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文章中談論過考古發現的西周的青銅陽燧:
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古人,就懂得利用凹面聚光原理,聚集光線提高溫度點火,考古學家對複原的青銅陽燧,3秒鐘就點燃了紙張,
西周陽燧聚焦光線示意圖,注1
其實,先秦經傳文獻記載頻繁的記載過「陽燧、鑒燧、金燧、火鏡」,非常明确指出是「取火于日」,但是完全被我們忽略了。随便引用一些:
《周禮•考工記》:攻金之工:金錫半謂之鑒燧之劑。鄭玄注:鑒燧,取水火于日月之器也。鑒亦鏡也。凡金多錫,則刀白且明也。言銅鏡中含錫多,則鏡面光亮。
《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鑒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蠻、明燭,共明水。”鄭玄注:“夫遂,陽遂也。
《禮記•内則》:左佩紛帨、刀、砺、小觸、金燧。鄭玄注:金燧可取火于日。
《釋文》“燧,音遂。火鏡。
(二)漢代的冰凸鏡和玻璃凸鏡取火西漢文獻《淮南萬畢術》記載古人将冰制作成凸鏡聚光取火:
《淮南萬畢術》: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火生。
根據東漢王充《論衡》的記載,古人「消煉五石」制造「 陽燧」取火:
《論衡·亂龍》:陽燧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乃能得火。
「消煉五石,鑄以為器,乃能得火」從字面上理解,隻能是煉玻璃,制造凸鏡,用來聚光取火。
而考古發現似乎可以證明:東漢時代就有玻璃凸鏡制成的「鏡燧」。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安徽亳縣曹操家族墓中發現了五片玻璃凸鏡:
注2
五片玻璃凸鏡兩片圓形,三片桃心形:
注3
學者王燮山對這些玻璃凸鏡研究顯示,聚光性能遠超晉代水晶凸鏡(6号)3-5倍,因此他判斷這是漢代的用于取火的鏡燧。
(三)「丙午火日」制「鏡燧」王充《論衡》言「取火于天」的陽燧要在「五月丙午日中之時」制造。
因為根據古代「陰陽五行」體系——「丙是火日,午是火位」,「五月丙午」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一天。
山東新泰出土了三國時代的陽燧,上面就寫着「青龍四年五月丙午造」,「青龍」是三國魏明帝曹叡的年号:
天津博物館中收藏的東漢陽燧:
天津博物館中——東漢陽燧
上面的銘文有兩周,内周銘文也有「五月丙午」:
注4
- 内周——宜子孫,君子宜之,長樂未央。
- 外周——五月五丙午,火燧可取天火,保死,祥兮。
綜上可見,文獻記載的「五月初五」為「火日制陽燧」,與出土文物非常吻合。今天來看當然是不科學的,但古人相信「陰陽五行」,就跟我們今天相信牛頓力學一樣。
(四)結尾語在陝西考古學家發現「周原陽燧」以前,其實一直都有出土,但是,當時的考古人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比如:五十年代,陝西三門峽春秋虢國墓中發現了一個「陽燧」,在當時在考古發掘報告叫做「弧面形器」。【注5】
虢國陽燧
由于這個春秋時代的陽燧異常精美,三門峽市将其放大到直徑1.4米,重達1.2噸,豎立在【虢國博物館】的門前。
考古所發現的陽燧越來越多,從1956-1995年,在遼甯、北京、陝西、河北、河南等地十餘處發現了幾十個陽燧,說明兩周時期陽燧非常常見。
相比「鑽木取火」的費時費力,陽燧便捷快速,操作簡單,相當于三千年前的「打火機」,但陽燧的缺點是陰雨天無法使用。
陽燧在漢魏以後就比較少見了,也就漫漫湮滅在曆史中,完全被我們所忽略,直到九十年代重新發現。在這以前,我們都以為這種「聚光取火」是古希臘人阿基米德最先發明的。
------------------
參考文獻,
- 楊軍昌. (1997). 周原出土西周陽燧的技術研究. 文物(7), 85-87.
- 李燦. (1978). 亳縣曹操宗族墓葬. 文物(8), 32-45.
- 王燮山. (1987). 亳縣曹操宗族墓葬出土透鏡的初步研究. 自然科學史研究(1), 28-31.
- 李東琬(1996), 陽燧小考,自然科學史研究 1996年04期
- 許壽晉(1959),上村嶺虢國墓地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頁27、圖版三十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