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和寓意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和寓意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8 19:33:18

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也是有來由的。它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在冬至時節向百姓舍藥而流傳下來的。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被曆代醫者奉為經典。他的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深為人敬重。

在他返鄉時,正是冬季,他見到白河兩岸的鄉親們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于是他讓弟子們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熬制“袪寒嬌耳湯”,然後将羊肉、藥物撈出切碎,用面包成耳朵一樣的“嬌耳”,把煮熟後的“嬌耳”分給來求醫的人,每人兩個和一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袪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治好了。後來就有了“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傳說。

俗話說:“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餃子”,足見中國人對“餃子”這種美食,有多麼喜愛。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和寓意(冬至吃餃子的來由)1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困難時期,想吃頓餃子,談何容易。即是包餃子,那也是缺肉少油、沒有什麼葷性的菜餃子。加上糧食定量中,雜糧比重大,餃子皮是白面和玉米面的混合面,不能下鍋煮,隻能吃蒸餃。記得那年嚴寒的冬至,我回家當我拉開那扇包着氈子的門時,一股熱氣撲面而來。蒸籠裡正蒸着南瓜和洋蔥餡的素餃子,包的雖然飽滿,因為沒肉,熟了一塌餡都是扁扁的,我們蘸着辣面子和醋,吃着甜絲絲、熱騰騰的蒸餃,一股幸福、滿足的暖流溫暖了身心。

改革開放後的年代,度過了漫長的糧食定量和物資匮乏的人們,為了玫善生活,普遍喜歡用帶尾巴油的羊肉包肉餃子,那可真是咬一口滿嘴流油、薄皮大餡的肉餃子啊!吃上這樣一頓餃子,感到又過瘾又解饞。

現在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人們,追求生活品質,講究科學養生,普遍怕長胖,尤其是得了“富貴病”的人,更是不敢攝入高脂肪的肥肉,吃餃子也與以往不同,要吃瘦肉、魚肉、蝦仁等餡的餃子或是用木耳、香菇、豆幹等食材包成的素餃子。對調味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除蔥姜蒜及各種調料外,總怕味不夠鮮美,不夠厚重,還要用蚝油、芝麻油、料酒、生抽等提鮮去腥、去膻,餃子包的也比以往精緻許多。

總上所述,從張仲景時代迄今近兩千年,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經久不衰。如今吃餃子對百姓來說,是一件容易事,而且越吃品味越高,甚至常有人把包好的餃子速凍在冰箱,随時煮吃,這吃餃子已成為方便快餐。從吃餃子這個側面也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 2021年12月18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