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西沙群島有多少年曆史

西沙群島有多少年曆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12:32:00

1996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和組織,由海南省文化廣播體育廳與中國曆史博物館共同牽頭,聯合組成了由中國曆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室、海南省文物保護管理辦公室、海南省博物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14名考古專業人員和1名新華社記者參加的文物普查隊,于同年4~5月對西沙群島進行了全面的文物普查及水下考古調查。

西沙群島有多少年曆史(西沙群島島嶼文物的分布特點)1

甘泉島遺址保護碑

這次西沙文物普查是實施中國南海諸島考古項目的第一步,也是首次進行遠海考古的一次探索性活動。文物普查隊分為島礁考古和水下考古兩個調查分隊,整個普查工作曆時近30天,航程近900海裡,普查隊員幾乎踏遍了西沙群島所屬的絕大部分島嶼、沙洲,調查足迹所至之處,都發現了一些中國古代陶瓷器遺物及文化遺迹。其中,複查和調查發現了20餘處島嶼文物點,在甘泉島、趙述島、金銀島、北島、晉卿島、南島、中建島、廣金島、珊瑚島等島洲的15處文物點,采集到1300餘件文物。此外,還複查和試掘了甘泉島唐宋居住遺址, 出土了少量宋代泥質灰褐陶擂缽殘件,并采集了一些青釉瓷片等遺物。其間,還在北礁、浪花礁、華光礁、珊瑚島、金銀島等附近海域開展了水下考古調查,包括水下測量、水下攝影、水下攝像等技術工作,找到1處古代沉船遺迹,發現10處水下遺物點,打撈出水包括陶瓷器及少量石器、石雕構件、鐵器等在内的文物400餘件。

西沙群島有多少年曆史(西沙群島島嶼文物的分布特點)2

晉卿島岩岸

1996年西沙群島文物普查,複查和發現了島嶼上的文物點,并在水下考古調查中也找到了部分文物遺存。它們的分布地理方位都有一定特點,一般皆位于島洲或礁盤的北側或東、西兩面,這與古代南海絲綢之路航線航道有必然的關聯。采集和打撈出水的遺物以陶瓷器為主,都屬于中國古代南方較著名民窯的産品,主要為宋、元、明、清各代傳統出口的外銷陶瓷器,是行駛在南海航路上進行海外貿易商船上的貨物,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陶瓷貿易興盛的曆史景象。珍貴的西沙文物,從一個曆史角度反映出南海絲綢之路興旺發達的發展進程。

一、永興島出土文物與季節性居住

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的西沙文物調查中,普查人員曾在永興島、金銀島、珊瑚島、東島等島嶼發現少量的出土瓷器,它們都是在基本建設施工動土時被挖掘出來的,并沒有暴露或散布在島嶼地表上,這應是另一種遺物的保存形式,與上述島嶼文物點遺物的保存形式有所區别。在永興島西側興建郵電局時,于近旁工地上挖掘出清代康熙青花五彩大盤,為清代江西景德鎮民窯産品。在金銀島西南約1米深的海灘珊瑚砂土中,曾挖掘出3件相疊在一起的清代青花龍紋瓷盤,器物完好如新,釉色光澤明亮,是為清康熙至雍正年間江西景德鎮民窯産品。

從永興島等幾處島嶼文物點出土的瓷器全都是被挖掘出土的,據其保存狀況來看,遺物出土地點距海邊有一定距離,表明它們并沒有被海水長時間浸泡過,或是被海浪沖帶到島邊沙灘上而被遺留下來的,因為器物表面沒有附着有一層珊瑚石膠結物,當是一直被埋藏在這些島嶼上的。尤其是金銀島出土的3件清代青花瓷盤,在被發現時三者十分完整地疊壓在一起,這可能不是外力所緻,而是人為放置的原因。清代時,廣東和海南沿海地區的漁民經常前往西沙群島海域捕魚作業和季節性生産。因某種原因,有時也會在某些島嶼上暫時居住生活,便會攜帶日常使用的一些陶瓷器生活器皿,它們都是中國南方民窯所燒造的日用産品。

由此可見,西沙島嶼文物點在遺物的分布保存形态上,當存在兩種不同的方式, 一種是古代沉船所裝載的陶瓷貨物被海浪沖帶到島嶼沙灘上,另一種是人們短時或季節性生活居住在島嶼上所遺留下來的陶瓷器用具。同為陶瓷器,前者為外銷商品貨物,後者為島居生活器具。

