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儒家思想如何發展到西漢

儒家思想如何發展到西漢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6 17:24:40

儒家思想如何發展到西漢?中國的射箭運動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射箭運動的區别 在于,中國的先賢們給射箭賦予了豐富的精神文化内 涵,使得射箭不再僅僅是一種生産生活技能和軍事手 段,而是成為中國古代文人修身養性,培養自己道德情 操的一種有效手段殷商時期貴族子弟已經可以在官學 中接受系統的射箭訓練周代官學已經設立 “君子六 藝”課程,内容包括禮、樂、射、禦、書、數,即禮 儀、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術東周時期,周王 室沒落,官學不力,私學興起為了讓更多的人通過禮 射實現修習德行,孔子在自己開辦的私學中大力推行六 藝,從此以後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教育體系當中,六藝成 為文人的必修課1、射以觀德 孔子認為射箭不僅僅是一項技能,而且隻有有德行 的人才配射箭 《禮記·射義》 中生動地記載了孔子與 弟子在矍相之地的園圃中舉行射禮的故事孔子和弟子們在矍相的園圃中舉行鄉射禮,觀看的人很多,圍成了 厚厚的人牆孔子讓子路手執弓箭出來邀請人參與射 禮,說: “敗軍之将、喪失國土的大夫、求做别人後嗣 的人,一律不準入場,其餘的人進來” 聽到這話,人 走了一半孔子又讓公罔裘和序點舉起酒杯說: “幼年 壯年時能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到老年還愛好禮儀,不 随流俗,修身以待終年的人,請留在這裡” 結果人又 走掉一半序點又舉杯說: “好學不倦,好禮不變,到 老還言行不亂的人,請留在這裡” 結果隻有幾個人留 下沒走射箭結束後,子路走上前對孔子說: “我和序 點他們這些人做司馬,如何?” 孔子回答說:“可以勝任 了”可見在習射的同時,孔子不失時機地對民衆進行 禮的教育,鼓勵人們遵守禮法明代大儒王陽明,曾著《觀德亭記》,專門論述了射箭和一個人的品德之間的關 系,他提出 “射以觀德”,意思是說,看人射箭就能知 道一個人的德行如何,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儒家思想如何發展到西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儒家思想如何發展到西漢(儒家思想在射箭活動中的體現)1

儒家思想如何發展到西漢

中國的射箭運動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射箭運動的區别 在于,中國的先賢們給射箭賦予了豐富的精神文化内 涵,使得射箭不再僅僅是一種生産生活技能和軍事手 段,而是成為中國古代文人修身養性,培養自己道德情 操的一種有效手段。殷商時期貴族子弟已經可以在官學 中接受系統的射箭訓練。周代官學已經設立 “君子六 藝”課程,内容包括禮、樂、射、禦、書、數,即禮 儀、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術。東周時期,周王 室沒落,官學不力,私學興起。為了讓更多的人通過禮 射實現修習德行,孔子在自己開辦的私學中大力推行六 藝,從此以後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教育體系當中,六藝成 為文人的必修課。1、射以觀德 孔子認為射箭不僅僅是一項技能,而且隻有有德行 的人才配射箭。 《禮記·射義》 中生動地記載了孔子與 弟子在矍相之地的園圃中舉行射禮的故事。孔子和弟子們在矍相的園圃中舉行鄉射禮,觀看的人很多,圍成了 厚厚的人牆。孔子讓子路手執弓箭出來邀請人參與射 禮,說: “敗軍之将、喪失國土的大夫、求做别人後嗣 的人,一律不準入場,其餘的人進來。” 聽到這話,人 走了一半。孔子又讓公罔裘和序點舉起酒杯說: “幼年 壯年時能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到老年還愛好禮儀,不 随流俗,修身以待終年的人,請留在這裡。” 結果人又 走掉一半。序點又舉杯說: “好學不倦,好禮不變,到 老還言行不亂的人,請留在這裡。” 結果隻有幾個人留 下沒走。射箭結束後,子路走上前對孔子說: “我和序 點他們這些人做司馬,如何?” 孔子回答說:“可以勝任 了。”可見在習射的同時,孔子不失時機地對民衆進行 禮的教育,鼓勵人們遵守禮法。明代大儒王陽明,曾著《觀德亭記》,專門論述了射箭和一個人的品德之間的關 系,他提出 “射以觀德”,意思是說,看人射箭就能知 道一個人的德行如何。

