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冬奧會閉幕式再見一起向未來

冬奧會閉幕式再見一起向未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5:31:46

冬奧會順利閉幕了,整個冬奧會非常完美,很多瞬間都诠釋了什麼是奧運精神。

開幕式上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讓人驚歎,閉幕式上的“折柳送别”更是中國式獨有的浪漫,伴着一曲《送别》觸動着每個人的心弦,但你可知,在這首世人皆知的名曲背後卻是一代高僧的傳奇故事。

冬奧會閉幕式再見一起向未來(當冬奧會閉幕式響起送别的旋律)1

《送别》的旋律起源于《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19世紀美國作曲家奧德威創作的歌。

而《送别》之詞是弘一法師(李叔同)送給好友許幻園的作品,相傳弘一法師望着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良久,随後葉子小姐彈琴,他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樣的傳世佳作。

弘一大師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趙樸初居士有詩為證:

深悲早現茶花女,勝願終成苦行僧。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他這一生有兩個身份,一個風情才子,一個世外高僧。他是弘一大師,也是李叔同。

在中國百年的文化史中,李叔同是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最早将油畫、鋼琴、話劇引入中國,擅長書法、詩詞、丹青、音律、金石,是整個學術界神一般的存在。

直到多年後,樸樹在翻唱《送别》時說:“如果這是我寫出來的歌詞,讓我當場死在這兒都可以…”

冬奧會閉幕式再見一起向未來(當冬奧會閉幕式響起送别的旋律)2

01

冬奧會閉幕式再見一起向未來(當冬奧會閉幕式響起送别的旋律)3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生于天津故居李宅,雖然出生在鐘鳴鼎食之家,李叔同卻是父親68歲時與小妾所生,因為庶出,5歲喪父後,在家中的地位就不同于昨日,加之家族教育極其嚴苛,令其更加敏感。

李家家學甚厚,他8歲讀四書五經,學書法、金石,13歲習訓诂、攻曆朝書法,便有名氣。

那時在少年李叔同的心中,已有了對人世繁華蒼涼的思考,其早熟之心遠遠超過了同齡人。從那時起,他對“正學”已不大熱心,對唱戲産生了濃烈的興趣,常去戲園,不但聽,還親自登台演唱。

1897年他十八歲,在母親的作主之下和俞氏結婚。第二年(1898)“戊戌政變”,同情康梁變法的政治活動,因此被疑為康梁同黨;加以他的母親是個側室,在大家庭之間也很難相處得好,他即奉母南下至上海居住。

他到上海不久,因文字之交得識松江許幻園,即遷居許氏的城南草堂。這時他交遊中最要好的是松江許幻園、寶山袁希濂、江灣蔡小香、江陰張小樓,和他結為天涯五友。

1905年四月,他的母親逝世,他便決心東渡日本留學,他到東京後,不久即考入上野“東京美術學校”,從日本著名洋畫家黑田清輝(1866-1924)學西洋畫,由于他天才的卓越,他的作畫成績不久即被刊載于大隈伯爵所辦的國民新聞。他在校外又從上真行勇學西洋音樂,專攻鋼琴和作曲。

除了繪畫和音樂,他對戲劇也産生了激情。在日本“新派劇”的影響下,他和曾孝谷成立了戲劇社團“春柳社”,第一次公演《茶花女》,轟動一時。

冬奧會閉幕式再見一起向未來(當冬奧會閉幕式響起送别的旋律)4

02

冬奧會閉幕式再見一起向未來(當冬奧會閉幕式響起送别的旋律)5

1910年,他畢業于東京美術學校。回國後即執教于天津工業專門學校。辛亥革命後到上海,在城東女學教授文學,三月間加入“南社”。不久應太平洋報之聘,擔任文藝編輯并主編畫報;同時他又和柳亞子等創辦“文美會”、主編《文美雜志》,發表當時第一流書畫家的書面、印章拓本等。

對于那個風雲激蕩的社會而言,他的思想早已走在時代前列。他要的不是将藝術作為政治工具,而是讓藝術本身的光芒,來喚醒人們心中的人性乃至神性。

他講課十分用心,每次上課前,會提前闆書,且對所有學生都富有耐心。有時遇到學生上課看雜書,他并不當場點名,而是等下課後,輕聲而嚴肅地讓他留下:“你若是想上課,就不要看閑書,如果想看閑書,下次就出去看吧。”

當時他的好友夏丏尊曾說,“叔同教學生,沒有學生不尊敬,他有人格做背景,猶如佛菩薩有光,學生看了,打心底裡敬畏,就是不提醒,學生也自會用功。”

在他的悉心培養下,中國有了一批音樂美術領域的人才,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漫畫家豐子恺。因為發現豐子恺天賦過人,他對這個學生極盡愛護。

有一次,豐子恺與訓育主任發生沖突,主任吃了虧,心裡不服氣,提出上報教育廳,要開除豐子恺。其他老師都默不吭聲,李叔同當即站出來:“豐子恺是個人才,平時也無大過,如果因為一次犯錯葬送前途,将是我們國家的損失,若能寬恕,全其人格,将來必大有作為。”

