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養泥鳅一畝産多少斤?中國水産頻道報道,5月3日上午,看着一車泥鳅苗投入到魚塘裡,李曉川心情有點複雜——既有成活率方面的擔心,更多的則是對試驗前景的期盼,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稻田養泥鳅一畝産多少斤?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中國水産頻道報道,5月3日上午,看着一車泥鳅苗投入到魚塘裡,李曉川心情有點複雜——既有成活率方面的擔心,更多的則是對試驗前景的期盼。
再有三周,三台縣雙樂鄉王家堰村的稻田将完成插秧,屆時這批泥鳅苗的個頭将接近香煙大小,就可以正式啟動水稻田養泥鳅。
自從去年他到王家堰村後,就一直在摸索通過水産養殖帶領大家脫貧的辦法,經過前兩次試驗,他似乎摸到了成功的大門——如果試驗順利的話,每公頃水稻田純收入将從3000元增長到12萬元以上。
去年3月,為解決丘區發展滞後問題,綿陽将三台縣南部16個鎮鄉設為全市“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雙樂鄉正在其中。在道路、溝渠建設快速推進的同時,王家堰村也迎來了“脫貧智囊”——水産養殖大戶李曉川。在簽署了扶貧目标責任書後,李曉川以一個小小試驗,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此前,王家堰村有7公頃塘堰,但大家養的都是傳統的四大家魚,技術也很陳舊。養殖戶王興發記得很清楚,以前0.5公頃的塘堰年收入不到5萬元。利用王家的塘堰,李曉川用泥鳅替代家魚,從去年6月到9月,收入就接近10萬元,是以往一年收入的兩倍。“在人多地少的不利條件下,要讓大家脫貧,必須從轉換發展思路入手。”李曉川說。
嘗到甜頭後,李曉川将目标放在了稻田上,理由也很簡單——全村可發展水産養殖的水面不過15公頃,而冬水田面積足有近50公頃。
這一理念也得到三台縣農業部門的認可。作為水稻大縣,三台共有近3萬公頃水稻,在傳統種植模式下,扣去種子、農藥等成本,每公頃每年純收入不過3000元。
在外地考察過稻田養螃蟹、稻田養甲魚後,李曉川決定在稻田裡養泥鳅。因沒有先例,他先做試驗——在王家堰村的蓮藕田裡養。
聽說李曉川又要做試驗,腦筋靈活的村民馬上找上門來。很快,近10公頃的蓮藕田開始啟動,為了降低風險,既有産量高的白藕,也有可供觀賞的紅藕——萬一共生模式失敗的話,還可以發展農家樂。
結果令李曉川很滿意,因為泥鳅可松土,且排洩量很大,可作有機肥,蓮藕和泥鳅都獲得了豐收,每公頃僅泥鳅産值就高達15萬元。
5月3日,一批有機肥運抵試驗田,作為基肥施入其中,拉開了試驗的序幕。在李曉川眼裡,3.33公頃的稻田隻會施這一次肥,不僅可部分滿足水稻所需養分,同時還會為浮遊生物提供養料,以節約泥鳅飼料,而泥鳅糞便則作為有機肥的補充。這正是這場試驗的基本原則——建立一個生态共生系統,泥鳅、水稻,循環往複,互相促進。
為了适應水稻田的低溫、低氧條件,李曉川選擇了俗稱“台灣泥鳅”的大鱗副鳅,看重的就是其生命力頑強、排洩量大的特點。因稻田裡有泥鳅,無法使用農藥,李曉川訂購了一批抗蟲性較好的水稻種子和性誘劑滅蟲設備,“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是被逼着種起了有機水稻。”李曉川笑着說。
好處也很多。首先水稻和泥鳅生長周期基本相同:5月底啟動,8月底收獲,不會耽誤第二季播種;其次,綜合每公頃總成本約為6萬元,而産值高達18萬元,是傳統水稻純收入的40倍以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