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老人而言,沒有什麼是比身體健康更加重要的,而體重則是身體健康的直接反映之一,無論是肥胖,或者是過于虛弱,都代表生活習慣或者身體存在某些疾病狀況,需要加急調理,才能保證健康長壽。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尤其對于60歲以後的老人來說,對自我體重的把控是非常重要的, 維持一個健康且平衡的體重指數,意味着身體器官和組織運轉正常,長壽的潛力自然也非常大。随着大家健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老人也開始追求起所謂的“标準體重”。
對于60歲以後的老年人來說,何謂“标準體重”?
說起體重的指标,其實并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單純是以體重秤上的數字來判斷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身高,體态以及骨骼重量,因此在醫學方面,體重更多的是通過“BMI指數”來決定。
而BMI指數,是通過BMI公式運算得來,即:
體質指數(BMI) = 體重(公斤)/ [身高(米)的平方]。
而60歲以上的老年人,标準的BMI值應該在24.9左右,我們以170cm的老人舉例,标準體重普遍為65公斤。
雖然從醫學嚴謹的角度來看,BMI在24.9看似很合适, 但是在事實上,體重越“标準”的老人,反而卻并不是最為健康的,已經有多方研究和專家,應征了這樣的猜想。
老人體重越“标準”,并非越健康?
北京同仁醫院營養學院士張謙,曾經就歐洲體重調研做過的“體重與死亡率”對比圖分析進行過研究。
結果發現,體重和死亡率的關系,是呈現出“U”型排列的,也就是說,無論是過瘦,還是過胖都是對身體不利的,想必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但令人驚訝的是,這個“U”型的頂點,并非在“标準體重”之上,而是在偏向右邊的位置。
換句話說,維持标準體重的老人,并非是最長壽的,反倒在不過度肥胖的基礎上,稍稍超重标準體重範圍的老人,長壽潛力更大,死亡率也最低。
且有一項根據亞洲人群的群研結果中,也證實了類似猜想,科學家們發現,體型偏瘦的老人(BMI15到18之間),全因死亡率要比體重标準的老年人高出92%。
反之,體重稍微超出标準值的老人(BMI在25到30之間),全因死亡率反而比标準體重的老人降低20%左右。
綜上所述,對于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雖然存在“标準體重”,但并非體重越标準,越能夠健康長壽。相比之下,稍微胖一些的老人,更具備長壽的潛質,通常情況下,老人體重超出正常值大約10%到20%相對合适。
雖然這麼說,但是可能很多朋友仍然不理解:一直都說“千金難買老來瘦”,咋稍胖的老人反而能夠更長壽?
稍胖的老人反而能夠更長壽?或是因為這3點原因
原因一:身體營養儲備充足
對于老人來說,身體器官和組織随着年齡老化,本身吸收營養的效率會降低。
舉個例子,原本你喝一杯牛奶能滿足一天的鈣質需求,但年紀大了以後,可能要喝兩杯,身體才能夠吸收原本效率的鈣質和營養。
因此,60歲以後稍胖的老人,意味着身體營養儲備充足,自然也更利于身體營養吸收,器官和組織運轉也更加順暢,健康和長壽的潛力也更大。
原因二:蛋白質水平高
稍胖的老人,往往身體蛋白質攝取充足,而蛋白質作為免疫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是儲備越豐富,越利于免疫系統發展。
因此,稍胖的老人通常免疫力也會更強,更不容易受到疾病困擾,也會更加長壽。
原因三:肌肉能力更強,運動效率更好
人在衰老以後,身體肌肉會開始萎縮,根據研究統計,60歲以上的老人,肌肉每10年萎縮4%左右。
而稍胖的老人,意味着肌肉更加的飽滿,萎縮的速度也能得到抑制,肌肉的健康狀況更好,行動的阻礙也會變小,無論是運動,或者進行其他的健身行為的效率更高,自然也更有利于健康。
不僅如此,肌肉強大,意味着腸胃蠕動的效率更高,更不容易出現例如胃下垂,胃萎縮等消化類型疾病,不容易得病,長壽也會随之而來。
總而言之,對于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盲目的追求“标準體重”,反而不是最健康的,相比于标準體重,稍微胖一些其實才更加健康,更加長壽,切勿盲目相信“千金難買老來瘦”,合理飲食,均衡營養,才是最好的選擇。
,參考資料:
[1]左學軍. 體态稍胖者的運動“四要素”[J]. 老同志之友:下半月, 2017.
[2]席炎. 年長男性稍胖對健康有益[J]. 中國食品學報, 2018, 8(6):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