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長久相伴,不知不覺《老子修經基礎篇》已經進入到最後部分了,為了感謝大家的支持,同時鼓勵更多朋友接觸國學,認知與新思維特意推出兩本電子書“南懷瑾《老子他說》”和“林語堂《道德經中英文譯本》”,私信回複“道德經”,即可免費領取。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情發生變化之前沒有出現預兆時最容易改變局面;事物越是脆弱越容易消解;事物越細微越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家,要在禍亂沒有産生以前早做準備。
儒家《禮記·中庸》中提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與老子此處的思想不謀而合,他們都在強調事情在安穩、不生變化時,就應該有所預備、有所防衛,不要等到發生變故後而使自己措手不及。這也正符合“天道”運行的法則,老子知曉世間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隻是很多變化我們看不到、看不全,有些事物表面不變,但是其本質在變,而還有一些事物,表面雖然在變,但其本質不會變,更有甚者,它們的變化完全是不為人所知的,這便是“大象無形”的道理。因此在任何無常的變化面前,隻有做好充分準備的人,才能夠從容面對。
當事物脆弱的時候就容易被消解掉,就如同枯死的草木那樣,沒有了土壤和水分的滋養,一陣風便可以輕而易舉的吹散它;當事物變得非常細微的時候就容易遺失它,就如同手中的沙子一般,稍微輕輕一松,就會散失大量沙子。所以一個統治者的要懂得在國力快要衰弱的時候,增強自己的國力,在民心快要散亂的時候,及時凝聚民心。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人們做事情,總是快要到成功的時候選擇放棄而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的時候那樣慎重,這樣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了。老子在此強調做事情一定要有毅力和恒心,不到成功的最後一刻,決不能懈怠和輕言放棄,保持一顆初心,才能夠有始有終,最終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古代善于為道的人,不是教導人們知曉智巧僞詐,而是教導人們淳厚樸實。人們之所以難于統治,乃是因為他們使用太多的心機和智巧。
很多讀者讀了老子此章,頗不認同,因為在他們看來,老子是在用“愚民”政策,使百姓變得愚鈍而方便統治。但是了解老子的人都知道老子主張的是“無為而治”,即便是“愚民”政策也是“有為”,所以這樣的解讀是偏離老子思想主體的。
若要真正讀懂此章,在這裡則需要注意“愚”和“智”這兩個字的概念,“愚”并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理解的“笨”,而應該解讀為“淳厚、樸實”,正如老子在第二十章所言“我愚人之心也哉”,并不是指“自己有一顆蠢笨的心”,而是指“自己有一顆淳厚樸實的心”;“智”也并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理解的“智慧”,此處應該解讀為“聰明、智巧”,對于這個觀點老子在《道經》部分多次提及,如第三章“使夫智者不敢為”、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等。因此老子在此仍然是在倡導“無為而治”,使人民回歸“自然淳樸”。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經常了解這個法則,就叫作“玄德”。玄德又深又遠,與事物一同複歸到真樸,然後才能達到最大的和順。這裡的“稽式”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不以智治國”的法則,老子認為這才是“玄德”之人。
西漢道家隐士河上公注解此章提到:“玄德之人,與萬物反異,萬物欲益己,玄德施與别人”,大意是:“有玄德的人,與其它人不同,其他人是以利己為生存目的,而玄德之人以利他為生存目的”,此處說明了有道之士與其他平凡之人的差别,凸顯出有道之士高尚的品格。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因此聖人要治理人民必須以低謙的言辭來對待百姓,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後面。
很多人解讀此句,認為老子在此提出的“言下之”,是指“關心”和“慰問”百姓,正如曆史上很多仁君那樣,微服私訪探尋百姓疾苦。
但在此實則不然。老子主張的是無為而治,因此他并不提倡統治者去幹預百姓的生活,即便是以“關心”和“慰問”的方式,這也對應于前文老子将統治者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太上,不知有之”,第二類是“其次親而譽之”,第三類是“其次畏之”,第四類是“其次侮之”。所以說如果老子鼓勵統治者常常去“關心”和“慰問”百姓的話,那這樣的統治者隻能算得上是第二層級的統治者,第一層級的統治者應該是“不被人民所知的”。
所以老子在此所說的“言下之”,應該是對應于第四十二章“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這也便解開了為什麼古代帝王都稱“孤”和“寡人”,這不僅是低謙之詞,更上升到了“人人厭惡”和“忌諱”之詞,所以說當侯王可以以此來自稱時,那麼就說明這個君主為了天下百姓,而使自己變成了“孤家寡人”,願意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為百姓做事。所以這裡的“言下之”,是“自我而言”,而不是“對他人而言”。
“身後之”是老子第二次論述了,第一次論述是在第七章“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該章是對聖人的行為作出的客觀論述,他認為“聖人時時刻刻将自己的利益擺在人民利益的後面”,同樣此處也是如此,對于君主而言,要成為天下人的領導者,必須将天下人的利益擺在自己利益的上方,這樣才能被天下人所擁戴,才能讓天下人自願歸服。此乃民貴君輕的思想。
綜合此三章,老子分别論述了“居安思危”、“慎終如始”的思想、“不以智治國”的法則以及“民貴君輕”的理念。第六十四章,老子通過論述事情的變化無常,來倡導統治者要有居安思危的心理,做好防患于未然的準備,其次鼓勵人們做事要保持初心、慎終如始;第六十五章,老子通過論述“以智治國”的弊端“民難治”,來倡導統治者“無為而治”,并且要能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過“道”的法則到達玄德的境界,使得萬物自然歸順;第六十六章老子倡導當政者應該把自身的利益置于人民的利益之下,以“孤、寡”的态度為人民做實事,為百姓謀幸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