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單單是從顔色上分辨哦!
北京動物園新的雉雞苑位于西區鳥苑的南側,這裡造型獨特,設計用心,植被茂密,曲徑通幽,其中從左到右的前四個展區的說明牌上依次寫着:白馬雞、藍馬雞、藏馬雞、褐馬雞。
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展示!為什麼呢?原來,這四種馬雞都是我國的特産物種,在分類學上隸屬于鳥綱、雞形目、馬雞屬,而且這個屬僅有這四個物種,因此馬雞屬也是我國的特産屬,而北京動物園則是唯一将這四種馬雞屬鳥類一起展出的動物園。
馬雞是非常美麗的觀賞鳥類,馳名中外,在世界雉類協會的會徽上也有它昂首挺立的圖案。那麼,它們為什麼叫馬雞呢?
原來,它們的尾略側扁或平扁,具20—24枚尾羽,長長的兩對中央尾羽比最外側尾羽長很多,并富有彈性,彎曲成一個美麗的弧形,高高地翹起在其他末端具紫色金屬光澤的尾羽之上,柔軟而細密的羽支披散下垂,就像蓬松的馬尾,樣子十分别緻。當它們在林間疾跑時,遠遠看去就好像一群奔馬,這個屬也因此而得名。不過,并不是每個種類的中央尾羽都是高翹疏離披散的,也有向下低垂的。在動物園裡參觀時,它們這種在鳥類中獨一無二的尾羽值得我們好好欣賞,細心體會其中的奧妙。(詳見下圖)▼▼▼
再讓我們欣賞一下它們同樣與衆不同的頭部。
它們的頭頂被以黑色的軟而卷曲的短羽如絲絨一般,裸出的頭側滿布绯紅色疣狀突,格外醒目。耳羽後面生有兩簇白色羽毛向頭後伸出,形長而稍硬,往往突出于頸項,好像兩隻犄角,又宛如圍着白雪樣的圍巾,被微風輕輕掠起,所以它們也被稱為“角雞”或“耳雞”。當然,馬雞中也有耳羽簇不太顯著的種類。(詳見下圖)▼▼▼
由于四個展區内的馬雞一字排開,讓我們有條件逐一對它們漂亮的多披散如發狀的體羽進行一番比較和欣賞。從每個物種的名字就可以知道,它們大多是根據其體羽的主要顔色而命名的。先看顔色鮮豔的褐馬雞,頸部呈輝亮的黑褐色,枕後有一條不甚明顯的白色狹帶,體羽大都濃褐色,腰部和尾羽的基部為白色。▼▼▼
再看藍馬雞,它的體羽實際上大多為藍灰色,颏、喉部為白色。▼▼▼
說到藏馬雞,人們首先要問的可能就是它為什麼沒有用體羽的顔色來命名?這個說來話長。原來,它從前居然被列為白馬雞的一個亞種,可是它的羽毛并不是白色,而是更接近藍馬雞的藍灰色。後來,到上世紀末,它才被公認是一個獨立的物種,但名字卻借用了學名的音譯,稱為哈曼馬雞,再後來才又根據它的産地得名藏馬雞。尴尬的是,白馬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也被叫做藏馬雞,理由卻是由于它的亞種衆多,其中有體羽不為白色的亞種,而那個亞種其實就是現在的藏馬雞。嗐!▼▼▼
最後來欣賞白馬雞。藏馬雞獨立為種之後,白馬雞仍有四個亞種,其中隻有昌都亞種可以說是真正的白馬雞,身體的羽毛幾乎全是雪白的顔色,玉樹亞種體羽呈深淺不等的灰色,麗江亞種體羽大部分是白色,隻是翅膀端部為淡灰褐色,指名亞種與麗江亞種近似,但背部也略沾灰色,翅上灰褐色更暗一些。有興趣的遊客,可以研究一下北京動物園的白馬雞屬于哪個亞種?▼▼▼
馬雞的體形也适合人們欣賞。它們屬于比較大的雞類,一般體長在690—1100毫米之間,體重在1000—3000克之間。雄鳥和雌鳥羽色相似,有金黃色或橙黃色的虹膜,強健的喙呈粉紅色,腳呈珊瑚紅色。同其他雞類一樣,跗跖上有一個短鈍的距是雄鳥的标配,但奇特的是,有時雌鳥跗跖上也有距,特别是人工飼養的個體。
在野外,白馬雞分布在青藏高原及邊緣的四川、青海、雲南、甘肅和西藏東部、東北部一帶;藏馬雞分布于西藏南部;藍馬雞的分布區包括内蒙古西部、西藏東北部、甯夏、四川、甘肅和青海,大緻在前兩種的分布區的東北方向。分布區最狹窄的是褐馬雞,僅見于北京門頭溝,河北西北部、陝西韓城和山西西部一帶,而且分布區割裂而狹小,呈不連續的島狀分布,數量也十分稀少。在我國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褐馬雞被列為I級保護動物,其他幾種均被列為II級保護動物。
馬雞都生活在山地森林地帶。白馬雞、藏馬雞和藍馬雞均生活于海拔2500—4000米之間,接近雪線附近的亞高山針葉林及灌叢帶。褐馬雞分布于海拔1700—2500米的中、低山由楊樹、桦樹、落葉松以及沙棘等組成的針闊混交林或闊葉林内。它們平時大多結成10餘隻的小群,冬季則為20—30隻的大群,有時甚至可多達百隻以上。▼▼▼
它們白天多活動于灌、草叢中,夜間則栖宿在大樹的枝杈上,在秋、冬季節有較大的遊蕩性。鳴叫時頸部伸長,嘴幾乎指向上方,尾羽也向上翹,叫聲洪亮。它們飛行緩慢,但善于在地面上奔走,也喜歡在樹枝上栖息,所以在動物園的活動場内都會設置一定量的栖架,活動場内的沙土地可供它們沙浴,适當種植常綠灌木、雜草既可以提升遊客的視覺觀賞效果,同時為馬雞提供一定的青綠飼料等豐容效果。▼▼▼
野外的馬雞以強健的喙啄食唐松草、忍冬、珠芽蓼、沙棘、野豌豆等植物的塊莖、根芽、嫩枝和種子,也吃一些昆蟲、蠕蟲等動物性食物。它們在動物園裡也都有用嘴掘地取食的習性,飼喂的食物通常是玉米、小米、高粱三種谷物飼料直接飼喂,麸皮、豆粕加入食鹽、骨粉、魚粉以及微量元素後,充分混勻,加适當的水做成濕料食槽内飼喂。
褐馬雞3月底進入繁殖期,其他幾種則要遲一個月。雄鳥在每年的繁殖期間,都要為奪雌鳥而發生激烈的争鬥,據說有時達到鬥死方休的地步。三國曹植就說它:“其鬥終無勝負,期于必死。”曆代帝王也都用褐馬雞的尾羽裝飾武将的帽盔,用以激勵将士,直往赴鬥,雖死不置。
馬雞通常都築巢于茂密的林下或灌叢間的地面低窪處,略鋪些幹草、枯葉,即在巢中産卵,每窩産卵在4—17枚之間,孵化期在24—28天之内。剛出殼的馬雞雛鳥羽毛斑駁,松散如絲,十分可愛。由于馬雞在國内很多動物園、野生動物園或專業的飼養場都有成功的繁育,如果運氣好的話,您在遊覽的時候也許能看到它們的雛鳥或亞成鳥呢。
(本文所有馬雞圖片,均為作者李湘濤拍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