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名人故事作文素材?善言名句320、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經》,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行善名人故事作文素材?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善言名句320
、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經》
、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易經》
、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易經》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裡之外應之。——《易經》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易經》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易經》
、善,德之建也。——《國語》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母氏聖善。——《詩經》
、君子之善善也長,惡惡也短;惡惡止其身,善善及子孫。——《春秋》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左傳》》
、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左傳》》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内外倡和為忠,率事以信為共,供養三德為善——《左傳》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
、善累而後進之。——《谷粱傳》
、善人者,人亦善之——《管子》
、上善若水。——《老子》
、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老子》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老子》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書》
、為善不同,同歸于治;為惡不同,同歸于亂。——《尚書》
、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于克一。——《尚書》
、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兇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尚書》
、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孝經》
、君子以好善,小人以聽過。——《樂記》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論語》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鳥之将死,其鳴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論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
、小人閑居為不善。——《大學》
、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大學》
、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大學》
、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
、隐惡而揚善。——《中庸》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中庸》
、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中庸》
、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禍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中庸》
、弗學,不知其善也。——《禮記》
、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禮記》
、修身踐言,謂之善行。——《禮記》
、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賢。——《禮記》
、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禮記》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禮記》
、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禮記》
、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不争;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怨益亡。——《禮記》
、父母雖沒,将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禮記》
、天子有善,讓德于天;諸侯有善,歸諸天子;卿大夫有善,薦于諸侯;士、庶人有善,本諸父母,存諸長老。——《禮記》
、兼則善矣。——《墨子》
、勸于善言而學。——《墨子》
、上有過則規谏之,下有善,則傍薦之。——《墨子》
、己有善,不能傍薦之。——《墨子》
、吾以賢者之必賞善罰暴也。——《墨子》
、為政不善,必曰吾命固失之。——《墨子》
、為善者賞之,為不善者罰之。——《墨子》
、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其鄉長。——《墨子》
、善人賞而暴人罰,則國必治。——《墨子》
、國君諸侯之不可以不執善承嗣輔佐也。——《墨子》
、天子為善,天能賞之。天子為暴,天能罰之。——《墨子》
、大以為政于天下,使天下之為善者勸,為暴者沮。——《墨子》
、觀其行,順天之意,謂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謂之不善意行。——《墨子》
、仁人事上竭忠,事親務孝,得善則美,有過則谏,此為人臣之道也。——《墨子》
、去若不善言,學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則天下何說以亂哉?——《墨子》
、故為不善以得禍者,桀、纣、幽、厲是也;愛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湯、文、武是也。——《墨子》
、古之聖王,舉孝子而勸之事親,尊賢良而勸之為善,發憲布令以教誨,明賞罰以勸沮。——《墨子》
、為善者富之,為暴者禍之。——《墨子》
、是以數千萬裡之外,有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鄉裡未遍聞,天子得而賞之。數千萬裡之外,有為不善者,其室人未遍知,鄉裡未遍聞,天子得而罰之。——《墨子》
