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記不起來3歲之前的事,這種現象在發展心理學中被稱為“嬰兒期健忘症”。這顯然不是因為時隔久遠的問題,人們可以在50歲時輕易回憶起15歲時發生的事,卻無法在15歲時記起3歲前的事。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主要是嬰兒缺乏理解能力造成的。很多人在求學過程中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對于那些自己深度理解、高度認同的知識,記起來又快又牢固。而對看起來不知所雲,内心不贊同的内容,記起來就特别困難,即使勉強記住了,也會很快忘記。
前幾年我第一次看到王國維兩句詩“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顔辭鏡花辭樹”,隻用了不到三秒時間就記住了,而且在沒有任何複習的情況下,至今不曾忘記。這背後是在遇到這兩句詩之前,我在生活中已經有了歲月易逝,美好難留的深刻感悟和認同,所以隻需一眼就可以牢牢記住,而對其他很多詩句是達不到這種效果的。再比如二十多年前我看到過一句“我最喜歡的顔色是白上再加一點白,仿佛積雪的岩石上落着一隻純白的雛鷹”,我對這句詩至今印象深刻,背後是因為我對白色的偏愛。
嬰兒初來到這個世界,大腦的發育還在初級階段,對生活的經驗和體會剛剛從零開始積累,對于他所看到的和經曆的,在成人看來極其平常,但是對嬰兒來說卻是難以理解的,因而很難在大腦裡留下深刻的記憶。記憶過程中第一步是編碼,即把感知到的事物與大腦裡原有的知識相結合,使其融入進去。但是嬰兒腦海裡的知識相對于成人來說,幾乎是一片空白,接觸新事物時,沒有原有的認知基礎相結合,也就難以理解和記住。由于編碼能力限制,儲存起來就特别困難,沒有存儲,自然沒有後期的重新提取。因此,嬰兒期間形成的記憶大多是瞬時和短時記憶。
随着嬰兒逐漸長大,一方面大腦迅速發育,記憶和理解能力有了比較好的生理基礎,另一方面随着生活經驗的積累,到了3歲,或者更久一點的6、7歲以後,對新事物和經曆的事,既有了基本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原始知識積累,編碼能力大大提升,這才有了形成長時記憶的條件。
有時我特别感慨,一個人在3歲之前正是受到父母悉心照料的階段,人們對此卻毫無記憶,隻能從旁觀者的角度,或者在自己身為父母後,體會到其中的艱辛和深情,而對自己親曆過的父母的恩惠印象淡薄,再加上有些父母後期不當的教養方式,反而讓怨恨在兒童心中生根發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