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氣候變化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及其生産生活,就目前的觀測和研究結果來看,氣候變暖對全球的總體影響是弊大于利,但對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情況有所不同。就水資源為例,當前很多地區的降水變化和冰雪消融已經影響到水資源量和水質;許多區域的冰川持續退縮,影響下遊的徑流和水資源;高緯度地區和高海拔山區的多年凍土層也在變暖和融化。世界上一些大河的徑流量在減少。部分生物物種的地理分布、季節性活動、遷徙模式和豐度等都發生了改變。氣候變化對糧食産量的不利影響比有利影響更為顯著,其中小麥和玉米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相對水稻和大豆更大。氣候變化導緻的小麥和玉米減産平均約為每10年1.9%和1.2%。氣候變化可能已造成人類健康出現不良狀況。近期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如熱浪、幹旱、洪水和山火等氣候災害頻發,給全球多地造成了大量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變暖使海平面升高,導緻部分國家國土受損,海洋酸化導緻海洋生物的死亡加劇。
氣候變化的影響和風險
資料來源:作者綜合自繪
氣候變暖對我國的影響嚴重嗎?
我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升溫明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氣候變化已對我國自然生态系統和人類社會産生了廣泛影響。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極端高溫事件、洪水、城市内澇、台風、幹旱等均有增加,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在增多。極端天氣氣候災害對我國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由2000年之前的平均每年1208億元增加到2000年之後的平均每年2908億元,增加了1.4倍。氣候變化導緻我國水問題嚴峻。東部主要河流徑流量有所減少,海河和黃河徑流量減幅高達50%以上,導緻北方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因水資源短缺,耕地受旱面積不斷增加。氣候變化已不同程度影響着我國生态系統的結構、功能和服務,氣候變化疊加自然幹擾和人類活動,導緻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态系統穩定性下降,脆弱性增加。農業生産不穩定性和成本增加,品質下降。此外,海平面上升加劇了海岸侵蝕、海水(鹹潮)入侵和土壤鹽漬化,台風—風暴增水疊加的高海平面對沿海城市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運營産生顯著不利影響。日益頻繁和嚴重的氣候風險威脅着人類系統的穩定性,還将以“風險級聯”方式通過複雜經濟和社會系統傳遞,給我國可持續發展帶來重大挑戰。總之,氣候變化已對我國自然生态系統和人類社會産生了廣泛影響。
氣候變化對城市有什麼影響?
氣候變暖會加劇城市的“五島效應”,即熱島效應、幹島效應、濕島效應、雨島效應和渾濁島效應,對城市生态系統、大氣環境、人群健康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等都會造成嚴重影響,對于沿海城市群發展的影響更為顯著。
一般城市地區的氣溫變化明顯高于周圍郊區,城市就像一個“熱島”。而幹島效應與熱島效應通常是相随的。由于城市主體是由成片鋼筋水泥築就的不透水下墊面構成,易形成孤立于周圍地區的“幹島”。有些城市在某些時間濕度比較大,如上海在1月份夜間出現濕島的次數最多,但強度偏弱,而夏季次數少,但強度大。大城市高樓林立,空氣循環不暢,加上建築物空調、汽車尾氣容易使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導緻強降水事件增多,甚至形成城市區域性内澇。渾濁島效應主要是由于城市顆粒污染物增加,凝結核過多,近50年來我國城市地區的霧霾天氣總體呈增加趨勢。
氣候變化對城市基礎設施、居民、生态系統以及經濟系統都産生廣泛的負面影響。氣候變化給城市地區的水和能源供應、下水道和排水系統、交通和電信等基礎設施系統以及包括衛生保健和救急在内的服務和生态環境帶來影響。高溫熱浪、暴雨、暴雪、台風等損壞交通運輸設備、地面設施,增加交通安全隐患,對城市公路、鐵路、航空、航海的正常運行造成了極大影響。氣候變化影響城市下墊面溫度、近海海平面高度以及城市降水環境,因此城市建設在選址、排水設施、道路規劃、倉儲、應急等方面都需要根據氣候變化進行調整,規劃和設計标準需做相應變化。沿海城市群是氣候變化的脆弱區。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入侵,将導緻海岸侵蝕、土地鹽堿化、河流水質鹹化。海水侵蝕,會引發航道淤塞,港口廢棄。沿海城市面臨的洪澇災害風險将明顯增加,近些年我國東南沿海城市常發生“台風、風暴潮、暴雨”等多碰頭的極端事件,造成重大的人員、經濟損失。孩子、老人等弱勢群體是城市地區最脆弱的群體。
文摘摘自:人民日報出版社《碳達峰、碳中和100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