、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足。——《莊子》
、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
、聞一善言,見一善,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孟子》
、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分人以财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孟子》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雞鳴而起,孳(zī)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zhí)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孟子》
、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足。——《莊子》
、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莊子》
、積善成德。——《荀子》
、終始俱善,人道畢矣。——《荀子》
、積善而全盡謂之聖人。——《荀子》
、身不善而怨人,不亦反乎?——《荀子》
、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荀子》
、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矣。——《荀子》
、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荀子》
、以善至者待之以禮,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荀子》
、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jǐ)。——《荀子》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qiǎo)然必以自省也。——《荀子》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災然必以自惡也。——《荀子》
、崇其美,揚其善,違其惡,隐其敗,言其所長,不稱其所短。——《荀子》
、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積禮義,尊道德,百姓莫不貴敬,莫不親譽。——《荀子》
、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僞也,所見者污漫、淫邪、貪利之行也。——《荀子》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谀。——《荀子》
、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荀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
、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
、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
、善者必勝。——《呂氏春秋》
、行義則人善矣。——《呂氏春秋》
、善不善不分,亂莫大焉。——《呂氏春秋》
、湯、武修身積善為義,以憂苦于民。——《呂氏春秋》
、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呂氏春秋》
、堯為善而衆善至,桀為非而衆非來。——《呂氏春秋》
、性待漸于教訓而後能為善。善,教訓之所然也。 ——《呂氏春秋》
、夫執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者,其惟孝也!——《呂氏春秋》
、善者得之王者厚其德,積衆善,而鳳皇聖人皆來至矣。——《呂氏春秋》
、觀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純謹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榮矣,所謂吉人也。——《呂氏春秋》
、吾聞祥者福之先者也,見祥而為不善,則福不至。妖者禍之先者也,見妖而為善,則禍不至。——《呂氏春秋》
、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謗、三曰舉事審當、四曰喜為善行、五曰恭敬多讓。——秦簡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西漢)《孔子家語》
、性者,天質之樸也;善者,王教之化也。——(西漢)董仲舒
、今萬民之性,待外教然後能善;善當與教,不當與性。——(西漢)董仲舒
、不謂小善不足為而舍之。——(西漢)劉安《淮南子》
、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西漢)韓嬰《韓詩外傳》
、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則引之。——(西漢)韓嬰《韓詩外傳》
、善不可以僞來。——(西漢)劉向《說苑》
、聞善必躬親行之。——(西漢)劉向《說苑》
、善言不可不聽也。——(西漢)劉向《說苑》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西漢)劉向《說苑》
、為善者得道,為惡者失道。——(西漢)劉向《說苑》
、言善毋及身,言惡毋及人。——(西漢)劉向《說苑》
、君子服善則益恭,細人服善則益倨。——(西漢)劉向《說苑》
、出于利人即善矣,出于害人即不善也。——(西漢)劉向《說苑》
、為善者天報以德,為不善者天報以禍。——(西漢)劉向《說苑》
、言人之善,澤于膏沐;言人之惡,痛于矛戟。——(西漢)劉向《說苑》
、為善不直,必終其曲;為醜不釋,必終其惡。——(西漢)劉向《說苑》
、善言進,則不善無由入矣;不進善言,則善亦無由入矣。——(西漢)劉向《說苑》
、子年七歲以,上父為之擇明師,選良友,勿使見惡,少漸之以善,使之早化。——(西漢)劉向《說苑》
、匿人之善者,是謂蔽賢也;揚人之惡者,是謂小人也。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無所亡傷也;言人之惡者,無所得而有所傷也。故君子慎言語矣。——(西漢)劉向《說苑》
、使人樂善而好施。——(西漢)司馬遷《史記》
、從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國,不亦宜乎?——(西漢)司馬遷《史記》
、故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惡者天與之以殃,其自然者也。——(西漢)司馬遷《史記》
、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西漢)揚雄
、人情有不教而善者,有教而終不善者。——(西漢)王充
、論人之理,定有善有惡。——(西漢)王充《論衡》
、人性有善惡,人才有高有下也。——(西漢)王充《論衡》
、積善多者,雖有一惡,是為過失,未足以亡;積惡多者,雖有一善,是為誤中,未足以存。——(東漢)王符《潛夫論》
