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
春
分
ChunFen
春日和煦燕成對,獨倚闌幹影作伴。
草色青階花滿地,春風不覺夜漸短。
——《壬寅虎年春分》
燕回花開,春光爛漫
01
春分時節
今日春分,轉眼來到了一年裡的第四個節氣,春分與秋分為二分,這一天陰陽相半,黑夜與白天等時長,均分了一天的24小時。而夏至和冬至為二至,“至”有極緻的意思,故夏至日最長、冬至夜最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春分也是節日和祭祀慶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周禮天子,日壇祭日。北京的日壇就是明清兩朝帝王每年祭日的地方。
清人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說:“春風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春分這一天,冬寒不複返,踏青、放風筝、簪花喝酒、挖野菜,吃春菜、喝春湯、品春酒。
關于春菜,前日從貴陽去到外公家已經較晚了,但是一推門,那股熟悉的、有點沖鼻的春菜味撲面而來,這是春天裡最為深刻的味覺記憶,一碗素春菜配上一疊精心調制的素辣椒蘸水,那個滋味~啧啧,可以吃三大碗飯。
02
春分時節
春分三候:初候元鳥(燕子)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意思是說,這個時節前後,燕子回到了熟悉的地方和人們的視野,下雨時也會有電閃雷鳴。
春山處處子規啼,亦是春心憂傷時。我們常說的少女懷春的思春時節,就是這段時間。唐·徐铉的《春分日》“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綠野徘徊月,晴天斷續雲。燕飛猶個個,花落已紛紛。思婦高樓晚,歌聲不可聞。”描述的就是圍繞這個主題展開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作有一首《踏莎行》,記錄的則是舊事難忘、舊人難舍的愁緒“雨霁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争明媚。畫梁新燕一雙雙,玉籠鹦鹉愁孤睡。薜荔依牆,莓苔滿地。青樓幾處歌聲麗。蓦然舊事心上來,無言斂皺眉山翠。”
春分也是一個農耕意義極為重要的節氣,時節前後,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有關的俗語也很多“春分雨多,有利春播”“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二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等等。
03
春分時節
春分前後清氣上升,微風飄蕩,正是踏青出遊、放風筝的最好季節。
據說第一隻風筝是魯班受到鹞鷹盤旋的啟發,“削竹為鵲,成而飛之”,所以稱為“鸢”,到漢代時,随着造紙術的發明。人們開始用紙糊風筝,所以後世多成為“紙鸢”。
《續博物志》中說:春日放鸢,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洩内熱。
這周很多地方油菜花都已經快謝了,幸得上周有空閑帶着大寶、二寶去了趟禾豐的玉水金盆,看了菜花、吃了燒烤,在人潮人海中,感受金黃一片和自由愉快。
本周又專門買了一個虎年吉祥風筝,昨天帶着姐倆去了一趟頂方村,但由于風太亂,放飛的效果不太好,但是這也是她們人生中衆多第一次中的一次難得的回憶。
什麼東西一旦賦予了自己的印記,就會産生特殊的意義,這個意義會影響自己的一生。
記得小時候放風筝都是自己做的,準确的說是外公帶着我一起做的那種“王”字風筝,最後一次是純白的,我在上面畫了畫,留了名,還寫了“自由飛最高”幾個字,那個風筝保留了很久,直到高中時搬家意外丢了。
但是拿風筝的意象深深的刻在了腦海裡,對外公帶着我做手工,跟着上坡做農活的間隙放風筝,對那隆起的土埂和播種時抛出的小窩子····那段時光是童年為數不多的體驗,所以變得特别的難忘。
朱自清在《匆匆》裡滿懷傷感的寫下這段話“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複返呢?”
圖片丨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