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東北氣溫升高,大地裡可以看到婆婆丁等野菜了。查過很多資料,婆婆丁的學名叫做蒲公英,那麼為何在東北則叫做婆婆丁呢?
(婆婆丁)
這張圖片是編輯從網上下載的,現在的婆婆丁要比圖片中嫩的多。
在東北,很多人都非常愛吃婆婆丁。吃飯也很多,可以蘸醬,也可以熬湯,編輯還看過一種吃法,包餃子。婆婆丁做餃子餡,裡面都要加上配菜,常用的是雞蛋。
一到這個這個季節,很多人都去路邊挖婆婆丁,但是路邊的野菜其實是不能挖的。有人也做過試驗,路邊的野菜鉛超标,對人物有害。
當然,人們愛吃婆婆丁,還有一個理由,因為它可以當作藥用。編輯查了一下,婆婆丁的藥效很多,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等很多作用。
(李時珍)
婆婆丁的學名叫做蒲公英。應該說,蒲公英的名字全中國都這麼叫,但是在東北,蒲公英則叫婆婆丁。根據史料記載,《唐本草》是這樣記載蒲公英的。蒲公英,葉似苦苣,花黃,斷有白汁,人皆啖之。
《唐本草》是在唐朝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由蘇敬等23人編纂的,可以見唐朝的時候,人們就知道蒲公英的名字。 那麼,為什麼叫這種植物為蒲公英呢?有很多傳說。
現在流傳最廣,最為公認的是這個故事。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十六歲的大姑娘患了乳癰,乳房又紅又腫,疼痛難忍。什麼是乳癰呢?就是乳房紅腫疼痛,結膿成癰。這種病,多是生完小孩的女子得的。
這位女孩羞于開口,隻好強忍着,這事被她母親知道了。封建社會,從未聽說過大姑娘會患乳癰,以為女兒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姑娘見母親懷疑自己的貞節,又羞又氣,更無臉見人,便橫下一條心,在夜晚偷偷逃出家園投河自盡。事有湊巧,當時河邊有一漁船,上有一個蒲姓老公和女兒小英正在月光下撒網捕魚。他們救起了姑娘,問清了投河的根由。
第二天,小英按照父親的指點,從山上挖了一種小草,洗淨後搗爛成泥,敷在姑娘的乳癰上,不幾天就霍然而愈。以後,姑娘将這草帶回家園栽種。
為了紀念漁家父女,便叫這種野草為蒲公英。
(蒲公英)
在中國,很多植物的來曆,并沒有曆史根據,大多是依據幾個傳說故事而來,蒲公英就是這樣。但是,故事中都有宣講教育的味道。比如蒲公英名字的來曆,就是褒揚了蒲姓老公和女兒小英樂于助人的事迹。
那麼,為啥在東北蒲公英就改名成了婆婆丁呢?也有一個傳說故事。相傳很久以前,在松嫩平原上有一個村莊叫丁家窩棚,其中有一戶人家在全村比較出名,就是賽神仙丁寡婦家。丁寡婦中年喪夫,一個人拉扯一兒一女兩個孩子。
兒子長大後娶了一位好媳婦,叫做孝梅,非常孝順,但是丁寡婦卻孽待兒媳婦。兒子看不慣,就外出打工去了。
有一次,丁寡婦要吃苣荬菜蘸醬,孝梅到了野外,隻有在向陽的坡地上有一種叫不出名字的野菜,它比苣荬菜發芽早,葉子有鋸齒。孝梅想,這遍野也沒看見苣荬菜,這種菜也有點象苣荬菜,不管是不是先挖回去一些,要不回到家又要免不了一頓打罵。
婆婆吃完後,身上起了紅點子,最後變成了水泡,就認為是孝梅下毒了。這事最後鬧到了衙門,縣太爺請縣裡的名醫來給丁寡婦診治。老中醫來了以後,真相大白。原來是丁寡婦想兒心切,再加上看媳婦怎麼都不順眼,心積於火,還有剛到春天,肝火於燥,於毒攻身,身上便起了這些疔毒泡診。
老中醫說,這種野菜學名叫浦公英,它即能食用,裹腹充饑,還是一種草藥,它能清熱解毒,有通便潤腸之功效。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生長,生命力極強。它和苣荬菜是同科植物。如果大家要是記不住它的名字的話。今天,丁寡婦的事情就是給大家一個警訊,我們就叫它“婆婆疔”吧。
(婆婆丁)
中國宣教是很有意思的,大多要用脍炙人口的故事,上面的兩則故事,宣教意味就非常濃。但是,東北人管蒲公英叫做婆婆丁,還和蒲公英的藥效有關。
最開始,人們發現蒲公英的藥效,是因為蒲公英能夠治療乳癰。“癰”這個字和“疔”意思相同,都是局部表現為紅、腫、熱、痛,呈小結節,并可逐漸增大,呈錐形隆起。所以,南方人也管這種病叫做乳疔(ding)。北方人俗語中管“乳”叫奶,所以這種病也叫做奶疔。奶是對于孫子來說,對于兒媳婦則是婆婆,連起來,這種病就叫做婆婆疔。因為蒲公英能夠治療這種病,人們慢慢的就管這種美食叫做婆婆丁了。【參考資料:《蒲公英的營養價值及其開發利用》、《中國民族藥志要》、《唐本草》】(作者:每日漢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