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黃帝内經春夏秋冬養生法

黃帝内經春夏秋冬養生法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5-09 21:47:16

《黃帝内經》中《靈樞·本神》從自然界的角度論述了“養生”的内容。原文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辟邪不至,長生久視。

我們可以将這段話分成三句來理解

首先第一句話“必順四時而适寒暑”,它的意思是說,聰明的人養生,必須順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來養生,根據氣候确定自己的飲食、穿戴、運動等内容。因為人是天地造化的産物,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順應天地自然的變化。

第二句話“和喜怒而安居處”,這句話主要從精神和情志上來闡述。“和喜怒”的重點在“和"字上,現在提倡“和諧社會”,不管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還是國與國之間的交流,都提倡和睦相處。“喜怒”代表着情志上的七種變化-喜、怒、憂、思、悲、恐、驚。整句話的意思是強調養生需“養心”,隻有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态,健康才會光顧。

“安居處”指的是居有所安。居于陋巷者,不能因為暫時的窮困産生不樂觀的情緒;居于高堂者,也不能因此就變得趾高氣揚。這點同“和喜怒”一樣都是強調心态的平和。

第三句話“節陰陽而調剛柔”,從中醫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話是告訴大家應保證體内陰陽的平衡,使身體内部達到一種和諧狀态,人就不容易生病了。

以上隻是簡單地介紹下《黃帝内經》關于養生的論述,下面我們将從三個方面詳細介紹一下順四時、和喜怒、節陰陽的相關内容。

順四時——生命自有“生、長、收、藏”的定律

我們的祖先早在幾千年前就認識到了順應時節、效法自然的養生之道。“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适寒暑”。在古人看來,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所以養生就要随着四時的溫熱寒涼氣候變化,做适當的調整。

那麼順四時養生又該遵循怎樣的要則呢?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這是《黃帝内經》的回答。

在五行當中,春天與木相對應,而春季正是草木萌芽、生長的時候,即春生,人既然與天地相通,與自然界有着同樣的運行規律,那春季養生就要養“生”,因為我們身體内部的氣血都往外生發,所以這個時候不要抑制自己,而要舒展自己的筋骨,多做做運動。同樣,夏季萬物進一步生長,呈現一片欣欣向榮之象,人體也要順應“長”這一節律,要奮發圖強。

秋天開始收獲、儲備,為過冬準備好足夠的幹草糧食,而人也要開始“收”,以迎接冬日的到來,所以要多補補身體,多吃點好的;冬天天氣冷了,樹木脫掉了葉子,動物鑽到了洞裡頭,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藏了起來,人也要跟着時節的變化走,所以冬季要“藏”,要補養好自己的身體,多吃羊肉、狗肉,因為冬天養好了,春天就不容易生病,這正應了民間的諺語:“冬天進補,開春打虎。”

我們每個人就像樹葉一樣,春季生發,夏季生長,秋天收獲,冬天貯藏,遵從自然界的生長收藏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生物适應四季氣候變化形成的普遍規律,春生以冬藏為條件,冬藏以秋收為條件,秋收以夏長為條件,夏長以春生為條件。順四時養生就要遵循“生、長、收、藏”這個定律,否則,健康就要受到威脅。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在生命旅程中,要想健康地活到天年,那麼在每一年裡,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規律來養生,這是至關重要的。

和喜怒——七情事關五内,過喜過悲皆不宜

中醫非常注重情志養生,過喜過憂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黃帝内經》中談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内守,病安從來。”就是要大家淡泊名利,放寬眼界,追求心靈的内在平衡與和諧。

中醫把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稱為七情,七情與髒腑的功能活動有着密切的關系。七情分屬五髒,以怒、喜、思、悲、恐為代表,稱為五志。七情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動的正常現象,不會使人發病。但在突然、強烈或長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過了正常的生理活動範圍又不能适應時,就會使髒腑氣血功能紊亂,從而導緻疾病的發生,這時的七情就成為緻病因素,而且是導緻内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稱為七情内傷。周瑜、程咬金、林黛玉等,或氣死,或笑死,或憂死,無不和情緒太過有關。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這表明七情過激可直接影響内髒生理功能,而産生各種病理變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髒腑,産生不同病理變化。七情内傷具體來說就是:

