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多數徜徉在草原牧場慢慢長大的牛不同,有這樣一種牛的生命格外短暫,它們在沒出生的時候,甚至就已經相當碩大了,在育肥期甚至可以每天長三斤,而消耗的卻僅僅是微不足道的20斤濃縮料。長大之後,迎接它們的是高達71%的屠宰率,這種牛就是比利時藍牛。
比利時藍牛究竟是如何誕生、如何發展的?為何中國始終不曾引進這種牛類?
如果大家曾經見過比利時藍牛,那麼一定會對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因為這種牛類實在是太健碩了,它的腰部、臀部、肩部和背部都長着大塊的肌肉,乃至于人們會覺得這種牛整隻都是由肌肉堆砌而成的。
事實也的确如此,通常來說這種牛會比其他品種的牛多18%-20%的肌肉,少10%的骨頭和30%的脂肪,這直接導緻這種牛富人肌肉蛋白質含量很高,膽固醇含量很低,蘊含的熱能也很少。再加上它們肌肉纖維很細、烹饪之後口感極佳,所以比利時藍牛一培育出就受到世界各國消費者的歡迎。
沒錯,這種牛是被人類精心培育而出的,這也是它們如此特殊的原因。
最早的時候,比利時藍牛隻是一種普通的牛類,肩負着産肉和産奶兩大重任,隻不過19世紀的時候,比利時人為了提高這種藍牛的産肉能力,從英國引進了短角牛進行雜交,這才培育出了全新一代的“肌肉怪物”。
比利時藍牛之所以會如此碩大,其實是因為他們體内有一種蛋白質基因不能正常發揮作用,而這種蛋白質的名字就叫做“肌肉生長抑制素”。顧名思義,這種蛋白質就是專門調節肌肉生長激素、抑制肌肉生長的,可偏偏人工培育出的比利時藍牛失去了這道枷鎖,如此,比利時藍牛徹底淪為了人類的産肉工具。
首先,比利時藍牛作為肉牛是相當合格的。
我們前面也提到了,比利時藍牛早期育肥的時候,甚至可以每天長三斤,而吃掉的不過是20斤濃縮精料,這無疑相當劃算,而“長得快、長得好”也正是這種類牛的标簽之一。除了上述優點之外,比利時藍牛的肉質還非常鮮嫩、吃起來口感極佳,而且營養價值極高,所以這種牛目前已經分布到了美國以及加拿大等全球20多個國家,至于其肉制品更是暢銷全世界、頗得吃貨們的喜愛。
其次,比利時藍牛作為“工具牛”,它的命運是相當悲慘的。
長得快、普遍壽命極短就不用多說了,比利時藍牛更為悲慘的是它們根本無法獨立生存,隻能憑借着人類的幫助才能勉強存活。因為它們的肌肉實在是太發達了,以至于母牛在生産小牛時,難産率高達驚人的95%,沒有專業的獸醫為其進行剖腹産,并在手術過後進行細心呵護的話,生産的母牛基本上沒有存活下來的可能性。
除了難産率極高外,這種牛類還飽受“體型過大”帶來的一系列困擾。由于比利時藍牛中的公牛體高在1.48米左右,體重普遍在1.2噸;而母牛體高1.34米左右,體重也普遍在0.7噸左右,所以這種牛類看起來就像是“大肉球”一般。這種體型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舌頭變大、患有心肺、骨骼以及關節疾病,所以比利時藍牛的一生往往都伴随着各類疾病的侵襲。
也正因如此,這種牛隻能庇佑于人類、接受人工飼養,而這也是這種牛屠宰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據有關數據統計,比利時藍牛最高的屠宰率高達71%,這個屠宰率在所有牛類中位于前列。
我國之所以沒有引進比利時藍牛,其實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且不說人工培育比利時藍牛這種做法是否人道,養殖這種終身被疾病侵擾、要花大量人力物力去照顧的牛類也不符合我國人民的訴求,我們完全可以選擇其他更多健康、優質的牛來進行培育。
其實雖然我國并沒有引進比利時藍牛,但是在我們的周圍也有不少像比利時藍牛一樣飽經痛苦的肉牛。部分不良商家為了能夠謀取更大的利潤,而對它們進行了極端的壓榨、非法的迫害,在它們生病的時候也不請獸醫進行治療,反而選擇給牛打更大劑量的抗生素來拖延病情,想方設法的将它們送進屠宰場裡,實在是令人唏噓。
肉牛遭遇迫害奶牛亦是如此,由于奶牛隻能在孕後才能産奶,所以那些無良商家們為了得到穩定的牛奶供應而一次又一次地迫使奶牛受孕,在幼崽出生後,就将他們從母牛身邊帶離,小公牛要麼淪為肉牛、要麼直接進入市場變成小牛肉,而小母牛在被養大後,将要繼續循環母親的悲慘命運,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迫害呢?
所以說,這個世界上像比利時藍牛一樣,淪為工具的牛類并不在少數。誠然,牛肉和牛奶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還是希望養殖場能夠以更加科學正規的方法來養殖它們,盡可能的減輕這些牛所遭受的痛苦,讓這些一直“吃草産奶”的動物,也能得到更妥善的安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