2、射以正己

《禮記·射義》中有雲: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 正諸己,己正而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 諸己而已矣。” 意思是施行仁政,就好比射箭,射箭的 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勢然後才發射;發射而沒有射中,不 埋怨勝過自己的人,隻要反過來尋找自己的問題就行 了。這一主張與孔子 “見賢思齊”的觀點是非常一緻 的,講的是做人的道理。我們做任何事,如果付出努力 而未達成目标,不要去找外在的原因,而是應該先找自 身的不足,反省己身。“正己”,即端正自己的思想、言 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 “正己” “立德” 是為 人處世的根本。而在中國古代,射藝是民族體育、藝術 和文化的合體,它包含了對射者品德、心境和意念曆煉 的哲學内蘊,不但要求射手要具有高超的射箭技術,還 要求射手在德的指引下完成身、心和弓箭三者的高度和 諧統一,以表達對高尚品德的追求,對力量美與準确美 的向往和享受。将 “正己”融于民族傳統射箭,正是對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3、君子不争

孔子認為,人要追求内在修養,要成為 “謙謙君 子”,淡泊名利。在 《論語·八佾》中他說: “君子無 所争,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争也君子。” 意思是說君子沒有什麼可争的事情,如果說有所争的 話,那一定是射箭比賽吧!雙方互相作揖表示對對方的 謙讓和尊重,然後登場比試;射完箭下來飲酒。這種争 就是君子之争。在孔子看來,君子參加比賽,重視過程 超過重視結果。這種 “争”,與其說是各自射箭水平的 競争,不如說是對一個人高尚品格的展示。“君子不争” 的觀點頗有今天 “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意味。

4、射不主皮

孔子對射箭提出了很多自己獨到的見解。西周時期 的射禮活動中講求 “主皮之射”,意思是射箭的時候要 貫穿箭靶,即貫革之射。春秋時期的楚國将軍養由基可 以百步穿楊,并且能射穿七層铠甲。春秋末年禮崩樂 壞,即使在各種禮射中,射者也不重禮,使射禮失去其 教化功能。射者更多地去追求力量。孔子遂提出 “射不 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意思就是說比賽射箭, 不在于穿透靶子,因為各人的力氣大小不同,自古以來 就是這樣 (隻要射中侯就可以了)。其實就是強調君子尚 禮不尚力。孔子說的不僅僅是射箭,其實也是在說做人的道理。每個人的能力不同,隻要你懷着一顆誠心,認 真做事,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達到和别人一樣的成就。

5、知其所止

孔子說: “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意思是說小黃鳥栖息在山丘上,是因為它知道它應該停 留在什麼地方;難道人還不如鳥嗎?他又說: “為人君, 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 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禮記·大學》)孔子 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自己該做的 事,有所為有所不為。這一觀點也體現在射禮活動中。 《禮記·射義》有雲: “為人父者,以為父鹄;為人子 者,以為子鹄;為人君者,以為君鹄;為人臣者,以為 臣鹄。故射者各射己之鹄。” 可見古之賢者在設定比賽 中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鹄的時候,并非隻有明确等級一 個目的。他們還希望射者在射箭的過程中也能夠時時牢 記,認清自己的位置,恪守自己的道德規範,做自己該 做的事。放到今天,大概就是每個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 作吧:軍人保家衛國、教師傳道授業、學生勤奮好學、 為人父母的舐犢情深、為人子女的敬老尊賢......如果每 個人都能夠知其所止,恪守己任,那麼整個社會就會無 比和諧。

6、張弛有度

據 《禮記·雜記下》記載,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一起 觀看名為蠟的祭祀活動時對子貢說:“賜也樂乎?” 子貢 答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 子曰: “百 日之蠟,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 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孔子的意思就是:民衆終年勤苦勞累,才獲有這一天國 君賜給的飲酒作樂的恩澤,不是你能懂其中的道理的! 隻是緊張而不能松弛,周文王、周武王也是做不到的; 而隻有松弛,沒有緊張,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會這樣 做。隻有寬嚴相濟,張弛有度,才符合文王武王的治國 方法。 “張” 是繃緊弓上的弦,使弓處于蓄力狀态; “弛”是拆解緊繃在弓上的弦,使弓處于休養狀态。孔 子以弓箭譬喻,闡述了深刻的政治哲理。其實我們的生 活也是如此,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我們既不能一味地 廢寝忘食,也不能全然耽于安樂;隻有勞逸結合、張弛 有度,才能夠更好地學習、工作和生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