喜傷心。喜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消除機體疲勞。但歡喜太過,則損傷心陰,陽損使心氣動,心氣動則精神散而邪氣極,出現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癡呆等。所以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怒傷肝。怒則氣上,傷及肝而出現悶悶不樂、煩躁易怒、頭昏目眩等,亦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的重要原因。所以在遇到煩惱時,一定要學會暗示自己“一切都将過去”“破财免災”“知足常樂”等,這樣心情就會輕松,頭腦也會冷靜下來。

思傷脾胃。思則氣結,大腦由于思慮過度,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欲不振、納呆食少、形容憔悴、氣短、神疲力乏、郁悶不舒等。如果你是個心思比較重的人,那麼最好找個傾訴的對象,有什麼事情想不開就對他傾訴一番。

憂悲傷肺。憂和悲是與肺有密切關聯的情志。人在強烈悲哀時,可傷及肺,出現幹咳、氣短、咯血、音啞及呼吸頻率改變,消化功能嚴重幹擾之症。

驚恐傷腎。驚恐可幹擾神經系統,出現耳鳴、耳聾、眩暈、陽痿,其可緻人死亡。在生活中,通過驚恐的語言暗示,把人吓死的已屢見不鮮。

由此可見,心理、精神狀态對于人的氣血和五髒六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人們常說的因郁緻病也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見過很多長壽者,他們當中生活苦難者有之,吸煙喝酒幾十年者有之,疾病纏身者有之,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心胸寬廣、與世無争、淡泊人生,經得起各種不良刺激,即使精神受到重創,情緒起伏也不會太大。其實這就是

《黃帝内經》中所說的“恬淡虛無,精神内守”,隻要做到這些,健康長壽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節陰陽——陰陽平衡是健康長壽的基礎

健康長壽是人們共同的美好願望,也是人類高質量生存的表現。自古以來,追求健康長壽的方法五花八門,而陰陽平衡才是健康長壽的基礎。

關于陰陽平衡這個問題,《周易》和《黃帝内經》這兩部經典都有論述。

中華文化群經之首《周易》提出了一個千古命題叫作“一陰一陽謂之道”,就是說,萬事萬物的運動都是陰陽的運動,陰陽運動是萬事萬物的原規律,生命活動概莫能外。所以,中醫學、養生學都以陰陽為核心。《周易》認為,陰陽相互作用是萬事萬物運動的根本,八卦和太極圖都表明,陰陽運動維持着動态的相對平衡,正常的平衡被破壞就會導緻精氣神失調而産生衰老。

《黃帝内經》認為,陰陽是萬物生殺的根本,陰陽是生命的根本。另外,《黃帝内經·

素問》還提出了“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神與形具,而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健康長壽之道。意即一個人要想健康長壽,必須把握陰陽,順應四時調節規律。

中醫的陰陽學說還認為,人體的陰陽變化與自然四時陰陽變化協調一緻,同時能保持機體與其内外環境之間的陰陽平衡,就能增進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進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中醫學主張“治未病”和“以預防為主”的觀點,旨在培養人體正氣,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害。所謂“正氣存内,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陰陽平衡所涉及的面是廣泛的。就是說,人要達到健康長壽的狀态,身體和心理應保持好各種平衡,如心理平衡、代謝平衡、營養平衡、體位平衡、動靜平衡等。如果這此方面處于相對平衡狀态,可以說人和情緒的身體健康狀況是好的;如果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失衡,就會導緻某些疾病的發生,或機體處于虛弱不健康狀态。如果人體長期處于疾病之中而不能及時康複,或長期處于虛弱不健康狀态,那麼,長壽、歡度晚年,隻能是紙上談兵。

黃帝内經春夏秋冬養生法(黃帝内經論養生)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