠心。可以說夏侯嬰就是所有領導心中最理想的司機。
現在夏侯嬰看到劉邦對英布的造反感到煩惱,就找來了手下前楚國令尹薛公詢問對策。薛公知道英布造反後并不意外,回答說:“他本來就應該造反。”此話一出可把夏侯嬰吓了一跳,夏侯嬰問道:“皇上分封土地立他為王,讓他成為面南聽政的萬乘之主,他為什麼要反呢?”
薛公回答說:“往年殺死彭越,前年殺了韓信,這三人有同樣的功勞,可謂結為一體,自然會懷疑自己也會引禍上身,所以就造反了。”
夏侯嬰聽罷之後覺得薛公分析的很有道理,于是就把這些話告訴了劉邦,并主動把薛公推薦給了劉邦。劉邦聽完夏侯嬰所說之後,也覺得薛公所言極是,就召見了薛公。
劉邦對當年楚國的這些官員并不陌生,見了薛公後,就問道薛公有什麼好建議。薛公對劉邦說:“英布造反不奇怪,假如英布計出上策,那山東地區(崤山以東)就不歸漢王所有了;如果計出中策,那誰勝誰敗就難說了;如果英布選擇下策,那皇上您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劉邦聽完立馬就被吊起胃口了,問道:“那什麼是上策?”
薛公回答說:“東取吳國,西取楚國,吞齊占魯,再傳一直檄文,脅迫燕趙固守本土,那山東地區就不歸漢王了。”
劉邦聽完又問道:“那中策呢?”
薛公又回答說:“東占吳,西霸楚,吞韓占魏,占據敖倉,封鎖成臯要道,那就勝負難定了。”
劉邦又問:“那下策是什麼?”
薛公說:“東奪吳,西取下蔡,把辎重财寶運往越地,自己跑到長沙,那皇上則可以放心,漢朝無憂矣。”
那麼薛公的上中下三策到底是怎麼分的?其實這三策中,上策是最難完成的,那麼為什麼被稱為上策?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從英布的決策中看出英布的視野和思維到底是個什麼層次。同樣大家都是披星戴月地努力着,成就卻有天壤之别,抛去運氣和機遇,決定高度的就是視野和思維。
如果英布選擇了上策,那一旦成功立馬就讓漢朝的實力回到了當年回師三秦的時候,整個中原一大半都是英布的了,并且說明英布有推翻漢朝的意思,整個漢朝則危若累卵。如果選擇中策,那也是退可守進可攻,韓信、彭越等人已死,雙方僵持不下平分江山也是有可能。但如果選擇下策,那說明英布眼界太低,能維持住眼前的富貴,偏安一隅當個王就能接受,雖然短時間内對漢朝造成了傷害,但絕對不會颠覆漢朝。
最後劉邦問薛公說:“那英布會選擇哪種策略?”
薛公回答說:“選擇下策。”
劉邦聽完很激動,又問道:“那他為什麼會放棄上、中兩策而去選擇下策呢?”
薛公說:“英布本就是骊山的刑徒,自己努力做到了萬乘之主,這都是為了自身的富貴,而不顧及老百姓的死活,也不為子孫後代考慮,所以我猜他會選擇下策。”
劉邦聽完了薛公的分析後,立馬有了信心,覺得英布已經逃不出自己的五指山了。之前都是先把敵人打敗,再另封新王,這次劉邦還沒出兵,就先封了自己的小兒子劉長為淮南王。另封了薛公為千戶侯。
然而此時劉邦是太輕視英布了,再加上劉邦已經是年老病衰,所以劉邦想借此機會磨練下太子。因為經過了許多年的太子之争,劉邦也動搖了改立劉如意為太子的心,所以想借此機會看看劉盈是否堪當大任。如果劉盈做的還不錯,那也就别搞那麼多麻煩事了;如果劉盈擔不了大事,那自己就要再好好斟酌一下了。于是劉邦就告訴了太子說讓他去平叛英布。
太子聽完老爹的意思之後倒沒什麼反應,但商山四皓聽了可就覺得不行了。這四個人商量說:“我們幾個之所以來,就是要保全太子,太子如果率兵平叛,事情就危險了。”
于是這四個小老頭就屁颠屁颠地找到了呂澤,勸說道:“太子率軍出戰,如果立了功,那權位也不可能高過太子了;如果無功而返,那就等着倒黴吧。何況跟着太子出征的将領,哪個不是當年跟着皇帝平定天下的猛人?現在讓太子統率這麼群人,這跟羊指揮狼有什麼區别。他們肯定不會老老實實地聽命太子,那太子必然就不能建功了。‘母愛者子抱’,現在戚夫人日夜侍奉皇上,趙王如意則被抱在胸前,皇上還說過‘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趙王如意很可能取代太子,您何不快點去讓呂後勸勸皇上,‘黥布乃天下猛将,很會用兵,現今将軍都是皇上的同輩,您讓太子統領這些人,無異于羊指揮狼,沒人肯真心效力。到時候黥布聽到這個消息,肯定會大張旗鼓地向西進犯。皇上雖然患病,但還可以勉強地乘坐辎車,躺着統率軍隊,有皇上在衆将也不敢不出盡力。皇上雖然辛苦些,但為了妻兒還是可以努力一下的。’”
呂澤對這四個老頭也很尊崇,聽了之後立馬就去找到了呂後,然後呂後又照着商山四皓的指示在劉邦面前哭訴了一番。最後劉邦一看,還沒出師先慫成這樣了,還是自己去吧,别誤了大事,最後憤憤的說道:“我就覺得這小子不靠譜,還是我親自出馬吧。”
可以說商山四皓這辦法真不是什麼多高明的計策,皇上第一次将重任交給太子,商山四皓先想着怎麼逃避來讓太子不出錯,結果是劉盈的逃避進一步加深了劉邦對劉盈的厭惡,跟打了敗仗沒有多大的區别。老師不該教學生怎麼去逃避責任,而是應該教學生如何去解決問題。更何況太子是未來的皇帝,難道以後劉盈當了皇帝後,碰上難解決的事就想辦法躲過去?商山四皓不想辦法如何去教劉盈駕馭群臣,隻想着如何鞏固地位和權力,治标不治本。現在有劉邦在,那劉邦不在了劉盈該如何穩住江山控制朝臣?可見商山四皓做個幕僚還可以,要成為帝師那還差的太遠。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如果能力配不上職位,最後也難免落個凄涼下場。
像《水浒傳》一樣,梁山好漢們前面清掉了無數勁敵,到了最後打方臘眼看就要功德圓滿,偏偏就出事了。劉邦被迫平叛英布,也沒想到,這一戰會受到重傷導緻自己加快了去黃泉的步伐。
多年的并肩作戰,張良和劉邦似乎已經有了某種感應。劉邦出征,張良生着病卻一路送到了曲郵,對劉邦說:“我本應跟從前往,可無奈病勢嚴重。楚國人彪悍迅猛,希望皇上不要和楚國硬拼。”張良緩了緩,又說道:“讓太子做将軍,留守關中吧。”
劉邦看了看教給自己兵法,為自己出謀策劃多年的張良,歎了口氣,說:“子房你雖然患病,也要勉強卧床輔佐太子啊。”然後任命張良為少傅。
張良看着劉邦對自己信任的目光,緩緩的點了點頭,劉邦臨行前又看了看張良,歎了口氣,率軍東去。兩人曾經熱血激昂,立志成就一番大事,如今大事雖成,卻也都是愁潘病沈,不禁感到人世蒼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