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8 05:36:53

中國傳統節氣

立冬

農曆九月廿二日

宣布一個大事情!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1

當我們還沒來得及品味這濃郁的深秋。冬,已翩翩而至,明日立冬。立冬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意味着冬天的開始。在我國古代,立冬可是一個重要節日,在這一天,皇帝要率領文武百官舉行出郊迎冬之禮。在民間,老百姓也要進行專門的祭拜活動,希望能夠度過寒冬以及取得來年豐收。

那麼,除了迎冬和祈福,古人立冬時還有哪些習俗呢?漫漫朔雪、凜凜寒冬之際,現代人有暖氣、空調、暖寶寶等取暖裝備,古人又是如何在冬天禦寒取暖的呢?

今日,我們就一起走進古人的冬天。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2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3

立冬有三候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4

一候水始冰

初入冬時水面凝結

但尚未形成堅冰

薄冰映着陽光的金光閃閃

在水中鋪展開來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5

二候地始凍

土地開始凝寒

薄薄的一層冰面下

卻醞釀着生機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6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古人認為

雉雞在立冬後即化身為大蛤

天馬行空般的想象

飽含的是對生命

生生不息的認知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7

古人立冬習俗

立冬:添冬裝 道珍重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8

古時候,立冬算是一個更換冬裝的“寒衣節”,有的皇帝會在立冬之日“賜襖”“賜帽”。大家穿上新衣服,相互“拜冬”,互道珍重。

根據明、清時期歲時習俗的記載,一進農曆十月,京城裡家家戶戶必“添火”。“京師居人例于十月初一日添設煤火,二月初一日撤火。”與現在北京的供暖期時長相近,但開始“添火”的時間總體上比現在要早,與那時氣候相對寒冷有關。添火日就是所謂的“寒衣節”。

古人們開始享受煤火帶來的溫暖之際,也要給逝去的親人“捎去”幾件保暖的新衣裳。

吃東西 補嘴空

解決溫,還要解決飽。中國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立冬過後,迎來了進補的好時節,而人們勞碌一年到秋收後才得閑,也是時候用美食犒賞一番自己。

吃餃子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9

餃子源于“交子之時”,立冬則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南方立冬時節會吃些雞鴨魚肉,“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

涮羊肉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10

在清代宮廷,立冬的規矩是吃涮羊肉,後來民間也熱衷此道。炭火燒得銅鍋裡清湯滾熱,拿筷子夾着紅白相間、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湯裡一涮,就着醬香,入口即化。

吃生蔥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11

“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古時南京人餐桌上就多了個盛香醋的小碟,開餐前添上綠白相間的蔥末,再滴上誘人的香油。吃魚或肉就蔥花一并下肚,既吃了美食,又得了健康。

釀黃酒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12

冬季氣溫低水清冽,是釀酒發酵最适合的季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适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13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14

古人是如何過冬的?

我國幅員遼闊,立冬之後,南北溫差将變得更大。暖氣、空調、小太陽,再裹一床小棉被,室内室外兩個季節,感恩科技讓我們順利度過冬天。

但是,在古代,沒有高科技加持,古人是怎麼過冬的呢?

那麼冷的天兒,硬扛當然做不到!所以,古人當然也有自己的禦寒神器!

神器一

古代的天氣預報——二十四節氣表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15

二十四節氣最早訂立于先秦時期,在漢代就被完全确立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它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迹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周而複始。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農業生産的指南針,還把天氣冷暖都算準了。在立冬之後,古人都會盡量減少外出活動。

神器二

古代的“空調房”——椒房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16

秦漢時,出現了冬天可以調節室内溫度的房間。這是皇帝和大臣們議事和接待來賓的地方。

據《西京雜記》記載,溫室殿牆壁“以椒為泥塗室”做保溫材料,牆上挂錦繡壁毯,設火齊屏風,用大雁羽毛做幔帳,地上鋪西域毛毯。在這樣“内外兼修”的房間裡,冬天的體感溫度自然不會太低。後來,未央宮的椒房殿專門為皇後居住,所以,“椒房”幾乎成了皇後的代稱。

