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未盡,成都萬象更新。春意正濃,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即将召開。
行走在大街小巷,我們觸摸城市茁壯成長的脈絡——從公園城市“首提地”到“示範區”,從邁入“雙城”時代到駛進“雙碳”時代,從跻身常住人口超2000萬的超大城市到攀上GDP總量近2萬億元高峰……“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今日之成都,誠哉斯言,美哉斯城!
谷雨之後,我們将告别溫暖的春日,迎來熱烈的夏天。
五年再啟新征程,成都,也将放下既往的成績,擔起更光榮的使命。
即日起,紅星新聞推出《新征程上的公園城市》系列深度報道,聚焦幸福成都、産業成都、綠色成都,解碼成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指出,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
過去5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鄉村中國”已完成向“城鎮中國”的蛻變。城市,是承載人民生活的主要空間;城市治理,也成為國家治理最主要的内容。
到底什麼是人民城市?人民需要什麼樣的城市?這是新時代城市發展面臨的重要命題,也是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答題。
過去5年,成都用幸福感指數給出了答卷。連續13年位居“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首位,“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裡的幸福成都”成為國人皆知的成都名片,連續四度榮獲平安建設最高獎“長安杯”,連續3年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超過57萬高知識高技能青年人才“用腳投票”選擇落戶成都……過去五年裡,成都以更有質感、更有溫度的生活,诠釋了“幸福城市”的内涵。
盡管“巴适”和“幸福”廣為人知,但成都的“運氣”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幸福背後,成都憑什麼?
『幸福的“美感”與“質感”』
有人說,成都變美了。過去五年,成都許多的老舊小區,在不經意間變得煥然一新。全新打造的社區活動空間,為居民提供了茶餘飯後消遣的新去處;重新整治的小區路面,美觀大方的同時讓居民出行更加便捷;新入駐的個性店鋪,帶來了新的消費場景和消費人群……每一處改變,都凝聚着居民的期盼。“群衆點單、政府接單”的模式,讓民生實事真正做到了人民的心坎上。
“改不改、改哪裡、怎麼改,在改造過程中都由群衆說了算。”說起社區啟動的有機更新改造,成都成華區二仙橋下澗槽社區居委會副主任陳愛佳一語道出其中“秘訣”。
下澗槽社區是原成都機車車輛廠生活區,始建于1951年,是一個典型的大型國有企業老舊生活區。昔日破舊的院落,讓不少老居民選擇離開,也有許多居民發出了要求改造的聲音。
2017年,下澗槽社區組織社區規劃師團隊,與居民小組長、網格員、議事小組成員等一起,前後發放了2600多份調查問卷,并根據線上征集來的2000餘條居民意見建議,最終确定了黨建引領、政企聯動、多方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改造模式。2018年,成華區與中車成都公司共同投入2.7億元,按照“拆牆并院、空間再造、保留記憶”的改造思路,對下澗槽社區的生活區和周邊環境進行有機更新。
這一改,老人小孩有了休閑活動的空間,居民生活的便民服務也多了,曾經搬離的老鄰居們又回來了。
“左手邊的黨群服務中心可以辦社保、處理車輛違章、辦護照,還可以補衣服、理頭發。出門就有商超、博物館、醫院,方便得很。”在此居住了40多年的社區居民張大爺說,下澗槽社區不僅改了“面子”,“裡子”也跟着換了個新。
下澗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
“成都城市更新已經走過近30年的曆程,去年更入選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以前城市更新講效率、講功能,現在城市更新回歸人本,更重要的是滿足人民幸福生活的需求,提升人民群衆的幸福感、獲得感。”成都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期間,湧現出華興街街區綜合提升、撫琴街道西南街更新等一大批體現公園城市發展理念、注重文脈保護與傳承、推動産業轉型和舊城複興、以人為本的城市更新示範項目,也讓市民在棗子巷、猛追灣的城市更新中穿透歲月,找尋那熟稔的煙火氣。