二、七連嶼出土文物為沉船船貨

考古調查南沙洲時,發現這裡的海岸沙灘上散布有衆多瓷器殘件。在沿沙洲實地考察中,幾乎遍地都有瓷片,尤其是在西沙灘近100米狹長的地表範圍内,遺物分布更為豐富,其中有的瓷片成堆地埋在沙坑裡。調查發現,在南沙洲東、西兩側沙灘上散布有上千件陶瓷器殘件,其中,青花瓷居多,另有少量青白瓷、青瓷及釉陶等器物。由于陶瓷器經海浪長時期不斷地沖擊洗刷,它們大都已破碎成殘件,幾乎沒有完整的器物,有的還與珊瑚石相互膠結在一起。

從發現陶瓷器散布所在沙洲的地理位置來看,基本都分布于洲的東、西兩側的沙灘上,正對着中國古代商貿船隻沿海上絲綢之路南下行駛的方向和經過的航道。另據沙洲的地質變化環境和文物點分布範圍及其保存情況來看,當不會是古代人們在此居住活動時所遺留下來的。據有關地理資料記載,因西沙海域經常受到頻繁發生的台風影響和海浪不斷侵蝕,以及遭到海洋洋流的搬運,會不斷地造成某些沙洲的形成或消失。其中,南沙洲就是一個在地質上有較大變化的沙洲,如1972年發生的第20号台風後,在南沙洲之南約500米處形成了兩座“孿生兄弟”的小沙洲——即東新沙洲和西新沙洲。在20世紀80年代,南沙洲的西側又消失一個小沙洲。由于南沙洲地勢較低,其周邊的海岸沙灘易被暴風所帶來的巨浪所淹沒,古代人們不會選擇條件如此惡劣的島洲生活居住,也不可能遺留下陶瓷器等生活器皿。

西沙群島有多少年曆史(西沙群島島嶼文物的分布特點)3

南沙洲地表殘瓷

從遺物在現場的分布情況來看,南沙洲沙灘上采集的全是瓷器殘片,基本上沒有完整的器物,且都散布在臨近海岸邊灘頭的地表上。這是否可以進行一定推斷,在宋、明、清等不同曆史時期,中國商船航行在南海絲綢之路上南下從事海外商品貿易,途經南沙洲附近海域時,因種種原因不幸在此觸礁沉沒,沉船上的陶瓷器貨物由于長時間經海浪不斷沖擊,不斷地被沖帶到南沙洲沙灘上。故在這裡發現的上千件瓷片中,難以尋得完整或較完好的器物,它們大多數是碗口沿、圈足底、殘匙、殘杯、碟腹片等遺物。同時,這些瓷器因長期經海水浸泡及被海浪沖刷,尤其是在被沖擊帶到沙灘上後又與砂粒産生一定摩擦,因此這些瓷片表面較為光滑,不帶任何珊瑚物質,且不少瓷片表面釉質和青花色澤已缺少了原來的鮮亮度,這與打撈出水的陶瓷器上有珊瑚石膠結物是不相同的。

西沙群島有多少年曆史(西沙群島島嶼文物的分布特點)4

西沙群島有多少年曆史(西沙群島島嶼文物的分布特點)5

西沙群島有多少年曆史(西沙群島島嶼文物的分布特點)6

西沙普查所獲部分陶瓷文物

此外,在南沙洲北面發現的南島文物點,兩地相距很近,也都有類似的遺物散布情況,采集的遺物都為瓷器殘片,不見較為完整的器物。尤其是在南島西北及南面沙灘上發現的清代青花瓷殘件,從器物質地、釉質、器形、花紋圖案等方面來看,都與南沙洲沙灘上采集的青花瓷完全相同。這種相同青花瓷的分布現象,或許表明這兩個島洲上的青花瓷原來可能屬同一條清代沉船上的貨物,後因遭到海浪不斷的沖擊,被沖帶到南沙洲與南島兩個相鄰島洲的不同沙灘之上,形成了如今的文物分布情況與保存形式。

三、金銀島出土文物的兩種形态

考古調查金銀島時,發現島西南沙灘上散布有幾百件青花瓷片,後又在距文物點西南不遠的礁盤上也打撈出水80餘件青花瓷片。通過對金銀島西南沙灘與水下礁盤發現的青花瓷片進行分析比較,發現它們在胎質、釉色、器形、紋飾圖案等特征上都完全一樣,器形主要有碗、盤、碟、杯、匙等,為中國南方地區廣東、福建等地明清時期民窯所燒制的産品。金銀島沙灘與水下礁盤所發現青花瓷的地點方位也是相向與互為對應的,金銀島即坐落在水下的大礁盤之上,兩者之間相距也很近。

