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連環畫閱讀:請點擊下方鍊接↓↓↓
1975年電影版《閃閃的紅星》連環畫
1973年江西版《閃閃的紅星》白描連環畫
1974年關慶留等繪畫《閃閃的紅星》陝西版連環畫
經典1973年津美李心田版《閃閃的紅星》連環畫
連環畫《閃閃的紅星》繪畫版出版于1972年,早于同名故事片的拍攝。此前,李心田的小說原作《閃閃的紅星》已在中央和各地方廣播電台開始連播。一些出版社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将此改編成連環畫的選題。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于1971年10月約王佩家将小說改編成連環畫腳本,為搶先出版,連環畫家王純信和楊沙在腳本還沒寫完時就被出版社派去江西農村深入生活。當年11月,王純信和楊沙來到江西一偏遠的山村,住進了四處透風的竹屋。第二天他倆出去寫生,老鄉們都在遠處跟着看。當王純信和楊沙倆人拿着照相機、闆子、紙、筆開始在村邊的山上四處轉來轉去又照又畫時,老鄉們立刻提高了警惕性。直到縣武裝部負責人趕來問個究竟,并看過他們的介紹信後,證明他們是畫家,兩人的寫生才得以順利進行。
王純信和楊沙畫了江西山鄉特有的“取暖木凳”、“長火煙袋”、“竹筏”等等風土人情。隻是潘冬子的形象由于當地的孩子羞澀怕生總回避他們,怎麼籠絡都不行,搞得兩位畫家哭笑不得,一直落實不下來。
采風結束後,兩人回到哈爾濱。一天,王純信偶然看到了楊沙的兒子,頓感其形象蠻有特點:鼓幫幫的大頭,臉兒圓圓的,一雙明亮的大眼睛,虎氣而又稚嫩,年齡也符合腳本要求,便用這孩子的模樣作了“樣闆”。巧的是這孩子同後來“八一廠”選定的祝新運還真的挺像!
連環畫《閃閃的紅星》與後來的同名電影在一些場面上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如表現冬子媽入黨,第一幅略為俯視,描繪吳大叔和冬子媽交談;第二幅變為仰視,表現冬子媽入黨宣誓時的莊嚴場面,冬子醒來後加入談話人中間的第三幅,又變成中視畫面。這三個近景運用視角的變化,使得畫面銜接生動巧妙,很像電影中的這場戲,充分顯示了連環畫家與電影導演在藝術構思上的一些相同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