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最熟悉的陌生人之謝舍友不殺之恩

最熟悉的陌生人之謝舍友不殺之恩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29 04:22:45

曾經, 關于大學生宿舍的話題還停留在“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卧談會”等方面。然而, 時至今日“感謝室友不殺之恩”已經成為畢業生們談論的主要話題。大學宿舍出現的極端事件時有發生, 宿舍已經不僅僅是學習、生活的場所了。

2017年4月29日, 重慶大學兩名學生在宿舍被室友砍傷。2017年3月22日, 南方醫科大學兩名學生在宿舍被同學刺死。2017年6月13日, 昆明理工大學學生彭某在宿舍内與室友發生争執, 慘遭室友殺害。2016年3月28日, 四川師範大學學生蘆某在宿舍樓自習室遭殺害, 而嫌疑人正是其室友。2015年12月11日, 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複旦學生投毒案”林某被執行死刑, 這一結果宣告互為親密室友關系的兩條生命的終結。

顯然, 大學生宿舍出現傷害事件是極端案例, 但存在大量人際沖突卻是常态, 雖然沒有産生嚴重後果, 但是已經成為高校不可回避的話題。

一、研究緣起

大學生“沙粒化”“原子化” (1) 的傾向, 一直是高校關注的話題。近年來, 互聯網對大學生的現實生活造成巨大影響, 智能手機的肆意使用、虛拟遊戲世界的滞留, 導緻大學生與同伴的面對面互動顯得越來越“無聊”。而另一方面, 利己主義的思想影響一刻也沒有停息。在大學生宿舍, “背靠背打遊戲”“躺床上看視頻”成為大學生宿舍生活的常态。

在訪談前, 與研究對象提前進行了溝通, 避免影響其正常的學習生活。地點确定在教師工作室和教室, 營造了平等、輕松的訪談氛圍。LF和XJ在訪談中均沒有表現出不安或者排斥的情緒, 願意說出自己想法的強烈意願, 與研究者的語言溝通也很自然。把研究者作為可以信賴的傾聽者, 整個訪談過程在比較輕松的氣氛中進行。

訪談以半結構性訪談為主, 主要收集了研究對象關于宿舍人際關系的看法及沖突事件的起因、發生、發展等信息, 涉及“你們宿舍室友關系相處的怎麼樣?”“描述一下你們宿舍最嚴重的一次沖突”“沖突的原因是什麼?”等問題。

在訪談前, 研究者重申了保護隐私原則, 訪談對象同意在保護個人隐私的前提下錄音。在整個訪談過程中, 訪談對象沒有表現出由于錄音導緻的不适情況。

2. 實物收集法

研究者對研究對象所在宿舍的6名成員相關資料進行收集, 包括入校以來的成績、個人登記的信息、QQ信息等。成績既是學生在校情況最直接的表現, 也體現了學生的學習習慣、思考能力等。個人登記的信息反映的是研究對象的先賦角色, 例如, 年齡、家庭階層、父母情況等。

QQ信息包括個性簽名、空間日志等, 是研究對象日常生活的縮影, 能夠展現其性格、喜好等個人情況。實物資料就像冷冰冰的物品, 不像訪談法得到的資料那麼鮮活, 但是實物資料卻比訪談要客觀得多。有些數據與訪談法收集到的資料形成相互呼應關系, 是訪談的有效補充。

(三)資料分析

訪談結束後, 及時進行謄錄, 形成4萬餘字的訪談資料。對訪談資料進行情景分析, 即按照故事發生的時間順序, 對人物和事件進行分析。在自然的情景中, 形成一個完整、真實的故事。

同時依據資料中出現的高頻詞彙, 形成“本土概念”的分析, 挖掘“本土概念”背後的特殊含義。對實物資料進行類屬分析, 依據成績、信息等自然形成的類别, 将信息進行歸類、對比, 并對類屬之間存在的關系進行識别。

四、他們的“沖突故事”

研究對象所在的宿舍是一個普通的6人間, 配備标準上下鋪, 上鋪休息, 下鋪學習。6人同屬于一個班級, 是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 她們的基本信息見表2。

表2 研究對象所在宿舍的成員基本信息

最熟悉的陌生人之謝舍友不殺之恩(最熟悉的陌生人之謝舍友不殺之恩)1

研究對象均為大一學生, 我們考察了她們入校以來直至沖突發生的情況, 将過程分為六個階段。

(一)入校的第一天晚上:“一句話也沒說”

