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消息傳來:“北師大珠海分校正式更名為北師大珠海校區”。多方核實後确認消息屬實。
珠海校區,并不是什麼新詞兒,這片校園最開始的時候就叫“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
2002年4月,國家編制委員會特批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教育園區,編制名為“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
……
2003年,北師大将之更名為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并報請教育部;
2003年7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出文件,批複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教育園區更名為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學校類别被定為獨立學院 。
……
2003年9月28日,教育部複函北師大,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作為特殊情況,同意珠海分校02、03級學生學習期滿且成績合格者,頒發類似北京師範大學校畢業證書、學位證,内芯注明在珠海校區學習。
……
2004年由教育部批示正式更名為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
2004年,學校開始以“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的名義面向全國單獨招生,并堅持在第二批本科以上批次招生。于是04年之後的我們就一直自認為是“分校”人——雖然直到我讀書時的2010年左右,勵耘樓一角的樓名依舊寫的是“珠海校區”。
叫“校區”的時候一本批次招生,到叫“分校”的時候二本批次招生。今天聽到要恢複“校區”,那是不是意味着以後也會恢複一本批次招生呢?
從高考成績看,我們這批二本線的“分校”人,似乎就成了“塌陷的一代”。
分數
今年仲夏時節,高考招生階段,北師珠傳來“喜報”:北師珠今年起在四川省一本招生!
作為一個從北師珠的畢業生,我不知道這有什麼好喜的,隻是感到一陣撕裂感,替那群來自四川的師弟師妹們。
當天府魚米滋養的那麼多好白好乖的妹娃兒,頂着一本批次的分來到珠海,得知自己的同學、室友、好閨蜜高考成績普遍比自己少考了50分的時候,多少都會有一些撕裂吧?四川可是全國排名前五的高考大省,這50分在在省内一本批次分數段,至少夠他們壓死5萬人。
我為啥知道這種感受?因為同樣來自高考大省安徽,09年我頂着省内能上頂尖二本的分,到了珠海。我的大佬們告訴我,分校在廣東走2B批次(說好聽點兒的三本批次嘛)。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我并沒有被騙。我在報考的時候是知道這些的。在經過考慮,覺得能接受以後,我還是選擇了北師珠。隻是,當你親耳聽着自己的親同學、真室友、好哥們這麼說的時候,内心還是會有那麼一丢丢撕裂感的。
話題回到“北師大珠海分校”正式更名為“北師大珠海校區”。這真的會像那些公号标題黨說的,“珠海會出現一個‘985’級别的高校麼?”或者,說得克制一點兒,“北師珠明年真的可能一批次招生麼?”
我看未必。即便今年四川省的招生給北師珠開了個好頭,也并不代表,明年北師珠就能全線(大部分省市自治區)一本批次招生。因為這既需要各省教育考試院的複函文件,也要看考生的市場選擇。如果你的分數能在省内上一所211,那麼為何要舍近求遠,跑去珠海上一所建校時間不長、學校編制屬性不穩定的“校區”呢?
正常的邏輯應該是:雖然文件已簽了,董校長要建設“和本部同一水平的南方校區”的話也說出去了,但是路還是要一步一步走。
我們學校有很好的硬件優勢;珠海這地方除了偶爾刮台風,氣候條件相當怡人;近些年的辦學水平在穩步提升;本部的認可也給了一直在堅守的老師和同學們一劑強心針。
分校10周年的時候我去數了數校名石後的“百年廣場”上的大石頭,總共有20塊。其中兩塊已被刻上銘文,以紀念五周年和十周年的建校曆程。這意思就是,我們是想要把北師珠好好建設100年的。那麼我們也可以不要急,慢慢來,用100年的時間,一步一步地成為“南方矽谷”吧。
也許,我們在建校50周年的時候看到母校的成就,會比今天在這裡孤零零地聽到北師珠花“90點券”買了一張“改名卡”要有帶入感,也欣慰得多。
就算我們想得非分一點,北師珠明年就按985的分招生,真的就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兒麼?
先不說那些那些高考成績660 的學霸們進來之後,看到大二大三大四的“學渣”師兄師姐跟自己在一個學校時會不會感到“撕裂”。就從已經入學的學生角度考慮,引用目前在校師弟哈士奇同學的一句話:“真等985來了,我們有能力面對他們嗎?”因為我們從高中的時候就深知,那玩意兒跟我們不是一個世界的生物啊。
雙城
似乎從北師珠存在的那天起,“本部”就是一個揮之不去的詞。一方面“樂育樓”、“勵耘樓”都在本部都有道路名稱對應;另一方面,“北京師範大學”這六個字也确确實實是抹不去的烙印——雖然我們總是要在面試的時候強調并解釋何為“珠海分校”。
北京和珠海,從來就沒有站在一個對等的位置上。但在北師珠人心中,它們就是雙城。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03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與香港四大天王之一重名的某位師兄,向我描述他畢業找工作時提及“珠海校區”時所受到的微辭:“到底系唔系北師大嘅?你自己都港唔明”。而等到我畢業的時候,我的切身體驗告訴我,北師珠“出品”在珠三角一代口碑不差。可能這邊都是靠着改革開放白手起家的一代,認能力而輕門閥。北師珠的學生好用,能幹,老闆們自然就願意要。
雖然有些“粗心”的HR在看到簡曆的時候還是會問出“作為一個廣東人,當初你是出于什麼原因選擇去北京上學的呢”這種問題,但我們還是會很自然提醒他:“括弧裡還有‘珠海分校’四個字,就在珠海。”十幾年,無論是第一批考600多分的學長,還是我們這些500分的“分校人”,都沒有為這括弧内外的,攏共十個字丢臉,不是麼。
06級一位學長在校友群内留言:“本部一直沒覺得北師珠與北師大有關系。”我回複:“我們也沒覺得跟本部有關系。”得到群内一些校友的附議。
本部不認我們,我們不認本部;或者以後“校區”的時間長了,我們實力強了,本部認我們,師弟師妹們對本部也有歸屬感,這又有什麼關系呢?他們在皇城根下揮灑了青春,我們在珠海藍中度過了四年。
雙城的意義就在于:兩個城市,一開始就注定是不同的人生。而我們各自,都更愛自己的那個。
作為北師珠人,我們從來都知道自己是誰。且我們選擇北師珠大多不是沖着“北京師範大學”六個字來的。比如我,我的分在安徽離一本線就差幾分,省内準一本批次高校的漢語言專業我都可以選。但由于當年的我比較狂,自認為已經不用學漢語言,想學應用性更強的新聞學。可無論是安徽省内還是長三角地區,好的新聞學院校我夠不上,我夠得上的新聞學專業都是理工科學校内的。找了半本報考冊子,就北師珠的“編輯出版”我能上。在向父母确認了可以接受較高的學費後,我就報了。
其實,沒多少人會在意這個學校最後到底叫什麼,我們根本不在乎“校區”還是“分校”,因為影響真的不大。無論是校區還是分校,最後我們還是會叫它北師珠。
而對于“分校”時期的我們,我認為也根本不是什麼“塌陷”的一代。我們用不丢人的成績上了一個不丢人的學校;我們支付着較高的學費,但這學校的硬件設施似乎也值得上這個價位。在那個長達三個月的漫漫暑假過去的時候,高考已經離我們遙遙而去。不過是一批十七八歲的少年,争前恐後地長大。
那是最糟的時代,那也是最好的時代。
“我們其實還是喜歡我們自己的時代。”
本文轉自
叭唧
已獲授權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