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巴果相思豆
故鄉,若說有鳥和植物同名,應是豌豆巴果。兒時,空中鳥雀子叫一聲“豌豆巴果”,清脆短促,悠遠悠長,赤腳的小孩仰頭學一聲“豌豆巴果”,一應一答,重複好幾遍,笑聲點亮田野的風吹不散。
立夏前後,空中傳來豌豆巴果的鳥語時,便是豌豆巴果雀子來報信了:田裡的豌豆巴果熟啦。
田裡的豌豆巴果學名蠶豆,村裡人一直把蠶豆叫豌豆,把真正的豌豆叫蓿豌子、莫忘豆。習慣很頑固,江漢平原一帶特有的地域特色。
豌豆分大小,村民舍不得用一塊良田來點豌豆,大多與棉花套種,品種為小豌豆,父親把大豌豆稱淮豆。豌豆冬種春收,播種時,不說種,說點。母親一句“我點豌豆去了”,一把鏟子,一個包袱,旋風般的身影彎腰拱背出現,坡坡上,邊角田,空荒地,棉花田,到處都是。一鏟子下去,一窩丢兩三顆豌豆,蓋上土,腳踩幾下,就行了。豌豆潑辣,對土壤要求不高,病蟲少,施肥少,肥多了反而不好,苗痦子容易倒塌不說,結的果也少。豌豆長的快,長到膝蓋就開花,一邊開花一邊長豌豆。豌豆花有一種淡淡的清香,紫色或粉色的斑紋,像一隻隻蝴蝶歇在綠葉之間,圓圓的兩個小眼睛黑白分明,撲閃生動,可愛極了。有人妙筆生花,寫下詩句:“鄰居田埂相逢語,十裡春風蠶豆香”。鄉野的風裡飄來花香,村頭大喇叭飄來《柳堡的故事》插曲 “蠶豆花兒香啊麥苗兒鮮”。豌豆與麥子生長期同步,麥子豌豆在農村,關乎愛情關乎陽光。
豌豆的嫩葉曾是女孩子做鍵子的材料,就地摘下一把豌豆葉,牙齒咬住毛線的一頭,拽住另一頭,捏緊葉子用毛線纏好,就是一個美美的鍵子。隻是毽子不經踢,女孩一邊踢,碎片葉一邊在空中飛旋,仙女散葉,越飛越踢得起勁。有點好奇,鄉下植物那麼多,為何偏選豌豆葉做毽子。種豌豆的人舍不得吃豌豆。
張港旱田多,水田少,家裡種豌豆,主要是為了用它換大米,一斤曬幹的豌豆可以換六七兩大米。豌豆在餐桌上充當蔬菜的角色隻是一個配角,袁枚在《随園食單》裡寫“新蠶豆嫩者,以腔芥菜炒之”的妙處沒有體驗過,立夏三鮮更是沒聽說。母親用青豌豆焖飯,用煨子煨一小罐子黑焌焌的,都是為了補充糧食當飯吃飽。家裡從不會做豌豆炒雞蛋,豌豆炒韭菜,豌豆打湯等菜,雞蛋那麼珍貴,用來換鹽和醬油。當豆莢飽滿,菜園青黃不接,實在是沒啥菜好吃了,才會去摘些豌豆回來湊合炒菜吃。當飯吃下去的不浪費,當菜吃進肚的屬于浪費。在吃飽第一的年代,糧食比蔬菜重要。
餐桌上吃的少,一點不妨礙豌豆帶給孩子們的快樂。豌豆差不多十天半月的鮮嫩時光,便是孩子們放飛自我的快樂時光。走到豌豆田邊,左顧右盼,發現沒有大人,貓着身開始撸串,慌亂中折斷豌豆杆,不管大小,一邊往褲子荷包、書包裡面揣,一邊吃。遇到大人來呵斥,泥鳅一樣趕緊溜走。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摸出豌豆,剝開碧綠的外殼,碧玉的豌豆又嫩又甜,帶着一點豆腥氣,原生态的清新爛漫。吃多了,嘴裡發澀,手指黑焌。
