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絕句宋李清照借古喻今?宋代: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夏日絕句宋李清照借古喻今?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宋代: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
注釋
常記:時常記起。“難忘”的意思。
溪亭:臨水的亭台。
日暮:黃昏時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興盡:盡了興緻。
晚:比合适的時間靠後,這裡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誤入:不小心進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麼才能劃出去。“争”為通假字,同“怎”,讀作zěn,意思是怎麼,怎樣才能。能
驚:驚動。
起:飛起來。
一灘:一群。
鷗鹭:這裡泛指水鳥。
譯文
時常記起溪邊亭中遊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優美的景色中忘記了回家的路。
盡了酒宴興緻才乘舟返回,不小心進入藕花深處。
怎麼才能出去呢?怎麼才能出去呢?劃船聲驚起了一群鷗鹭。
賞析
此詞是記遊賞之作,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别緻。“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确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後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緻,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
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麼,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緻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争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吓飛了。至此,詞戛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隻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着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别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