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口的大遷徙不止出現一次兩次。其中最大的一次涉及大半個中國,波及範圍之大、影響之遠,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這一次遷移就是山西洪洞大槐樹人口大遷移。
有一首歌謠:
“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古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鹳窩。”
不隻是隻有這歌謠,還有很多故事。為了證實這件事情,不少老人會告訴孩子們,隻要是從山西洪洞縣老鹳窩底下遷移出去的人,最小腳趾的腳趾甲是兩瓣的。
這一切得追溯到明朝。在洪武三年~永樂十五年,明朝政府多次從山西的平陽、汾州、澤州、潞州等地,中經大槐樹處辦理手續,向别的地方移民。
民朝大槐樹移民路徑
朱元璋一統天下後,因為常年戰争,河南河北以及山東一帶大部分都沒人住,朱元璋為了均衡人口、恢複生産,便采取了移民政策。那時有百萬多人經洪洞縣大槐樹處遷往全國各地。
其他地方人員為何那麼少?
一、黃河泛濫
統治中國八十九年的元朝也給百姓帶去不少的災難,尤其是黃河中下遊地區。那時的黃河曾存在長達20多年不打口子,任由泛濫自流。中下遊大部分地區變成沼澤。百姓無奈東奔西逃,黃水之後所剩不多的人又喪命于瘟疫,村舍自此成為廢墟。
古大槐樹處舊貌
二、戰亂不斷
元末,難以忍受朝廷橫征暴斂的百姓發動了農民戰争,戰争持續了17年。黃河下遊、黃淮平原一帶就是其主戰場。
永樂帝入駐南京後,河北一帶受戰争的影響,這塊大平原幾乎沒有人煙。永樂帝做了皇帝後一是為以後遷都建設北京城;二就是往北京附近無人煙的地方移民。
古大槐樹處舊貌
三、山西情況
當中原地區民不聊生時,山西易守難攻,起義軍因其地勢屢攻不下。那裡風調雨順,百姓日子比中原一帶好太多,這裡也成為中原一帶百姓逃亡的目的地。時間一久,山西人多,中原一帶就人少了。
大遷徙意義非凡,使得原本荒蕪的地方漸漸有了人煙,均衡了人口,恢複了生産力,經濟也得到了發展。民俗也得到了重組。少數人進入一個民俗圈,通常都會被同化,現在也是,也就是“入鄉随俗”。
喜歡就關注,不會迷路
(青梅煮酒,閑話古今——阿密特考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