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今天的工作,今天整理了各個年級的文言文古詩詞(按我自己的教學思路)。因為是應試教育,我把文言文材料上的注解統一按照本地區教材做了修正(人教版、蘇教版、滬教版等注解不一緻),本地區考試嚴格按照書上注解給分。舉個例子,我同學女兒,悲傷地找到我,說“甚”的解釋,她寫了“十分”,答案是“很,非常。”結果她被判錯。我非常清楚判卷老師心情,初一期中考試,殺殺她們氣焰,讓孩子收下浮躁之心,好好背書。但,徹底抹殺了孩子對語文的熱情。
文言文翻譯要求一字不差,全要和教材注解一緻。我在思考,我們的教育是要教出一群背書機器嗎?“文言文”,這個名字在古人心中是很神聖的,他們要把落在紙上的語言美化出來,所以簡潔,所以文字流出叮咚的音樂之美來。我們翻譯,為什麼要千篇一律?為什麼不能有個性發揮?我内心好期待孩子翻譯出來的文字意境優美,别一番風味,
但考試,隻允許寫書上人家嚼完的。不要怪現在孩子自己寫不出好作品來,他們的心頭是座山,是各種小心翼翼。
我喜歡漢字之美,不單是書法,更是含蓄之美。
古詩還有個名字叫詩歌,古人做歌而唱的。我個人尤喜寫詩,深知翻譯古詩的大多不懂詩,而考試中古詩有的地方還需要做細緻翻譯,這就破碎了詩的意境之美。為應試,每首詩都要拆得七零八落,細解每詞意思。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上面的教輔上讓大家背的解釋是“打開我東屋的閨門,坐在我西廂房的床上。”怎樣的操作能完成如此大變活人?孩子是不是讓他們教傻了?
寫詩是有情感要傳遞,比如我一身才氣無處施展,比如我望穿秋水,他依舊不歸,然後借眼前或想像(事實大部分是想像)的風景,主要是眼前之景很難恰好表達心中之情。所以,今人費力去猜“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哪座山哪條河考證清清楚楚,居然客路是他的下一個行程目标都一清二楚,千年前的人的故事,估計魂都記不得來。但思念家鄉是一定的。
為什麼要這樣說?古人寫詩和今人說話講求主謂賓是不一樣的,古文字是音樂圖畫之美。詞語畫出一幅畫,詞語是按照節律之美排布的,所以詩歌的文字是跳躍的音符,不加音樂,讀起來依舊是琅琅之音。所以,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柔媚的戰友情;有“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暖心的手足情;有“若君為我贈玉簪,我便為君绾長發。洗盡鉛華,從此以後,日暮天涯。”
為什麼要解詩,這樣的句子出來,有誰能不懂,為什麼要用蒼白的語言去重新說一遍?我倒願,讓有興趣的孩子,摩寫一首,盡管平仄不分盡管文字不順。
上圖是六年級孩子偷偷發給我的,我也喜歡,希望你也喜歡,透露,她是個弱弱的小姑娘。
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心頭壓座山,而是讓孩子心頭燃團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