以花椒泥為房子做保溫層的方法,後人多有效仿,從《世說新語》西晉富豪石崇“以椒為泥塗室”到宋代王珪《宮詞》中“香壁紅泥透蜀椒”,椒房備受富貴之人青睐。

神器三

古代的“暖寶寶”——各種爐

還記得古裝劇裡,冬天各位小主們捧着的小手爐嗎?沒錯,就是它。手爐,也叫“捧爐”“袖爐”,類似于現在的暖寶寶。不過大部分手爐有提梁(提柄)。古人寬袍大袖,可将手爐放在袖裡暖手,随身攜帶,溫暖方便。據說它自唐朝始創,到明朝中後期,制作工藝愈加爐火純青。《紅樓夢》中,賈寶玉上學堂就攜帶手爐;黛玉出門,也有丫鬟體貼地送手爐。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17

廣東省博物館藏清銅胎掐絲琺琅手爐

冬天許多人都有手腳冰涼的毛病,手上有手爐,腳下當然也有足爐。足爐的稱呼有很多,例如:腳婆、暖足瓶、湯媪、湯婆子,等等。它是一種銅或錫制成的扁瓶,裡面灌上熱水,可放在被子内暖腳,與現代的熱水袋類似。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送給友人楊君素足爐一枚:“送暖腳銅缶一枚,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衾裹之,可以達旦不冷。”黃庭堅也有詩說:“千金買腳婆,夜夜睡天明。”《紅樓夢》中也多處提到“湯婆子”,晴雯笑道:“終久暖和不成的,我又想起來,湯婆子還沒拿來呢。”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取暖設備,叫做熏爐。它是一種外帶罩子的炭火盆,分上、下兩部分,下部是盆,上部為刻有精美圖案的镂空護罩。

熏爐外的籠罩叫熏籠,熏籠制作精美,有青銅鎏金的,有掐絲琺琅的。有些大的熏籠重達數百斤,一米多高。如今故宮博物院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甯宮等處,都陳列有熏籠。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18

清中期銅鎏金掐絲琺琅花卉獸耳三足熏爐,故宮博物院藏

神器四

古代的“沖鋒衣”——紙衣

前面所言都是室内取暖神器,那古人出門時候怎麼辦呢?

達官貴族可以穿錦衣貂裘,乘坐的轎内也有暖爐等貼心設備,或者也可攜帶手爐類的防寒小武器。如果在室外固定的地方玩耍,也會放置火盆類的設備。《乾隆帝雪景行樂圖》中,乾隆與子女們觀雪玩耍,乾隆帝即“端坐火盆旁”。

而普通百姓就要絞盡腦汁禦寒了。在棉花沒有普及之前,古人在袍子裡填亂麻或蘆花取暖,保暖效果當然非常差。春秋戰國有“鞭打蘆花”的典故,說的是闵子骞被繼母虐待,兩個兄弟都穿棉花填充的棉衣,而闵子骞的棉衣填充的是蘆花,蘆花不保暖,闵子骞外出凍得無法駕車,父親還以為他是偷懶,直到把他的衣服打出蘆花才知道錯怪了兒子。

到了唐宋時期,貧苦百姓還有用紙填充衣服禦寒的,稱作“紙裘”,一般采用較厚而堅的楮皮紙,揉皺之後縫進去,比單衣禦寒能力強且拉力強,耐折磨、防蛀蟲。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19

神器五

“火鍋”——溫暖從胃開始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20

火鍋是清朝著名的宮廷大菜,宮廷内的火鍋分為兩種:

第一種:組合式火鍋。由鍋、爐支架、爐圈、爐盤、酒精碗五部分組成,可同時煮燒食物,也可單獨用鍋溫熱食品。

第二種:鍋中帶爐式火鍋。爐内燒炭火,把水燒開以涮煮食物,和我們今天的火鍋差不多。

勇鬥“嚴寒”有技巧

要靠創新和動腦

善于創新和勤于動腦的古人不僅豐衣足食、順利過冬,還創造出了許多“禦寒神器”。而這些傳承至今的“器物”與“工具”,早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凜凜寒冬中,繼續給予我們溫暖與庇護。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21

春天播種希望,夏天揮灑汗水

願你我秋天未完的心事

在這個冬天都會實現

讓我們在對春天的期盼中

一起感受歲月深處的靜好

古人冬天是怎麼禦寒的(古人是怎麼過抗)22

本篇圖、文綜合整理自新華社微信公衆号、共青團中央微信公衆号、中華書局1912微信公衆号、百度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文明信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