6個來自不同地域的陌生人, 在同一個宿舍居住的第一個晚上并沒有任何交流, 包括研究對象LF和XJ, 雖然她們在入校報到排隊時一起度過15分鐘左右。當然也包括ZMM和XJ, 雖然她們來自同一個城區, 是真正的老鄉

。6個人都選擇了玩手機來消遣自己的時間。LF和XJ在描述入校第一天晚上的情境時, 都采用了很驚奇的表情, 似乎在說明她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

表3 故事發展的六個階段

最熟悉的陌生人之謝舍友不殺之恩(最熟悉的陌生人之謝舍友不殺之恩)1

“可能剛見面嘛, 沒有共同話題然後都沒有說。第一天晚上我沒說話, 一句話都沒說, 你不知道都快把我憋死了。我平時話可多, 猛地一句話都不說。從七點多在寝室吧, 到十二點都沒說過一句話, 就一直在玩手機。” (LF-2017-3-25)

“第一天晚上都沒有說話, 都不說話, 一句話都沒有說, 然後憋了一天吧。” (XJ-2017-4-1)

就這樣平靜地度過入校的第一天。網絡時代的溝通方式是否已經對當代大學生的行為産生了影響?

“現在的學生隻要有空閑時間就看手機, 也不知道他們看什麼, 就是不跟同學交流。” (FDY-2017-4-1)

大學生似乎已經不太喜歡與同學面對面地交流, 或者說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已經形成, 她們的獨立性更強了。輔導員的說法也驗證了LF和XJ的說法, 她們入校第一個晚上是在手機的陪伴下度過的。

(二)初期的小群體:“老朋友和新朋友”

平靜總是要被打破的。入校第一周是新生教育, 學生的業餘時間比較充沛。LF選擇和外班的一位老朋友一起出去玩, 并未與宿舍剩餘5人有所交流。而XJ則選擇了同一宿舍又是老鄉的ZMM一起出入。

“特别安靜那天晚上, 然後我就和我朋友一起, 一般都不和她們一塊。” (LF-2017-3-25)

“有的時候就跟寝室的ZMM在一起。” (XJ-2017-4-1)

選擇老朋友和老鄉作為外出的夥伴, 顯然是一種基于地緣因素的互動。共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能夠喚起很多認同感, 但這種地緣因素的認同感能夠維持很長時間嗎?

進入軍訓後, 由于同樣的作息時間和訓練任務, 使同一宿舍的6個人形成一個統一的群體, 一起吃飯、一起學習、一起外出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态。初識的新鮮感隐藏了她們内心深處的差異, 形成短暫的群體認同。

“我:後來就開始軍訓了, 你們宿舍的6個人是一起去教室、一起吃飯, 是嗎?

XJ:是, 是一塊的

我:經常一塊?

XJ&LF:嗯!每天都在一起。我們是一個方隊的, 一切訓練時間都是一樣的。” (LF-2017-4-1、XJ-2017-4-1)

(三)寫生中的不愉快:“莫名其妙的沖突”

軍訓後就是十一假期, 假期過後, 就進入學習階段。G大學安排設計類專業在第一個學期就有一周的外出寫生活動, 由于寫生的山區進入11月天氣就轉冷了, 因此開始上課沒多久, 她們就會到山區寫生了。在寫生過程發生一件奇怪的事情, XJ在描述這件事的時候, 語氣充滿了疑惑和激動。

“XJ:在寫生期間我們有次出去玩嘛, 正走着走着丢了一個人, 然後給她打電話也不接, 發短信也不回。

我:丢的那個人是誰?

XJ:MMD!然後就那次事件以後就成這了, 我也不知道發生了啥事, 問她, 她也不說。

我:你是說寫生的時候還有故事?

XJ:寫生山上不是有那種兩個人騎的車嘛, 就是那種觀光的自行車。我跟LF租了一輛。ZMM和LXX租了一輛, ZYZ和MMD租了一輛, 就順着那條山路往上去嘛。就到一個拐彎處, 有一個反光鏡啥的, 就停在那裡拍照片, 然後都下車了。然後我們倆先走的, 後來ZMM和LXX跟上了, 在那等很長一段時間, 隻見ZYZ一個人騎車過來了。說MMD她自己走路過來, 然後又等了很長時間就下去找她, 就找不到, 然後就給她打電話, 打電話也不接。

我:然後呢?