“成都将城市空間特别是社區空間與公園形态相互融合,不斷加深社區空間的審美蘊含,促進生産生活與生态空間相宜、自然經濟與社會人文相融。”中國人民大學二級教授、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何豔玲這樣觀察成都。在她看來,成都的老舊院落改造、特色街區打造、社區空間微改造注重融入當地文化特質,保留和延續了城市文化;而成都在全國獨創為居民精心打造“上班的路”和“回家的路”,以人為導向改革街道設計準則和技術規程等多項實踐,則呈現了空間思維、生活思維、美學思維等新治理要素在成都社區的有機融合。
城市即家園,蘊藏生活之美,也厚植曆史人文。以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為統攬的空間重塑,帶來了更具人文性的空間體驗,也讓這座城市的幸福更有“質感”。2021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為2119.2萬人,較10年前增加了600餘萬人,居全國第4位。
『民生的“溫度”與“精度”』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幸福成都的底色,有着民生福祉的支撐。
5年來,成都在全國率先開展五項制度改革,其中,以利民便民為導向的基本公共服務改革,堅持以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目标導向,創新多元化供給模式,着力構建“底線民生、普惠民生、高品質民生”的大民生格局。
“十三五”時期,成都聚焦民生先後推進中心城區和郊(市)縣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三年攻堅。在這張沉甸甸的計劃表裡,新建中學、小學、幼兒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服務站、農貿市場、文化活動中心、文化活動站、綜合運動場、綜合健身館、街道辦事處、派出所、社區服務中心、社區用房、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垃圾轉運站、再生資源回收站、公廁等公共服務設施共2557項。
補的是短闆,提的是品質。2557項裡,每一項都讓城市的發展成果轉化為市民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體驗。
華西中學滿天星足球場獲國際足聯(FIFA)認證
三年,足見任務之重;而以“攻堅”命名,足見決心之大。
且看成績。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通報2020年全國公共服務質量監測情況結果顯示:
在全國31個省(區、市)110個監測城市中,成都市以83.72高分位居2020年度全國公共服務質量滿意度第一位。
在監測細分領域,成都在醫療服務、公共文化、公共體育、養老服務領域滿意度得分全國第一,在公共教育、生态環境、公共安全、政務服務領域滿意度得分位居前三。
進入“十四五”時期,成都又站在新的起點,推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進展,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成為用心用情解決群衆急難愁盼的載體和抓手。
聚焦更“全”,成都以全人群、全年齡關懷增加城市溫度社會溫暖。
為讓每一個生活工作在成都的人都能共享城市的發展成果,成都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覆蓋,讓新晉入戶的“新市民”和規模大、增長快的流動人口也能逐步享受到住房保障、普惠教育、社會保險等設施和服務。
為了讓“一老一小”和特殊人群等全齡人口感受到城市的溫度,成都把公共服務供給做到了暖心處、細微處。針對少年兒童,有科普教育、學習沙龍、兒童公園等供給,針對老年人,有社區食堂、老年學堂、老年之家、老年社團組織等供給,針對特殊困難人群,有無障礙設施、社會救助體系等供給。
聚焦更“優”,成都以差異化配置推動公共服務與人口布局精準适配。
以不同地區人口年齡構成、人口職業構成和人口需求特征為依據,差異化配置公共服務資源,成都在精準營建更具吸引力的幸福美好生活。
正在打造的幸福美好公園社區體系,就針對性地供給各類人群偏好更大、敏感度更高的公共服務。例如,城鎮公園社區重點為居民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精細便捷服務、多元消費場景;鄉村公園社區在生态價值轉化、集體經濟發展、鄉村集中居住區治理等方面見成效;産業公園社區則重點營造有利于小微科創企業發展、個體創造活力激發的創新創業生态。
根據不同社區的資源禀賦、區位環境、曆史人文、産業集聚等特點,成都還在分類營造國際時尚、文化創意、運動健康、智慧科技、綠色生态等主題場景,營造特色各異的服務場景和生活體驗。
