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語》,明代呂得勝、呂坤父子編選。
呂得勝,字近溪,河南甯陵人,生活在明朝嘉靖時期。他很關心兒童的教育工作,主張兒童有知識時,就要進行正确教育。當時民間流傳一些兒歌,如"盤卻盤"、"東屋點燈西屋亮"之類,他認為這些兒歌對兒童固然無害,但對品德修養以及後來的發展也沒有什麼好處。于是他編寫出新的兒歌,用來代替舊的兒歌,是以成此書。
《小兒語》語錄:
氣惱他家富貴,暢快人有災殃,一些不由自己,可惜壞了心腸。
大意:别人富了自己氣惱,别人遭災心裡高興。這種人是品德不高,心腸不好的人。
“氣惱他家富貴”——無非就是生活中常說的“氣人有笑人無”。
“氣人有笑人無”的大緻意思就是嫉妒比自己成功的人,看不起現況不如自己的人。這種人一般鼠目寸光小肚雞腸,即“小心眼”。
這種人得理不讓人,無理拗三分。有理也是理,無理也是理。聽不得一句冒犯之言,容不得半點不同意見,誰說他一句壞話,他能終生不忘;誰提他一句意見,他能視為仇敵。他的做人原則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睚眦必報,胡攪蠻纏,永遠不肯服輸。
“暢快人有災殃”——即幸災樂禍,意思:看見别人遭到災禍,不予同情,不加援助,反而高興。
據《左傳·僖公十三年》記載:晉國遭遇大荒年,向秦國求購糧食,秦國大夫百裡奚說:“天災是哪個國家都難免的,幫助鄰國度過災荒,是件好事,應大力支援。”于是秦國向晉國出口大批糧食,解決了晉國的困難。
後來,秦國也遇到荒年,便派人向晉國商量求購糧食。晉國國君和大夫們研究之後,卻決定不賣。隻有一位大夫,名叫慶鄭,不同意這個決定,說:“秦國給過我們幫助,而我們卻忘了人家的幫助之恩,這叫做‘無親’;秦國遇有災難,而我們卻以人家的災難為欣幸,這是‘不仁’(幸災不仁);貪愛自己的财物,不肯幫助人家,這是‘不祥’;如此得罪于鄰國,就是‘不義’。無親、不仁、不祥、不義,四德全無,還怎能保守國家?”
世上之人,不僅僅有“幸災樂禍”,更有幾多“落井下石”者。
落井下石,也講作落井投石、投井下石。意思是看見人要掉進陷井裡,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頭。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
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這些人平時和睦相處,也能一塊兒吃吃喝喝,臉上總是堆滿笑容,有時還握着對方的手,蹦出幾句掏心窩子的話,還滿臉熱淚地指天發誓:“哥們兒,咱們死也得死在一塊!”這一切全像是最真實的,好像他最值得信任。但是,一旦遇到毛發般的蠅頭利益,這種人便立即翻臉不認人,好像壓根兒就不認識你這個人了。
“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看到有人要掉進井裡,不但不立即拉他一把,反而把他擠下井,還往井裡扔石頭。這種行為連禽獸都幹不出來,他自己卻洋洋然以為揀了個大便宜。
“一些不由自己,可惜壞了心腸。”——可惜了,他人的禍福窮通皆有天定,自家奈何不得,隻是卻壞了自己道義良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