XJ:然後又順着那條路返回來了, 也沒玩成。然後就走到山下, 看到她自己一個人在那蕩秋千, 然後喊她一塊去, 她都不去。

我:那當時ZYZ的表現呢?

XJ:ZYZ她自己也感覺可莫名其妙吧!就問她 (指ZYZ) , 她也不說。

我:那以後呢?

XJ:從此以後她倆關系就慢慢變淡了, 慢慢就不一塊了。” (XJ-2017-4-1)

約定好的遊玩本來應該是很輕松快樂, 卻因為一件“誰都不願意說”的事情, 導緻MMD與ZYZ發生沖突, 兩個人就此産生隔閡, 改變了她們之間的友誼。從此, MMD對ZYZ的态度從此就變得冷淡和逃避起來。

(四)小插曲:“有人離開,有人加入”

寫生回來以後, ZYZ和MMD不可能一直過獨來獨往的生活, 她們在尋求改變的可能。而LF這時敏感地察覺到這其中的變化。

“因為當初的時候不是222分的嘛, 然後, 我倆 (指和XJ) 一塊, 算是那個性格差不多、都挺合得來的嘛, 然後那個在經過一段時間磨合期, 然後現在就徹底地合了嘛。然後, 那個ZYZ就和我們一塊, 然後感覺可那個啥, 因為三個人一塊你感覺, 永遠有一個人是多出來的, 然後ZYZ就老找XJ, 有啥都問XJ, 有啥都問XJ的那種, 然後我感覺可那個啥, 我就感覺……XJ被搶走了那種。

然後一般我仨一塊時候, 要不走她倆後邊, 要不走她倆前邊。反正一般很少和她倆說話那種, 然後就, 好比說她給我說的啥, 然後我就給她說, 然後一般就沒了。再後來, MMD就開始跟我們一塊, 那個ZYZ估計是感覺她要跟我們一塊, 然後她就一個人。然後嗯, 差不多就這樣了, 後來就那個啥, 開門事件。然後徹底爆發了。” (LF-2017-4-1)

ZYZ試圖加入LF和XJ的小群體, 但LF感覺ZYZ要搶走XJ, 使原本牢固的“二人友誼”變得不再穩固。表面的三人小群體維持了一段後, MMD也想和XJ和LF成為朋友, 這樣使原本不太穩定的三人小群體 (XJ、LF、ZYZ) 更加不穩定, ZYZ離開了小群體。ZYZ在XJ處尋求群體認同的過程, 以MMD的加入而終結。

(五)偶發的開門事件:“不可避免的沖突”

或許是由于日常的瑣事積累到一定程度, 或許是ZYZ感受到自己的孤立無援。在這件偶然發生的事件中, ZYZ将怨氣發洩到LF身上, 她認為正是LF從中挑撥, 使得自己不能與XJ成為朋友, 沖突就這樣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我倆 (指和ZYZ) 發生矛盾的前一天晚上, 我在想, 她估計又該找咱的事了, 我猜第一個不是我, 第一個是MMD, 第二個是我, 第三個是XJ, 誰知道她先找的是我。因為平時也沒發生多麼大的矛盾, 就平時那瑣碎的小事慢慢累積的。” (LF-2017-4-1)

“就是我們三個 (ZYZ、LF、XJ) 一起回宿舍嘛, 然後她 (ZYZ) 在我們前面走着, 她進去之後就是把門關上了嘛。我就拿鑰匙開門, LF走在前面嘛, 當了一場炮灰, 之後她堵着門不讓LF進, 然後LF想進去啊。

她用胳膊把那個門給攔着了嘛, 然後LF就讓她的手放下來, 然後她就開始推LF, 還在那可大聲地喊。然後我就去站在她們倆中間嘛, 我就跟她說你别打LF嘛, 然後她就推了我一下。然後就說我怎麼你們了, 說了一大堆, 然後過了一會兒, 就各自回各自床了, 然後ZYZ就開始哭了!” (XJ-2017-4-1)

“我:你就認為開門事件就是針對你 (LF) 的?

LF:差不多就是針對我的, 因為她 (ZYZ) 沒說其他人沒問其他人, 就有些人去拉架嗎, 她估計想推我沒推成, 失手推着她 (XJ) 了, 然後就……大爆發, 真的大爆發!