豐子恺謹記李叔同的教誨,對于恩師,他一生充滿敬重之情,答應與他合著《護生畫集》。此後三十年間,不管世情如何變遷,哪怕山河破碎,浩劫當頭,他都謹守承諾。

李叔同的師表之風令學生們深深敬佩着,他堅信,美育不但可以通達藝術,最主要的,是能夠浸潤靈魂,讓一個人擁有更高尚的人格。

冬奧會閉幕式再見一起向未來(當冬奧會閉幕式響起送别的旋律)6

03

冬奧會閉幕式再見一起向未來(當冬奧會閉幕式響起送别的旋律)7

教書那幾年,是李叔同一生之中,最為充實的一段時光。不過也正是從那時候起,他的性情就變得越發孤僻,越來越喜歡離群索居的生活,常常一個人掩門伏案,自顧寫詩作畫。這和當初那個“纨绔子弟”相比,已經是判若兩人。

此外,或許是身世沉浮之感,對于人生無常、生命倏忽、紅塵飄蕩,他越發有了深刻體驗,每每下筆,都是素淡怅憐,正在這期間,他寫下了那首著名的《送别》,從這其中,便不難窺見他當時的心境,一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讓飄零、無常躍然紙上。

1916年,他從日本雜志上看到一篇關于斷食的文章,說斷食為身心更新的修養方法,他那時正患神經衰弱症,即決心試驗一下。到了第二年十一月間,便到虎跑定慧寺去實行。在這裡,他看到了僧侶的生活,竟然十分向往,深有脫胎換骨之感。回校之後,他已經變了個人,開始吃素、讀經、供佛。

1918年7月13日,他即決心到虎跑定慧寺從了悟和尚剃度出家,要結束了他三十九年塵俗的生活。聽聞他要出家的消息,日本妻子趕來,“你出家我怎麼辦?為什麼要我回日本?”李叔同隻把手表留給她作紀念:“你有醫術,想必回國生存不難。”說罷,在茫茫白霧間乘舟而去,妻子在身後失聲痛哭,他卻頭也不回。此後24年間,再未與妻兒相見。

冬奧會閉幕式再見一起向未來(當冬奧會閉幕式響起送别的旋律)8

他在入山之前,把平生的藝術作品、書籍、衣物等分贈給朋友和學生。油畫作品贈給北京美術學校,石刻印章贈給杭州西泠印社,筆硯碑帖贈給書家周承德,圖書珍玩贈給故友南皖崔旻飛,平時所臨碑帖贈給同事夏丐尊,衣服贈與學校工友聞玉,其餘照片紀念品及零缣斷素,分贈與學生豐子恺、劉質平及吳夢非。

04

冬奧會閉幕式再見一起向未來(當冬奧會閉幕式響起送别的旋律)9

從此,世間再無李叔同,剩下的隻有弘一法師。剃度之後,他苦心研習佛法,鑽研《四分律》和南山律,花4年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自始至終,弘一法師以戒為師,每日隻吃兩餐,過午不食。他衣不過三,寒冬也隻一件百衲衣,一雙僧鞋,穿了幾十年。

曾有一次,豐子恺寄宣紙請他寫佛号,寫罷,他回信問多出的宣紙如何處理。直到臨終前,他召弟子入室,囑咐弟子在火化遺體後,記得在骨灰壇下放一缽清水,以免過路的蟲蟻燙死。

為弘揚佛法,他可以置生死于不顧。1937年底,廈門轟炸不斷,衆人勸他避難,他卻集衆演講,盡一己之力,渡劫衆生。每次開講時,後面的牆壁上,都挂着他親手書寫的中堂:“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在弘一法師看來,以佛之覺悟普度衆生,激勵僧俗兩界一同奮起救國,即便犧牲一切,舍命不辭。

魯迅得到他的書法,自稱“幸甚!”

林語堂說:“他是最有才華的天才,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獨立的人。”

張愛玲說:“我從來不是高傲的人,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外面,我是如此謙卑。”

1941年8月28日,弘一法師口授遺囑,從容安排後事的每一個細節。1942年10月13日(舊曆九月初四)圓寂于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世壽六十三,僧臘二十四,遺骨分葬于泉州清源山西彌陀岩及杭州虎跑定慧寺,各各建塔。

圓寂之前,弘一法師留下絕筆,那是至今令世人怅然的四個字:悲欣交集。

他這一生,橫跨兩個世界,紅塵之中,他是令人仰止的天才,看盡人間繁華,韻極風流;遁入空門,他又一心向佛,以清朗的佛光寬慰衆生之苦。他嘗盡人世的悲歡,隻想做一個時時像人的人。

因真而公子翩翩,因真而高僧莊重。當《送别》在冬奧會閉幕式上響起,大家跟着旋律再次輕輕吟唱“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但在這蒼茫的人世間,再也不會有第二個李叔同了。

内容綜合自林子青著《弘一大師的一生》

圖片來源丨十願百科

攝影丨張科、王子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