、善,吉也。吉,善也。良,善也。佳,善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孝,善事父母者。——(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悌,善兄弟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育,養子使作善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美,美與善同意。——(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非善不喜,非仁不親。——(東漢)蔡邕
、心一朝不思善,則邪惡入之。——(東漢)蔡邕
、賞以勸善,罰以懲惡。——(東漢)荀悅《申鑒》
、賞不勸,謂之止善;罰不懲,謂之縱惡。——(東漢)荀悅《申鑒》
、在上者,能不止下為善,不縱下為惡,則國治矣。——(東漢)荀悅《申鑒》
、古人行善者:非名之務,非人之為;心自甘之,以為己度。——(三國)姚信
、苟善,則匹夫之子可至王公;苟不善,則王公之子反為凡庶。——(三國)姚信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劉備
、善者道之母,群行之主。——(三國)曹丕《意林》
、君子以善恕成仁。——(西晉)陳壽《三國志》
、掩惡揚善者,君子之大義。——(西晉)陳壽《三國志》
、君子掩人之過以長善,小人毀人之善以為功。——(西晉)陳壽《三國志》
、善積者昌,惡積者喪。——(西晉)陳壽《三國志》
、人心安則念善。——(西晉)陳壽《三國志》
、問東平王,處家何等最樂?王言為善最樂——《後漢書》
、有善,雖疏賤必賞;有惡,雖貴近必誅。——(晉)傅玄《傅子》
、賞一善而天下之善皆勸,罰一惡而天下之惡皆懼。——(晉)傅玄《傅子》
、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于天下。——《晉書》
、百人持善,則百人和睦。——(南北朝)何尚之
、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于家,萬刑息于國。——(南北朝)何尚之
、君子揚人之善,小人讦人之惡。——(唐)吳兢《貞觀政要》
、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唐)吳兢《貞觀政要》
、若知其善,然後用之。——(唐)吳兢《貞觀政要》
、君子小人本無常,行善事則為君子,行惡事則為小人,當須自克勵,使善事日聞,勿縱欲肆情,自陷刑戮。——(唐)吳兢《貞觀政要》
、子能忠孝則善矣。——(唐)吳兢《貞觀政要》
、舉善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唐)吳兢《貞觀政要》
、世之善惡,俗之薄厚,皆在于君。——(唐)吳兢《貞觀政要》
、蓋聞善必改,時有小過,引納忠規,每聽直言,喜形顔色。——(唐)吳兢《貞觀政要》
、納嘉言,進善事,有益于百姓。——(唐)吳兢《貞觀政要》
、聞過即改,從谏如流。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唐)吳兢《貞觀政要》
、當思善始令終。——(唐)吳兢《貞觀政要》
、結交須擇善,非識莫與心。——(唐)王梵志《結交須結善》
、勿恃己善,不服人仁;勿矜己藝,不敬人文。——(唐)皮日休
、為善易,避為善之名難。——(北宋)林逋
、為善者不雲利,逐利者不見善。緻遠者不近利,近利者難緻遠。——(北宋)林逋
、勿以人負我而隳為善之心,當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嘗責報也。縱遇險徒,止付一笑。——(北宋)林逋
、求名莫如自修,善譽不能掩惡也。——(北宋)歐陽修
、習見善則安于為善,習見惡則安于為惡。——(北宋)歐陽修
、善者,一日不教,則失而入于惡,惡者,勤而教之,則可使至于善。 ——(北宋)歐陽修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北宋)李觏 《廣潛論》
、教易為善,善而從正,國之所以治也;不教則易為惡,惡而得位,民之所以殃也。——(北宋)李觏《安民策》
、知其善而守之,錦上添花;知其惡而弗為,禍轉為福!——陳希夷
、凡見人惡,隻是己未盡善,若盡善,自當轉易。——《王心齋語錄》
、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北宋)周敦頤《通書·師第》
、善人思進。——(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為善者不驚。——(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善人,國之基也。——(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天下之善,一也。——(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遷善則其德日新。——(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善惡之間,所宜明審。——(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誨人以善,恂恂不倦。——(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視民如子,舉善而教。——(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以善道教化,為民所歸。——(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有功不賞,為善失其望。——(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思善則生治,理之常也。——(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既知恥惡,則善心将生。——(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擇善者而從之,美自歸己。——(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幼時不擇善人教之,使至于為逆。——(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夫帝者,為善為惡,天下莫不知。——(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賞善罰惡使不至天亂,斯可謂之君矣。——(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一日行善,天下歸仁;終朝為惡,四海傾覆。——(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善人同處,則日聞嘉訓;惡人從遊,則日生邪情。——(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則為善者日進,為惡者日止。——(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隐情惜已,自同寒蟬,此罪人也。——(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聞善速于雷動,從谏急于風移,豈得隕身殿堂,死于兇豎之刃!——(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銷膏而人不見也。——(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才所以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今稱之有才而不能為善,是才不中器也!——(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夫在上為善,若雲行雨施,萬物受其賜;及其惡也,若天裂地震,萬物所驚駭,其誰弗知,其誰弗見!——(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賞妄行,則善不勸矣;不妄罰,非矜其人也,罰妄行,則惡不懲矣。賞不勸,謂之止善,罰不懲,謂之縱惡。在上者能不止下為善,不縱下為惡,則國法立矣。——(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民習禮義,易與為善,難與為非。——(北宋)蘇轍