我:具體怎麼爆發的?

LF:她 (ZYZ) 站在那裡, 聲音很大地說我怎麼你們了, 這樣欺負我什麼的, 然後說了很長時間, 然後就趴在床上開始哭了……” (LF-2017-4-1)

(六)開門事件後:“徹底決裂”

LF和ZYZ的沖突發生以後, 宿舍成員逐漸分裂為兩個小群體, LF、XJ、MMD一個群體, ZYZ、LXX、ZMM一個群體。LF、XJ和ZYZ平時是不說話的, 她們覺得這樣的宿舍生活也不錯。

“然後裂就裂了吧。真的, 反正從開學到最終決裂期間, 沒和她說過多少話。住一塊, 反正不說話, 挺好的。” (LF-2017-4-1)

“就是各忙各的啊, 各玩各的, 然後, 說話就是, 一般我說話就是MMD和LF她倆, 她倆接嘛, 然後就是我仨說話, 她們三個說話。隻要不說話, 不接觸……就行!” (XJ-2017-4-1)

生活習慣的矛盾在此階段最為突出。6位成員中唯一的獨生女ZYZ, 被LF和XJ指責沒有教養, 例如, 打電話聲音過大等問題。這種聲音的過大, 被指責為是一種故意行為, 因為ZYZ平時說話或周圍沒有人時打電話并沒有那麼大聲。

“LF:她打電話, 晚上嘛, 晚上一般要睡得晚一點的話, 都會打電話或者跟朋友語音聊天。然後那個ZYZ就是跟她朋友視頻嘛, 聲音特别大, 基本上如果我給你發語音的話, 你能聽到我的聲音, 然後後邊再大一個人的聲音, 就這樣。然後跟她說小聲一點, 但是她還那樣子。

我:是你跟她說, 還是XJ跟她說?

LF:都跟她說過讓她小聲一點, 然後她還那樣。

我:包括現在還是?

LF:現在, 現在變得……如果我打電話, 我就是正常音量。她也在的話, 也打電話, 她就會把聲音再提高一倍, 甚至兩倍, 然後就這樣, 蓋過我的聲音。本來她自己打電話時候聲音就挺高, 如果是發現宿舍有人在打電話, 她也要打電話時候, 她聲音要提高, 再提高。” (LF-2017-4-1)

面對ZYZ的種種“劣迹”, XJ和LF采取妥協的方式, 但卻加重了對ZYZ的偏見。

“就你大聲就大聲吧, 你随意, 你開心就好, 就這樣。就已經隻能這樣了, 因為實在沒辦法了。” (XJ-2017-4-1)

“第一印象看她挺可愛、挺漂亮的, 現在看她可醜。” (LF-2017-4-1)

至此, 宿舍沖突的雙方成為“冷戰”狀态, 彼此之間沒有交往的意願和行為, 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五、實物分析

實物資料收集以後, 對材料進行分類和歸檔, 并做分析。

(一)成績分析:“差異造成群體分類”

首先, 對研究對象的入校以來的成績進行排名, 計算平均分時采用:“ (成績*學分 成績*學分……) /總學分”的方式計算。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沖突雙方的LF和ZYZ的成績相差較大, 分别處于第一名和第四名, 兩個人平均分相差3.7分。宿舍最終形成的兩個小群體成員的成績差異也非常明顯。成績排1-3名的為LF、XJ、MMD, 成績排4-6名的為ZYZ、LXX、ZMM, 她們剛好歸屬不同小群體, 并且兩個小群體平均分差距為3分左右 (見表4) 。

學習成績既是個體的基礎知識、學習習慣、思考能力、邏輯水平等方面的外在體現, 也會影響到個體對于學習的态度。成績的差異是否在無形之中影響到研究對象的群體分類呢?我們認為, 成績相似的學生具有的共同話題更多, 更容易成為朋友, 形成群體。而個體的學習态度、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是産生沖突的影響因素之一。

表4 研究對象所在宿舍6位成員入校以來課程成績統計

最熟悉的陌生人之謝舍友不殺之恩(最熟悉的陌生人之謝舍友不殺之恩)1

(二) 個人信息分析:“我們不是一類人”

