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體正常的免疫功能是抵禦外來病原微生物侵犯、維持機體内環境平衡穩定的關鍵。而多種原因可以導緻免疫缺陷,增加感染的風險。臨床常有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對這部分患者的感染特點和診治原則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
2022年8月13日,在中華醫學會第十七次全國感染病學術會議暨第三屆國際感染病高峰論壇(CSID 2022)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呂曉菊教授進行了“免疫功能抑制患者的感染特點和診治原則”的主題分享。
人體免疫的三道防線
①體表屏障(第一道防線)
➤物理屏障:皮膚阻擋,粘膜纖毛清掃;
➤化學防禦:皮膚粘膜分泌物,殺/抑菌物質。
②非特異性反應(第二道防線)
➤白細胞(WBC)與血漿蛋白。
③特異性免疫(第三道防線)
➤細胞免疫;
➤體液免疫。
人體免疫的三道防線的特點
人體免疫第一、二道防線的共性:
➤天然免疫(先天免疫);
➤出現快,作用範圍廣,強度弱;
➤非特異免疫;
➤防禦所有病原體;
➤不針對某特定病原體;
➤不因反複暴露抗原而增強。
人體免疫第三道防線:
➤獲得免疫(後天免疫);
➤出現慢,作用範圍窄,強度大;
➤特異免疫;
➤防禦某一特定病原體或異物;
➤可因反複暴露抗原而增強。
免疫功能抑制/低下/缺陷的分類及原因
免疫功能抑制/低下/缺陷是人體面對外來侵害時抵禦能力下降後的一種病理特征,整體上存在原發性和繼發性之分。
01 原發性(先天)
①吞噬細胞功能缺陷;
②補體缺陷;
③體液免疫缺陷;
④細胞免疫缺陷;
⑤聯合免疫缺陷。
02 繼發性(後天)
①早産、年老;
②皮膚粘膜破損
介入操作、創傷、燒傷、空腔髒器阻塞等;
③吞噬功能受損
粒細胞/巨噬細胞質、量異常,中性粒細胞減少/缺失-再障,脾亢,化療,血液腫瘤等;
④吞噬功能不良
肝硬化,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質激素治療,營養不良等;
⑤細胞免疫受損
艾滋病,麻疹,風疹,新冠,EB病毒感染,結核,免疫抑制劑應用,放療,化療等;
⑥體液免疫受損
脾切除術,胸腺切除術,多發性骨髓瘤等;
⑦極端環境
有毒物質,紫外線暴露,高海拔,太空旅行等;
⑧基因缺陷
囊性纖維化,特納綜合征,唐氏綜合征。
免疫缺陷病(IDD)及其繼發感染的特點(表1)
表1 IDD及其繼發感染特點
免疫功能低下者的感染診斷
免疫功能低下者的感染診斷強調四早:早期确定感染部位,早期做病原學檢查,早期明确耐藥狀況,早期明确免疫狀态,其中病原學診斷遵循以下原則(表2)。
表2 病原學診斷原則
免疫低下者急性呼吸衰竭的診斷原則:“DIRECT”
➤呼衰出現(“D”):自有呼吸症狀,抗菌藥預防或治療,器官移植,腫瘤,炎症病;
➤免疫缺陷(“I”):根據免疫缺陷性質預防用抗菌藥;
➤影像結果(“R”):提示肺部胸腔各類病變;
➤經驗性/多學科會診讨論(“E”);
➤臨床表現(“C”):休克常見于細菌,也可見于弓形蟲病、腺病毒、疱疹病毒6型、腫瘤綜合征、低體溫;
➤CT掃描(“T”):列為首選。
免疫功能低下者的治療
免疫功能低下者的治療強調四早:早期恰當經驗治療,早期合理目标治療,早期進行病竈處理,早期重建免疫功能。
感染病的治療原則:“人菌病藥”
總體來說,感染病的治療原則需從“人菌病藥”(表3)即患者自身狀況、病原菌、疾病、藥物這四個方面來考慮。
表3 感染病治療原則:“人菌病藥”
呂曉菊 教授
醫學博士博導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感染病中心主任醫師
長期從事感染性疾病醫教研及醫療管理
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專委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細菌感染與耐藥防治分會常委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感染病學分會常務理事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真菌病專委會常委
中國藥學會抗生素專委會副主委
四川省醫學會細菌感染與耐藥防治專委會主委
四川省醫學會感染病學專委會副主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