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有質量小衆的博物館

有質量小衆的博物館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16:51:37

有質量小衆的博物館(這些小衆博物館有啥)1

小觀衆在了解展品信息。郝淩宇 攝

中新網北京8月24日電 題:從冷門到熱門,這些小衆博物館有啥“吸粉秘籍”?

作者 郝淩宇

相比展品全面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小衆的專門類博物館往往“專精一門”,出“奇招”吸引特定觀衆。暑假期間,越來越多觀衆走進“小衆”博物館打卡,“小衆”博物館随着人氣攀升,正越來越走向“大衆”,展品也從前些年的相對“冷門”變得越來越“熱門”。

專門類的博物館是如何吸引觀衆到訪的呢?中新網記者帶您走進一些“小衆”博物館,看看他們的花式“吸粉秘籍”。

有質量小衆的博物館(這些小衆博物館有啥)2

觀衆在拍攝國家動物博物館内展品。郝淩宇 攝

招式一:身懷絕技的“硬氣功”

專門類博物館的藏品往往是某一領域物品的集中展示,其專業上的不可替代性牢牢抓住了不少觀衆的眼球。

時值暑假,北京市民劉佳雯帶着兒子第三次參觀了中國電影博物館。她表示,自己和孩子非常喜歡電影,每次來參觀完後總還要看買票看一場。“今天還說一定要看一場IMAX動畫。”

據了解,中國電影博物館除了展陳電影相關展品,還會持續在館内放映廳播放各種類型電影,并定期組織專題電影展,這種展映結合的方式就是電影博物館練就的“硬氣功”,着實吸引了不少電影愛好者持續造訪。

像電影博物館一樣“功力深厚”的專門類博物館還有國家動物博物館,後者以館藏标本聞名科學界,現有各類動物标本893餘萬件,收藏範圍涵蓋在我國分布的各主要類群和代表性種類。标本就是該館吸引遊客的“金字招牌”。

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張勁碩對中新網記者介紹說,目前遊客可以看到的館内标本都是剝制标本,相比科研使用的假剝制标本形态更為生動,有的還模拟了動物存活時的生存狀态,可以讓觀衆在極近距離觀察動物的細節特征。

記者采訪時遇到正在國家動物博物館參觀的馬濤。作為中國農業大學學生,馬濤正是被标本吸引才進館參觀的。“之前隻在一些館裡見過零星的标本,一下看到這麼多也是第一次。”他說。

有質量小衆的博物館(這些小衆博物館有啥)3

觀衆在國家動物博物館内參觀展品。郝淩宇 攝

招式二:打通經絡的“八段錦”

專門類博物館往往聚集了領域内較多專業人才,這些學界大咖不僅在館内頻頻露臉,還會走出博物館,走進校園、走近媒體、走近網友,通過打通自身的傳播“經絡”,助推觀衆的探館熱潮。

今年5月,有“藏狐主任”之稱的《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融媒體中心主任張辰亮探訪了國家動物博物館,其探館視頻吸引了不少年輕粉絲随後造訪。一直以來,像張勁碩、張辰亮這樣的專業人士緻力于把館内的知識“打包”傳播,吸引觀衆前來“打卡”。

比如,通過對雲南象群北移南歸、杭州金錢豹出逃等熱點事件進行解讀,網上的科普“up主”們讓更多人對動植物的生存習性和環境産生了興趣,進而帶動人們走進相關專業博物館,帶起一波關注自然科學的熱潮。

線下的互動渠道同樣重要。國家動物博物館同一些小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不僅邀請學生到館參與活動,還會派館内人員到學校講課。

“我從剛剛到國家動物博物館工作開始,就去小學上科普課,已經堅持了12年。”張勁碩說。

據他介紹,博物館還會組織學生參加科學探索活動,學習科學研究方法。這種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很好發揮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很多學生在分享學習成果時會制作PPT來展示,像參加正式答辯一樣認真。這種把知識送出去的方法也吸引一批家長對博物館保持着長期關注。”

此外,越來越多博物館領域的專業“大咖”也在加入科普行列。張勁碩介紹說,北京天文館館長、中國古動物館館長、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館長等都加入了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希望通過更多融合線上線下的宣講,吸引人們走進博物館擁抱科學。

有質量小衆的博物館(這些小衆博物館有啥)4

觀衆走過國家動物博物館内一幅動物攝影作品。郝淩宇 攝

招式三:重在精修“内家拳”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中國博物館的年度參觀人數由7億人次增長至12億人次,平均每年增加1億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觀衆數量由每年2.2億人次增長至2.9億人次,“博物館熱”正持續升溫。

“小衆”博物館如何借勢而起?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專門類博物館尋求差異化發展,緻力于成為所在城市或某一領域的文化名片,傳承城市的精神。

在世界遺産之城泉州,該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展列着古代海船、宗教石刻與外銷瓷器,展現着宋元時期的輝煌航海成就;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則通過曆代反映運河主題的古籍文獻、書畫、碑刻等文物展品,展現運河兩岸風土人情與自然變遷。

“博物館要有體現所在城市、區域特色的展品,通過展品講述所在地域的故事,在追求數字化的同時也要在實物展品上多下功夫,而非像過去那樣千篇一律展示同一類展品,成功的專門類博物館可以成為當地的文化‘名片’。”張勁碩說。

這個暑假,國家動物博物館迎來比較顯著的人流量提升。張勁碩說,人們無法隔着屏幕感受動物的全部細節,還需走進博物館親身體驗。“面對一件百年前的标本,人在一瞬間能産生同科學先哲進行交流的感覺,這正是博物館的魅力所在。”

從前被認為“小衆”的博物館正變得一票難求。人們呼喚着更多精彩的文博創意,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