通過查閱個人登記的家庭信息, 對研究對象的人類學特征進行分析, 主要從年齡、是否獨生子女、父母職業、生源地等方面。通過分析發現:在宿舍6位學生中, 處于一個小群體的XJ、LF、MMD年齡最為接近, 分别為1997年的3月、4月、5月。XJ、LF、MMD群體的父母中隻有兩位務農, ZYZ、LXX、ZMM群體的父母中則有四位務農。處于沖突一方的ZYZ是6個人中唯一的獨生子女, 而另一方的LF的父親是6個人父母中唯一的政府工作人員 (見表5) 。

而沖突發生後的QQ動态簽名更顯現了她們的差異。ZYZ的個性簽名似乎表現出極端的心情:“我想瘋。”而與ZYZ沖突最尖銳的LF個性簽名似乎顯得很堅定和冷漠:“眼淚還是留給天撫慰。”更為獨特的是XJ的發洩式的似乎有所指的個性簽名:“××智障。”

年齡、父母職業、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會影響個體的性格, 而性格會影響到群體分類。因此, 個體性格等方面的差異是産生沖突的影響因素之一。

表5 研究對象所在宿舍6位成員個人信息

最熟悉的陌生人之謝舍友不殺之恩(最熟悉的陌生人之謝舍友不殺之恩)1

六、結論與讨論

(一)被忽略的宿舍人際關系:以自我為中心

在問及如何看待宿舍人際關系時, 兩位研究對象使用最多的詞彙就是“沒感覺”, 而問及沖突發生後的宿舍生活如何繼續時, “各過各的”則表現了她們的心态。“感覺”是一種不需要解釋的、自我的行為模式, 對他人的喜歡或厭惡不需要理由, 隻需要順從自己的感覺。

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也不需要理性的思維, 隻需要感覺即可。“沒感覺”和“各過各的”就是“自我為中心”的個體行為邏輯的具體體現, 正是當代大學生處理宿舍乃至所有人際關系的真實寫照。

當代大學生不僅對宿舍人際關系“沒感覺”, 在談及對時事新聞和專業學習時, 兩位研究對象也表現出漠視的心态, 但談及美妝、購物等話題則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概言之, 當代大學生并不關心與他人相關的社會問題, 認為這些與自己的利益不相關。

長期以來, 我國的教育形成了學生的個體主義文化。考試和考核都是針對個體, 并不注重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大學生就業形勢加劇無形之中助推了本來就嚴重的個體競争意識, 合作顯得多餘和不合時宜, 人際關系被邊緣化就是“理所應當”的。

當代大學生“原子化”“沙粒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 這不僅是大學生群體的問題, 社會上也存在這樣的現象。面對老人摔倒時“不關我的事”的心态都是自私、冷漠社會心态的真實寫照。隐藏在被忽略的宿舍人際關系背後的是當代大學生的競争意識加劇、自我為中心、對人際關系的漠視等思想觀念。

(二)無關緊要的面對面互動:滞留互聯網世界

輔導員教師在訪談中多次提到大學生過度使用手機問題。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 當代大學生對于手機的依賴顯然已是常态化, 手機已成為唯一的生活方式。兩位研究對象在描述在校學習生活時, “玩王者”“視頻聊天”“手機掃碼支付”等互聯網相關行為充斥着現實生活。

确實, 大學生已經在教室裡淪為“低頭族”, 在宿舍裡成為“遊戲黨”“視頻族”, 他們恨不得利用所有的碎片時間去看手機和電腦。對于他們來講, 人際關系就是微信裡關注“朋友圈”就是“王者榮耀”裡“組團PK” (2) 。

手機的肆意使用導緻互聯網世界的滞留, 不僅改變當代大學生與他人互動的方式, 還建構了個體的意義感和價值感。兩位研究對象描述她們在無聊時經常采用玩手機的方式來應對, 無聊的時間經常出現, 包括在上課時。

這種無意義感是一種個體對不熟悉或感到無價值事件或空間的回應, 在本案例中研究對象認為玩手機和處于互聯網世界是有價值的, 除此之外的現實世界反而是陌生的, 是無價值的。這種現實世界的邊緣化, 正侵蝕着當代大學生和廣大青年群體的精神世界, 互聯網世界成為“現實世界”。

通過社交軟件與他人互動, 甚至是沉迷于網絡遊戲, 尋求存在感、價值感、成就感, 導緻現實世界的面對面互動是那麼的蒼白和無力。這就是互聯網帶給世界互動規則, 現實世界的面對面互動越來越無關緊要。