所以,從島上采集和水下打撈出的青花瓷在釉色、器形、紋飾等特征上是相一緻的。這抑或反映了明、清時期中國古代商船航行在西沙群島永樂環礁時,途徑金銀島海域不幸于其西南礁盤觸礁而沉沒,而這些青花瓷就是沉落在礁盤的商船所裝載的貨物。這批貨物在經海浪長時期不斷的沖擊之下,仍有大部分青花瓷遺留在礁盤上,也有一部分青花瓷先後被逐漸沖帶到島西南沙灘上。時空差異導緻在金銀島所發現的文物于保存形式上也有所不同。在沙灘上采集的青花瓷幾乎全是殘件,未帶有珊瑚石膠結物,器表顯得較為光滑,而在礁盤上打撈出水的瓷器個體卻較大,也有些頗完整,外表大都附着有一些珊瑚石膠結物。可見,島上與水下發現的遺物在保存形式上有着一定差别,這或許反映了西沙島嶼文物點與水下遺物點所采集的陶瓷器因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同原因,加上外界自然因素帶來的影響,方造成遺物在分布保存形式上有所不同。

西沙群島有多少年曆史(西沙群島島嶼文物的分布特點)7

金銀島沉船遺址

四、島嶼文物分布特點

1996年西沙文物普查中,普查人員基本上對西沙群島所有島嶼沙洲進行了較全面的實地考古調查,在複查和新發現的島嶼文物點采集遺物達1300餘件。

這些文物在時間上有着早晚之别,但都經過了較長的曆史歲月,并且在島洲上的分布地理位置也有着一定的相似之處。在經過實地調查和初步分析後,從發現文物點的遺物散落情況來看,它們都分布在島洲近海岸邊的沙灘地表上,其存在形式上有着較明顯的地理分布特征,與發生沉船海難的曆史原因有一定關聯。

發現的大多數文物點均靠近海岸邊的沙灘上,一般都位于島嶼沙洲的北面或東、西兩側,正對着中國古代船舶南下行駛的航線航向。在這些島嶼相對應方向的地表都散布有陶瓷器殘件,反映了它們或為航行在南海絲綢之路航道上經營陶瓷貿易的古代商船上的貨物,因某種原因,商船不幸在這片海域觸礁沉沒了,在經過海浪長時間的不斷沖擊,沉船上所裝載的陶瓷器等貨物被海水陸續地沖帶到這些島嶼沙洲上,并一直被遺留至今。而更多的絲綢、布匹、茶葉等有機質的貨物,則腐爛分解,沒有保存至今。

總之,西沙島嶼文物點在遺物的分布保存形态上,當存在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古代沉船所裝載的陶瓷貨物被海浪沖帶到島嶼沙灘上,另一種是人們短時或季節性生活居住在島嶼上所遺留下來的陶瓷器用具。同為陶瓷器,前者為外銷商品貨物,與南海航路上的沉沒商船相關;後者為島居生活器具,與先民在島嶼上短暫居住有關。對島礁文物分布特點與規律的探尋,要透物見人,還要結合季風、海流、船舶與航海技術而予以深入探讨,以使複原圖景更加完整可信。

作者:朱緯、郝思德

作者單位:海南省博物館

參考文獻

[1]《湖北旅遊報》第3期,1981年8月27日。

[2]廣東省博物館:《廣東省西沙群島文物調查簡報》,《文物》1974年第10期。

[3]趙光林:《從幾件出土文物漫談宋元影青瓷器》,《文物》1973年第5期。

[4]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廣州西村古窯址》,文物出版社,1958年。

[5]廣東省博物館編:《潮州筆架山宋代窯址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1年。

[6]朱伯謙、王士倫:《浙江省龍泉青瓷窯址調查發掘的主要收獲》,《文物》1963年第1期。

[7]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福建考古工作概況》,《考古》1959年第11期。

[8][日] 三上次男著,李錫經,高善美譯:《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

[9]劉迎勝:《絲路文化·海上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本号刊載的作品(含标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注明來源及作者。

來源 | “文博中國”微信公衆号

編輯 | 張小築 實習編輯 | 劉婧涵

複審 | 郭曉蓉

監制 | 李 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