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石器時代
古時候,在與自然界的種種災難進行抗争的過程中,人類學會了使用火和簡單的工具,改善了自身的生存條件,從而變得更加聰明和強大。
慢慢地,人類又陸續發現了一些物質的變化。例如在翠綠色的孔雀石上面燃燒炭火,會有紅色的銅生成。
孔雀石
就這樣,人類在逐步了解和利用這些物質變化的過程中,制造出對人類生存具有使用價值的産品,如陶器、銅器、鐵器、紙、火藥、酒、染料等,為人類提供了更多的生活和生産資料。
甘肅省博物館十字圓點紋彩陶盆
四川博物館獸面紋三角形銅戈
埃及聖凱瑟林修道院非常古老的鐵器
河南省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古代造紙場景雕塑
釀酒工藝流程之一
在很長時間裡,人類對物質變化的認識還是零散的、不系統的,更多地依賴于猜想和偶然的經驗。
到了近代,道爾頓和阿伏伽德羅等科學家的研究,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物質是由原子和分子構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組合是化學變化的基礎。
約翰·道爾頓(1766年 - 1844年),英國氣象學家、化學家、物理學家
阿莫迪歐·阿伏伽德羅(1776年 - 1856年),意大利物理學家、化學家
掃描隧道顯微鏡(STM)
原子論和分子學說的創立,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基礎。
1869年,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律并編制出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律指導下,利用元素之間的一些規律性知識來分類學習物質的性質,就使化學學習和研究變得有規律可循。
德米特裡·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1834 - 1907),俄國科學家
元素周期表
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
參考資料:人教版初中化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