、凡人為善,不自譽而人譽之;凡人為惡,不自毀而人毀之。——(北宋)蘇轼
、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不為善,一不善而足。——(南宋)楊萬裡
、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南宋)《名賢集》
、積善有善報,積惡有惡報。——(南宋)《名賢集》
、善惡吉兇百行俱載。——(南宋)胡宏《知言》
、君子有善萬世之心,行之自身始。——(南宋)胡宏
、善不以名而為,功不以利而勸。——(南宋)胡宏《知言》
、以反求諸己為要法,以言人不善為至戒。——(南宋)胡宏《知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者,大賢之分也。達則兼善天下,窮則兼善萬世者,聖人之分也。——(南宋)胡宏《知言》
、聞善言則拜,告有過則喜。——(南宋)李邦獻
、勉強為善,勝於因循為惡。——(南宋)李邦獻
、為善不如舍惡,救過不如省非。——(南宋)李邦獻
、人之初,性本善。——(南宋)王應麟《三字經》
、終身為善不足,一日為惡有餘。——(宋)何垣
、鋤一惡,長十善。——《宋史》
、原來天理昭然,佑護善人義士。——(明)施耐庵《水浒》
、德善日積,則福祿日臻。——(明)朱熹《近思錄》
、以善及人,而信從者衆。——(明)朱熹《近思錄》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明)朱熹《近思錄》
、故凡言善惡,皆先善而後惡。——(明)朱熹《近思錄》
、心本善,發于思慮則有善有不善。——(明)朱熹《近思錄》
、如何為善?隻是主于敬,便是為善也。——(明)朱熹《近思錄》
、教人者,養其善心而惡自消;治民者,導之敬讓而争自息。——(明)朱熹《近思錄》
、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明)王守仁
、謙者衆善之基,傲者衆惡之魁。 ——(明)王守仁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明)王守仁
、此念如樹之根芽。立志者長立此善念而已。——(明) 王守仁
、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明) 王守仁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歸于善。——(明)王守仁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明)王守仁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明)張履祥
、師道立則善人多。——(明)海瑞
、作善而求自高勝人,則作善還同作惡。——(明)屠隆
、一念過差,足喪生平之善。——(明)洪應明《菜根譚》
、随時之内善救時,若和風之消酷暑。——(明)洪應明《菜根譚》
、無善而緻人譽,不如無惡而緻人毀。——(明)洪應明《菜根譚》
、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明)洪應明《菜根譚》
、善人未能急親,不宜預揚,恐來讒谮之奸。——(明)洪應明《菜根譚》
、待善人宜寬,待惡人當嚴,待庸衆之人宜寬嚴互存。——(明)洪應明《菜根譚》
、立百福之基,隻在一念慈祥;開萬善之門,無如寸心挹損。——(明)洪應明《菜根譚》
、君子而詐善,無異小人之肆惡;君子而改節,不若小人之自新。——(明)洪應明《菜根譚》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明)洪應明《菜根譚》
、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淩雲寶樹,須假衆木以撐持。——(明)洪應明《菜根譚》
、惡忌陰,善忌陽,故惡之顯者禍淺,而隐者禍深。善之顯者功小,而隐者功大。——(明)洪應明《菜根譚》
、地幹淨,方可讀書學古。不然,見一善行,竊以濟私;聞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盜糧矣。——(明)洪應明《菜根譚》
、啟迪人心者,當因其所明而漸通之,毋強開其所閉;善移風化者,當因其所易而漸及之,毋輕矯其所難。——(明)洪應明《菜根譚》
、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小人好名,猶懷畏人之心。故人而皆好名,則開詐善之門。使人而不好名,則絕為善之路。——(明)洪應明《菜根譚》
、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修業而欲驚世駭俗,植節而欲标異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明)洪應明《菜根譚》
、萬分廉潔,止是小善;一點貪污,便為大惡。——(明)陳繼儒《小窗幽記》
、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積铢累,自成富翁。——(明)陳繼儒《小窗幽記》
、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行一善事,此生方不虛生。——(明)陳繼儒《長者之言》
、善師者,學逸而功倍;不善師者,學勞而功半。——(明)陸世儀《思辨錄輯要》
、道不拾遺,由在上有善政。——(明)程登吉《幼學瓊林》
、損不善而從善者,莫尚乎剛,莫貴乎速。——(明)顧炎武《日知錄》
、何以謂之善也?曰:誠者,天之道也。豈非善乎!——(明)顧炎武《日知錄》
、善人者,忠信而未學禮,笃實而未日新,雖其天資之美,亦能暗與道合;而足己不學,無自以入聖人之室矣。——(明末清初)顧炎武《日知錄》
、玉質雖美,而必待琢之以成,人性固善,而必導之以學。——(明末清初)王夫之
、人有善願,天必佑之。——(明)《增廣賢文》
、為善最樂,為惡難逃。——(明)《增廣賢文》
、人不勸不善,鐘不打不鳴。——(明)《增廣賢文》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明)《增廣賢文》
、一毫之惡,勸人莫作;一毫之善,與人方便。——(明)《增廣賢文》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明)朱柏廬《朱子家訓》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清)蒲松齡《聊齋志異》
、盡力量為善,養精神讀書。——(清)陶雲汀
