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書本封面
0.寫在前面
以前讀小說,總是跟着情節走,求快,巴不得一天就能看到大結局。看過的書不少,沉澱下來的卻不多。時間一長,唯一記住的就是“曾經看過這本書”,至于情節、人物和文字,幾乎全都忘了個幹幹淨淨。
漸漸明白,這種讀法不過是走馬觀花,很難真正從讀過的書裡學到什麼,于是就想慢慢地、仔細地、深入地讀上一本書。
一旦開始慢讀,書中的情節人物、文字描寫、時代背景、器物風俗等等都需要花時間查資料、做筆記,這是一個非常瑣碎又枯燥的事情。
我習慣了懶散,怕自己隻有三分鐘熱度,所以決定将慢讀過程中的一些零碎記錄稍作整理,以“讀書筆記”的形式發出來,意在時時提醒和鞭策自己,要認認真真地讀完一整本書。
當前慢讀的是馬伯庸的《長安十二時辰》,講的是長安城萬年縣前不良帥張小敬與靖安司丞李泌在十二個時辰内協力拯救大唐長安城的故事。
1.西市開市
西市門外等待入市的客商
故事從一隊胡商進入長安城西市開始,上面三張截圖是劇版西市開市的場景,書中的描述摘錄如下:
天寶三載,元月十四日,巳正。
長安,長安縣,西市。
春寒料峭,陽光燦然。此時的長安城上空萬裡無雲,今日應該是個好天氣。
随着一陣嘎吱聲,西市的兩扇厚重坊門被緩緩推開,一面開明獸旗高高懸在門楣正中。外面的大街上早已聚集了十幾支駱隊。他們一看到旗子挂出,立刻喧騰起來。夥計們用牛皮小鞭把卧在地上的一頭頭駱駝趕起來,點數貨箱,呼喚同伴,異國口音的叫嚷聲此起彼伏。
這是最後一批在上元節前抵達長安的胡商隊。他們從遙遠的拂林、波斯等地出發,日夜兼程,就為了能趕上這個長安最重要的節日。要知道,從今晚開始,上元燈會要持續足足三夜,大唐的達官貴人們花起錢來,可是毫不手軟。
劇版将年号“天寶”改成“天保”,是為了虛化故事背景刻意為之。小說情節與史實相距甚遠,在影視化時,作為重要角色(尤其是反派),一些耳熟能詳的大唐名人被改了名字,比如秘書監賀知章稱為何監,右相李林甫稱為林相。
劇版賀知章
賀知章有詩歌入選小學教材,隻要受過九年義務教育,大概都還能随口背出下面這首《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劇版為了不讓小說描寫的人物與曆史記載發生沖突,換個名字可以理解,但本文的年号和人名等等都以書為準。
摘錄的這一段是全書開篇,第一句就點明了時間,即天寶三載和巳正,牽涉到了古代的帝王年号和日常計時。
2.帝王年号與天寶三載
年号不是自古就有,先秦至漢初就沒有年号,是用諸如“周幽王八年”、“秦始皇三十六年”、“漢高祖十一年”這種方式,再配合天幹地支來紀年。
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号,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年号為“建元”,建元元年約為公元前140年。自此以後,在新帝登基或者有重大事情時,更改年号成為了制度。
天寶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個年号,之前的兩個年号是先天和開元。
居中黃色圓領袍的就是劇版唐玄宗
“天寶三載”中最奇怪的不是“天寶”這個年号,而是裡面這個“載”字,為什麼不說“天寶三年”,卻說“天寶三載”?
事實上,公元742年李隆基将年号由開元改為天寶,之後又在天寶三年,将“年”改為“載”,直至他退位為止,紀年方式就變成了“天寶某載”。
“年”和“載”同義,唐玄宗為什麼要将“年”改為“載”呢?
《爾雅卷六·釋天第八》記載:
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夏代稱年為“歲”,商代稱年為“祀”,唐虞稱年為“載”,而周代及以後都稱作“年”。
唐虞是唐堯與虞舜的合稱,時間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在儒家語境中,堯舜都是上古明君。
曆史上的唐玄宗開創了極負盛名的開元盛世,就連杜甫都有詩寫道: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廪俱豐實。
開元盛世
正是因為有如此顯赫的政績,唐玄宗覺得自己是千古一帝,堪比堯舜,于是就将“年”改成了“載”,以此證明他治下的大唐可以跟堯舜統治時的唐虞相提并論。
這種驕傲自滿現在看來十分諷刺,有多少人聽說過開元盛世,就有多少人聽說過安史之亂。唐玄宗可能是少有的,既見證了帝國烈火烹油般的繁華,又見證了帝國忽喇喇如大廈傾的蕭條。
書中一直說大唐盛世看起來繁華,然而底下卻已經爛了,當得起“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評價。這才有了主角張小敬一連串的不幸遭遇,也有了那些被逼得铤而走險的形形色色的人。
這麼說來,“載”字背後似乎有了極為強烈的諷刺味道。
3.日常計時與巳正
劇版《長安十二時辰》的開篇畫面
古代有許多計時方法,最常用的是地支計時,另外還有歲陰計時、天色計時與更點計時。
這些計時法與現代計時的對應關系如下表:
各種計時法的比較
《長安十二時辰》故事開始的時間是天寶三載巳正,即早上十點鐘。
(001完)
豆瓣:索米龍
知乎:索米龍
頭條:索米龍慢讀
簡書:索米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