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2月16日消息,近日,《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被印發,根據通知中的要求,将于2022年起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利用四年的時間全面查清農用土壤質量家底。
對于人口普查來說我們很多朋友倒是不陌生,畢竟在每隔幾年都會普查一次,從過去人口普查的規律來看,大約10年就會普查一次,我國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時間是1953年,到2023年就剛好70年,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也剛結束沒多久,所以大約就是10年一次。
對于土壤普查來說,我們很多朋友就比較陌生了,按理說人口是一個變化的數據,但是土壤卻是一個固定的數據,如果要普查,按理說一次就夠了,那麼為什麼還要接連不斷的普查?前面兩次的土壤普查都做了什麼?為什麼時隔40年土壤普查再次開展?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這些問題。
什麼是土壤普查?
雖然上面簡單地提到了關于土壤普查的一些概念,但是大緻就是一個“摸清家底”,那麼詳細的土壤普查究竟指的是什麼呢?根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官方發布的關于土養普查的定義來看,所謂的土養普查:
指的是在一定區域内,對土壤的成因、類型的性狀、肥力、分布、改造利用途徑所進行的一項全面調查。它的内容包括:土壤類型的确定、土壤物理和化學狀況的測定、土壤評價和低産土壤改良規劃等。
這樣下來我們不難看出,土壤普查的意義确實是非常巨大的,因為土壤是植物生長所必須的根本,可以說沒有了土壤,很多生物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間,而我國的國土面積廣闊,想要摸清楚土壤的底細,這不得不說是一項非常巨大的工程。
前面兩次普查都做了什麼?
我們首先來看看前面的土地普查,都做了哪些工作,是不是前面還有事情沒有做完,留到現在來做呢?
第一次全國土壤普查
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官網發布的消息介紹,我國第一次全國土壤普查的時間是在1958年到1960年,這次普查以土壤農業性狀為基礎提出了全國第一個農業土壤分類系統,完成了土壤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壤改良分區圖、土壤養分圖、(土壤志)。
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
還是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消息,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的時間是在1979年,這次的普查分級完成了不同比例尺的土壤圖,土地利用資源圖、土壤養分圖和土壤改良利用分區圖。據介紹,這兩次的土壤普查,為解決我國的吃飽飯的問題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後續的新聞來看,全國土壤普查耗費的時間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多,雖然全國第一次土壤普查的時間是在1958年到1960年,但是在2014年4月18号的時候,新京報發表了一篇名為《首次全國土壤普查:近兩成耕地被污染》新聞,據新聞中介紹:
首次全國土壤普查結果昨日公布,從點位監測來看,全國土壤總的超标率達到16.1%,耕地點位超标率高達19.4%,重金屬镉污染加重,全國土地镉含量增幅最多超過50%。
實際上,在去年的時候關于全國土壤普查就已經引發了一些專業人士的注意,從上面的介紹我們也對土壤普查有了一定的了解,雖然土地是固定的,但是近幾年我國的變化也是非常大的,尤其是進入到現代化社會以後,土地的變化也是一天一個樣,而經過了現代化洗禮的土壤究竟是什麼樣的?或許這也是我們現代人應該關注的問題。
為什麼時隔40年再次對土壤普查?
關于這個問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上面的那樣,那就是摸清家底,但是作為現代化的社會,有現代化的手段,肯定方法上和過去是有所差别的,而且在處理上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财經主持人、經濟學博士馬紅漫認為,有幾個問題是值得關注的。
第一:土壤普查的目的還是農業問題
馬紅漫認為,土壤普查的一個目的還是以農業或者糧食安全為先,糧食安全和農業安全問題,一直是被我們放在首位的。
第二:居安思危
雖然說我國的發展迅速,而且安靜,但是也要有危機意識,而糧食就是安全問題之一。
第三:技術革新
馬紅漫稱,自己比較關注的是這次土壤安全調查中,會不會使用更多的新技術?
确實,相對于前面兩次的土壤普查來說,如今我國的現代化程度和前兩次比起來,已經不再是一個級别,前面兩次的土壤普查可以用一個方法進行,可以說都是在一個時代進行,但是現在的時代已經不一樣,如今已經是大數據、雲計劃、物聯網、互聯網以及人工智能的時代,有這麼多先進的技術輔助,應該說對土壤的普查會輕松很多,同時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如馬紅漫說的一樣,是不是可以利用5G技術,傳感器技術、無人機等等來獲得相關數據,然後彙總到雲端進行相關計算,而不是依靠各地逐級上報。
關于這些問題,雖然我們已經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但是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想要去了解這些原理還是太過困難,希望未來的新聞中,我們會看到更多采用現代化技術的消息,也讓我們對這種新的領域再次開眼,對此,您怎麼看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