有了人人受益、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場景,才有着愛我成都、巴适安逸的社會認同。
成都城市音樂廳
『治理的效能與内涵』
如果要問,過去五年裡衡量一座城市幸福指數的标準有什麼改變?安全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在邁入超大城市序列的同時,成都也面臨着超大城市的治理難題。數據顯示:
成都機動車保有量超過630萬輛,軌道交通裡程超過550公裡,燃氣管線3.46萬公裡,加油加氣站937座,在建工地3320個,高層及超高層建築超過1.15萬棟,電梯超過18萬部……
“當災害發生時,安全韌性城市能承受沖擊,保證城市功能正常運行,更好應對災害風險。”四川省應急管理專家、成都市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院總工程師廖學燕表示,成都作為管理人口超2000萬的超大城市,傳統和非傳統安全風險交織,應将健康、安全、韌性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和治理中。
這正是成都正在做的,并且,成都選擇了更為智慧的手段。
“超大城市時刻面臨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安全隐患等各種現代城市病和新冠疫情反彈威脅,依靠傳統的人海戰術和一般技術手段,根本看不清楚、管不過來、處理不了,必須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創新,才能有效破解城市病,及時應對各種治理難題和突發事件,不斷提升城市的精細化治理水平。”成都市政務服務管理和網絡理政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成都超算中心
在全面提升安全韌性水平和抵禦沖擊能力,使城市治理更加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成都率先探索符合超大特大城市特點和發展規律的治理路徑。
從德爾塔到在奧密克戎,成都與新冠病毒打了好幾場遭遇戰,都在較短時間内清零,最大程度降低了疫情防控對社會生産生活的影響。作為“智慧蓉城”打造的首個應用場景,成都市市級疫情防控平台是疫情防控中的“大腦中樞”。隔離人數有多少、每個核酸采樣點情況如何、市民涉疫訴求受理情況如何……在成都市疫情防控平台上,這些數據動态更新一目了然。
“以往疫情防控各環節的信息分散在各職能部門。”該平台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打造1個疫情主題數據庫、3個綜合平台、9個業務系統,人員排查、社區管控、核酸檢測、流調溯源、監測預警等相關環節均納入平台管控,環環相扣、嚴絲合縫,提升城市“免疫力”。“成都在疫情防控期間進行了許多數據治理應用方面的探索,數據的作用充分顯現。”
蓉疫控平台
在社會公共服務領域,成都還在繼續創新搭建數據應用場景。
例如,在成都市自然災害預警發布平台上,綜合集成了成都市衛星遙感監測、人口熱力圖數據服務等支撐平台,融合應用防汛、氣象、公安天網、環境監測、市場監管等部門系統,在安全風險預測預警、事故規律挖掘、應急救援決策分析、重點行業領域形勢研判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再例如,成都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台上日均交換數據3800萬條,累計共享數據500億條,促進了數據多跑路;市網絡理政中心彙聚政府、企業和社會數據65億條,接入30萬路視頻和物聯感知終端,開展數據融合應用,形成“城市數據大腦”雛形,初步建立以“一網統管”為目标的城市運行管理機制……
新征程的大幕已經拉開,成都将構建實時感知、全域覆蓋的城市運行生命體征體系,構築智慧化治理新圖景。推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公共服務一網通享、社會訴求一鍵回應,這些手段的提升,最終都指向人民城市的價值依歸——讓城市裡的人民生活得更安全、更便捷、更幸福。
《全球城市史》的作者喬爾•科特金認為,一個偉大的城市所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對他們的城市所産生的那份特殊的深深眷戀,一份讓這個地方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獨特感情。幸福感,或許正是成都人對這座城市的眷戀和認同。
下一個五年,
一個更有質感、更有溫度、
更有内涵的幸福成都,
值得我們共同期待,
值得我們共同奮鬥!
杜甫草堂
紅星新聞記者 鐘茜妮
編輯 陳怡西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