光吃不過瘾,小孩子玩起嫁姑娘的遊戲。兩人同時剝開豆粒的殼,豆瓣頂端有一個芽尖,沒剝斷,就是兒子,剝斷了,就是姑娘, 姑娘要嫁給兒子,把手中的豌豆無償送給對方吃。若都是兒子或姑娘,則歸自己吃。為了兒子,要小心剝,不能心急。新鮮豌豆剝起來還容易,若是用炸豌豆玩這個遊戲,難度加大。赢過來的豌豆吃起來别有滋味,更香。連輸幾次的小夥伴不幹了,心有不甘,耍賴跑開了。
當豌豆完全成熟變得枯黑,母親把豌豆連莖梗割回來,在禾場裡攤開暴曬,用連迦簡單拍打幾下,一顆顆豌豆乖乖“蹦”了出來。母親用簸箕簸去殘留的葉梗和石塊,連曬幾個太陽,小孩用木耙子翻曬幾次,曬幹就可以裝袋了。“麥子要滾,豌豆要冷”,收麥子豌豆有竅門。麥子要趁熱收,豌豆要等變冷了才能裝袋,因為熱豌豆裝袋,綠顔色的外殼會變紅,影響豌豆等級,換的米少。
曬好的豌豆,人們用擔子挑的挑,自行車托的托,闆車拖的拖,來到張港鎮糧管所進行交易。母親不會騎自行車,挑着一擔豌豆到達時,排隊的人群從大門口排到堤坡上,一眼望不到頭,母親頂着太陽暴曬,忍着饑渴,一步步往前挪,終于換回一袋白花花的大米,挑回家,人累得癱軟。一粒米,千滴汗,那個時候的孩子都懂得,不輕易浪費糧食。
挑選留種,換完糧食,剩下來的豌豆,用來炒油鹽豌豆。油鹽豌豆又叫焌豌豆,制作方法簡單,舀上一碗豌豆,擇出細枝砂子,可以不洗,鐵鍋大火燒熱,倒進豌豆,鍋鏟呲呲的不停在大鐵鍋裡翻動,炒至表皮焦黃,轉小火至殼有黑斑點出現。焙好的豌豆放在碗裡加冷水一“焌”,冒出熱氣,泡幾分鐘,洗淨瀝幹。鍋裡加油燒熱,加蔥姜蒜炒香,放進泡好的豌豆,加上鹽、豆瓣醬、辣椒,簡單翻炒就可以吃了,此菜容易保存,天熱可以吃兩三天。
張港人,禮行大
進門一碗焌米茶,
油鹽豌豆腌黃瓜
鹹鴨蛋,火燒粑
恁呐七,恁呐哈
(七:吃,恁呐:您,哈:吃菜)
一首張港人家喻戶曉的RAP民謠,道出張港夏天的飲食特色。炎炎夏季,勞作一天,身心疲乏,天氣熱的讓人沒有胃口,張港人以焌米茶、火燒粑作為主食,配上一碗腌黃瓜和油鹽豌豆,消暑解乏,爽口飽腹,不曉得有幾舒服。
同是一碗油鹽豌豆,母親做的沒有父親的好吃,父親嘿嘿一笑,說這裡面有訣竅:一是泡的水裡面要先加鹽,讓豌豆第一次入味。二是要掌握好浸泡的時間,泡得豌豆,不軟不硬,軟硬相宜有嚼頭,這個要憑感覺把控。三是多放蒜,蒜香與豆香趁熱交融,相互激發,再放入其它佐料,一起成就,讓油鹽豌豆有了靈魂。那個味,啧啧啧回味綿長。有時候父親把辣椒埋在竈膛的餘火中捂熟,拿出來,吹去表皮竈灰,撕開拌在豌豆裡沾着蒜香,吃的額頭上汗直冒。我怕辣不敢嘗一口,扒開豌豆,擇最下面的一塊蒜粒吃。
吃油鹽豌豆——管淡鹹(閑)事,是一句歇後語,是說豌豆不容易入味,要掌握好鹹淡。吃出油鹽豌豆的鹹淡,愛管閑事的意思由此而來。