、百善孝為先。——(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為善之端無盡,隻講一讓字,便人人可行。——(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行善濟人,人遂得以安全,即在我亦為快意—(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偶緣為善受累,遂無意為善,是因哽廢食也。—(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父兄有善行,子弟學之或無不肖。父兄有惡行,子弟學之則無不肖。——(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人稱我善良,則喜;稱我兇惡,則怒。此可見兇惡非美名也,即當立志為善良—(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見人行善,多方贊成。見人過舉,多方提醒,此長者待人之道也。聞人譽言,加意奮勉,聞人謗語,加意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歡喜善念吉動怒惡念兇。——(清)康熙
、不以自知自能而棄人之善。——(清)康熙
、勸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清)雍正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清)《重訂增廣》
、開卷有益,作善降祥。——(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為善最樂,讀書便佳。——(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詩書起家之本,積善傳家之本。——(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常思身命易傾,自不得不存善念。——(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座右遍陳善書格言,其志趣可想。——(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樂與人善,即隻字片語,皆為良藥。——(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善教子孫,後嗣昌大,是取決于人。——(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取人之善,當據其迹,不必深究其心。——(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遷善改過,其象為益,得力在一悔字。——(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為人父母;善因望報,回頭但看爾兒孫。——(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以作善降祥為受用,以樂天知命為依歸。——(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是,萬善之門。——(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談人之善,澤于膏沐;暴人之惡,痛于戈矛。——(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孝莫辭勞,轉眼便善體黎庶情,此謂民之父母。——(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己過;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勢可為惡而不為,即是善;力可行善而不行,即是惡。——(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餘。——(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為惡畏人知,惡中尚有轉念;為善欲人知,善處即是惡根。——(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終日說善言,不如做好一件;終身行善事,須防錯了一樁。——(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古之學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人。——(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毋毀衆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毋沒天下之理,以護一己之過。——(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樂莫樂于好善,苦莫苦于多貪;長莫長于博識,短莫短于自恃。——(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聽其言必觀其行,是取人之道;師其言不問其行,是取善之方。——(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謙恭善下之人,吾師以親師友;博學強識之人,吾師以廣見聞。——(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惠我者小恩,攜我為善者大恩;害我者小仇,引我為不善者大仇。——(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憫濟人窮,雖分文升合,亦是福田;樂與人善,即隻字片語,皆為良藥。——(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為一善而此心快惬,不必自言,而鄉黨稱譽之,君子敬禮之,身後傳誦之。——(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消,日有所損。——(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為善如負重登山,志雖已确而力猶恐不及;為惡如乘駿走坡,鞭雖不加而足不禁其前。——(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慕人善者,勿問其所以善,恐拟議之念生,而效法之念微矣;濟人窮者,勿問其所以窮,恐憎惡之心生,而恻隐之心泯矣。——(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使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子孫羞之,宗族鄉黨賤惡之,如此而不為善可也;為善則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子孫榮之,宗族鄉黨敬信之,何苦而不為善。——(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勿毀衆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勿役天下之理,以護一己之過。——(清)陳宏謀《訓俗遺規》
、從善如緣無枝之木,才住腳便下墜。 ——(清)林則徐
、天地間,萬事萬物,惟善可以養性,惟善可以延壽命,避夭折。—(清)石成金《傳家寶》
、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清)周希陶
、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馬英九祖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