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獲得貝币?小時候去海邊我總會央求媽媽,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怎樣才能獲得貝币?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小時候去海邊
我總會央求媽媽
給我買一支海螺制成的号角,嗚嗚地吹着
即使離開海邊,隻要将螺口靠在耳旁
便可以聽到波濤洶湧,入夢而來
那隻海螺常常被我幻想成是來自龍宮的信物
凝結着大海的精華
可以帶我遨遊海底,探訪海底仙家
圖|貝殼X光透視圖片
從遠古至今
海洋承載了多少代人對于未知世界的美好幻想
而豔若桃李、素如溫玉的各式貝類
則成為了最好的物質寄托
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加深入詳實的感受貝殼之美
7月16日山東博物館
“三千玲珑——中國海洋貝類展”盛大開展
古往今來,
貝殼與人類文明究竟摩擦出怎樣的火花?
讓我們先睹為快吧~
人類對于貝類的喜愛
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即便那時人們對于“美”的認知
還停留在朦朦胧胧的啟蒙階段
貝殼已經獲得了“時尚先生”的偏愛
那時的山頂洞人會将貝殼鑽孔、
串成項鍊裝扮自己
隻是不知當時社會的流行色系
究竟是“砗磲白”還是“扇貝紅”
各式貝殼項鍊是不是也有“限量款”?
對于更加“務實”的沿海居民
貝類的肉更是他們維持生存的主要食物
《左傳·莊公八年》記載
“冬十二月,齊侯遊于姑棼,遂田于貝丘”
從遼東半島至廣東沿海
沿海先民食用後的海産貝殼,
堆積如山,謂之“貝丘”
圖|貝丘
淺海灘塗貝類資源極為豐富
采食貝類
是最适合當時海濱地區居民生産力水平的生産活動
先民們在生産和生活實踐中
不斷的積累着海洋貝類的知識
有的貝丘遺址含有軟體動物20多種
可見我們的祖先已經是食用貝類的“老饕”
在鴻蒙漸開的原始社會
随着商品生産和商品交換的需要
“一般等價物”的雛形逐漸出現
中國最早的貨币之一就是“貝币”
不不是這個baby
↓↓↓是下面這個↓↓↓
圖|貝币
也許有的小朋友要問了
那我去海邊撿一大捧貝殼回來,
豈不是發大财了??
NoNoNo~
這個“貝币”也是有講究的
首先,作為貨币使用的,
主要是“寶貝科”中的“貨貝”
而貨貝産于福建以南沿海,
且主要分布在西沙和東沙群島
所以貨币不但在當時的中原地區不易多得
就是在沿海地區也不易得
貝殼作為貨币使用盛行于商周時代
到秦始皇“廢貝行錢”就基本結束了
(想了解這段曆史可以點擊圖片鍊接)
雖然貝殼作為貨币早早地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但其影響卻傳承至今
現代漢字中,許多與貨币意義有關的字
像财、貴、貧、賤等等,都是以貝字作為偏旁
講述着貝殼曾經扮演的重要角色
怎麼樣
沒想到這些“光鮮亮麗”的貝殼不僅有“顔值”
而且還如此有“内涵”吧?
滄海有貝集三千
玲珑為君現
想要了解更多貝殼知識
探究那斑駁表面背後的故事
就抓緊時間來山東博物館
觀賞“三千玲珑——中國海洋貝類展”吧!
來源:山東博物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