父親以油鹽豌豆作為下酒菜,一顆豌豆咪一口酒,隔壁三家的人進門,父親連忙打招呼“七了沒有,來喝酒。”
“一碗焌豌豆,好意思喊别人來喝酒。”
“焌豌豆不拐啊,喝酒的好菜。”
為了佐證自己的話不假,父親講起了故事。流傳在潛江張港一帶的一老漢有倆女兒,大女兒家裡富,小女兒家裡窮。老漢去大女兒家,大女兒大魚大肉招待,坐大方桌,沒有備酒。老漢吃完悶悶不樂回家了。小女兒忙裡偷閑,炒了一碗焌豌豆,幾個小菜,幾兩散酒,老漢自個坐在磨子上,一邊吃,一邊喝酒。老漢酒足飯飽,揩揩油嘴,摸摸肚子,打着嗝,哼着小曲回家了。那時覺得老漢有點傻,放着大魚大肉不喜歡吃,一碗讓人愛又讓人嫌的油鹽豌豆下酒卻合了老漢的意。笑話中,不知不覺,苦中作樂許多年,我們活成老漢的樣子。
油鹽豌豆是大人的下酒菜,也是小孩子喜愛的零食。抓一把,裝在荷包,邊玩邊吃,手上的油往衣服擦。大人在旁邊笑着逗小孩“一個伢,真坦碼(不講衛生),油鹽豌豆噶手抓,洗臉伏子揩屁吖。”诙諧的順口溜,是童年的真實寫照。
豌豆還有一種吃法,春節炒完炒米的臘鍋,接着炒豌豆,鍋裡有沙,比平時炒的枯豌豆要略酥一點,叫沙豌豆。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蠶豆,用力一碾,殼就碎了,香香脆脆發出咔嘣咔嘣聲,越吃越香。用壇子密封裝好,過年時家人一起看電視,閑坐時抓吃一把,與麻葉子、翻餃子、酥餅、炒米、花生一起成為過年才有的年貨。
記得有一首童謠:
“一二三,三二一,
一二三四五六七
我送豌豆老師七
老師誇我成績好
我說老師好七佬”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版本,送粑粑的,送餅子的,送洋姜的,都有。為了得到老師的誇獎,小學生們盡其所有。
課堂上偷吃的豌豆是沙豌豆,為了讓嘴裡咔嘣的聲音小點,為了不讓老師發現,豌豆在嘴裡轉若幹圈,用舌頭裹住舔濕,用牙齒試咬,不是真咬,等唾液把豌豆泡得表面變軟,一口咬碎吞下去,沒有聲音就是勝利。控制了聲音,卻被老師看出口腔鼓起的包,一會左邊,一會右邊,再狡猾的學生也逃不出老師的眼睛,被點名站起來,要麼趕緊吞下去,要麼吐出來,尴尬之際,周圍發出一陣笑聲。
吃枯豌豆,沙豌豆,都要牙齒好。村裡誇老年人,說恁納這大年紀,還能吃枯豌豆,牙好,胃口好,吃嘛嘛香,身體就好。能吃豌豆成為人們寬慰老年人的标準。
豌豆好吃,但不能多吃。吃多了,屁多,因此被戲稱為出屁豆。
豌豆渾身是寶,還可以用來做豆瓣醬,做豌豆粉。豌豆梗用來做肥料。
千般鄉情,若說故鄉有相思豆,定是豌豆巴果,一聲聲,一顆顆,把人拽回故鄉,打回原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