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鲅魚圈》
是一檔關于鲅魚圈地方曆史人文的電台節目,主講人白旭為鲅魚圈廣播電視台新媒體中心的記者、編輯,營口曆史學會理事。每周三、周四下午四點播出。敬請關注FM96.5。
鲅天下同步整理刊播節目文字稿。
《白話鲅魚圈》⑰/
鲅魚圈及其周邊的傳統民居(一)
文/白旭
【開講】
現在随着城市化的進程,傳統的遼南民居日漸稀少,但是有一些民居仍然頑強存在于邊緣化的村落中。
我一直關注地方傳統民居,數年間,行走于海蓋金複諸地,不憚辛苦,每遇老宅,必親訪踏查,甚或多次往返,遍尋遺珍。現将鲅魚圈以及周邊的傳統民居梳理成文,雖力求嚴謹可觀,仍恐挂一漏萬,還望方家指正。
目前,鲅魚圈的傳統民居存在于熊嶽、蘆屯等地。比如熊嶽郭屯村曾見有七檩前後廊硬山的民居,在北李屯村曾見有規制完整的四合院,而在楊屯曾見有滿族民俗特點的民居。
一、民居的選址
前人在建造房子的時候,很重視房子方位的科學性。在東北,采光取暖尤為重要,因此房屋多向陽背陰,在适應氣象方面多采用避風方向。而某些大戶人家的房屋選址,還将風水作為考量。
某年夏,我在旺興仁鄉某民居,發現正午陽光不過窗台,該民居主人告訴我,冬天陽光一直延到對面的牆上,整個屋子都有陽光。這個老房子就是以前一戶丁姓地主家的房子,風水上呈癸山丁向。
某年,我在暖泉龍王廟見到一個老房子(見下圖),約建于嘉慶道光年間,前有流水,後有群山,陰陽成負抱之勢。探訪得知,此屋為熊嶽防守尉(四品)德克精額舊居
二、民居的布局
鲅魚圈的傳統民居多用擡梁,比較通用的是海青房。形制為前出廊檐後出梢,廊檐下一字排開外廊明柱,柱下墊鼓形石柱礎,柱上托舉起木質額枋,上面彩繪山水、人物故事圖案。也有一些建築在檐檩上使用雙檩。院落兩側是東西廂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呈對稱狀。一般院落的西南角為廁所。院内有用石闆鋪地的,也有用磚石鋪地的,有的是院内地面全部鋪設,也有隻鋪主要通道的。
筆者某年在陳屯和平村見到用條石鋪地(見下圖),後得知是吳廷铮舊居,其四合院保存完整,通觀整體,古樸典雅的院落透出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
據其後人講,吳是僞滿期間營口地區負責教育的官員。
三、民居的構造
民居牆體的青磚一般為28*14*7厘米,牆體起隔音、防寒以及對木架起支撐作用。牆體的砌法采用灌漿法,用生灰塊調成白灰漿。
我在尋訪王淑真(王淑真其人見《白話鲅魚圈》)故居的時候,發現了牆體砌法摻雜了一些糯米汁(見下圖),然後将一些碎石混入,這樣經濟實惠,又很堅實。
關于民居的内部構造及裝修,如門窗、門簪、木雕等,限于篇幅,下一講為大家介紹。歡迎提供線索,并批評指正。
雨紛紛 舊故裡草木深
我聽聞 你始終一個人
斑駁的城門 盤踞着老樹根
石闆上回蕩的是 再等
稿件:白 旭 美編:李天嬌
猜你想看
鲅天下
校對:潘 健 責編:王昭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