(三)群體認同造成個體沖突:個體不斷尋求認同

從表面來看, 本研究案例中的沖突是由于瑣事和性格導緻的, 然而通過對訪談和實物的分析我們發現, 研究對象的沖突與群體認同密切相關。

個體往往尋求群體的認同, 使自己與他人形成小群體。ZYZ始終處于尋求群體認同的過程, 她期望在群體認同過程中, 尋找自己、認同自己、激勵自己。她曾試圖與MMD形成認同, 但沒有成功。轉而向XJ尋求認同, 自己又感受到LF的阻撓以及受MMD加入的尴尬, 又沒有成功, 直接引發了與LF的沖突。而LF和XJ組成的小團體最為牢固。

LF對該團體的認同, 導緻其誇大了自己群體成員與其他宿舍成員的差異, 同時也誇大了自己與XJ之間存在的共性。在訪談中, LF感受到自己與其他宿舍成員沒有什麼話說, 隻是和XJ有話說, 就是結論的鮮活證據。群體内認同和群體間不認同會不斷加重, 會使沖突會越加激烈。在個案中, ZYZ大聲打電話的現象, 已經引起LF和XJ的強烈不滿, 并很有可能愈加強烈。

在大學生宿舍内, 群體認同會導緻群體内部的認同感越來越強, 群體間的差異、偏見、沖突和矛盾越來越多, 即内群體的偏向和外群體的歧視。不同的小群體一旦形成, 群體成員會不斷凸顯和強化自己小群體與其他群體的差異, 矛盾會不斷激化。群體認同最終會導緻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個人維護所屬群體;離棄所屬群體, 加入另外認同的群體。群體認同就成為人際關系沖突的原因。

(四)複雜的社會因素造成群體分類:社會塑造不同的個體

人類為了解社會現實, 會對事物進行歸納分類, 這種分類有助于人類提高認知的效率與質量。人類在分類時會誇大不同類别事物的差别, 而對于同類别事物之間的差異, 則會縮小其差别, 即“加重效應”。個體在加入某一群體失敗後, 就會離棄該群體, 并加強對該群體的不認同, 我們稱之為“離棄效應”。

當某一個個體感受到被群體孤立時, 會加大并敏感地捕捉來自群體的壓力, 并由于偶發事件的激化, “離棄效應”可能會産生嚴重後果。

那麼都有哪些因素造成群體分類的呢?本案例中兩位研究對象所處的六人宿舍成員最終形成了兩個小群體, 表面看來具有偶然性, 是多個個體的感性因素造成的。

但通過研究不難發現, 兩個群體成員的人類學特征顯然不同, 并風格迥異。通過成績的統計分析發現群體間的顯著差異, 是研究者和兩位研究對象都無法預料的。隐藏在偶然的群體分類背後是一種必然, 更是一種深層次的群體理性行為。因此, 多種社會因素影響到群體分類, 如思維 (成績) 因素、年齡因素、家庭因素等。

雖然本研究僅僅是一個“個案”, 我們也無意于将本研究的結論推廣到其他個體, 但本研究的發現有助于理解大學生宿舍沖突現象的本質。以往的研究将大學生宿舍沖突歸因于個體的性格因素、家庭因素的居多。

然而本研究發現群體認同過程中會發生群體分類, 其中的“加重效應”和“離棄效應”會直接導緻沖突的發生。思維 (成績) 因素、年齡因素、家庭因素等原因造成群體分類, 複雜的社會因素成為隐藏在沖突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我們需要認清大學生人際沖突的本質, 果斷采取行動, 做到預防并有效解決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問題。

參考文獻

[1]曹加平.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原因與對策探析[J].江蘇大學學報, 2006 (4) :27-30.

[2]雷嶼.基于社會互動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1.

[3][9]何饒依.“90後”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研究[D].武漢:武漢工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3.

[4][8]張豔梅.女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沖突研究[D].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2012.

[5]張業清, 楊秋霞.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現狀分析[J].思想戰線, 2011 (S2) :390-391.

[6]梁曉明.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和諧發展策略[J].内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5 (5) :69-70.

[7]董軍強.大學生寝室人際關系實證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3 (12) :71-72.

[10]牛曉玉.基于輔導員視角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6 (8) :57-59.

[11]李會.女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