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昊
來源|精益通APP
你好,我是李昊!在做一件事,用科技創新讓精益為客戶創造價值。
從今天開始,我會為你詳細的拆解改善提案這件事情。今天是第一篇,以黃金圈法則的why這一層向外展開,那就是:到底為什麼要推行改善提案?
其實,說白了,大部分人都應該能知道或者get到改善提案的好處,隻不過,可能會因為在推行過程中沒有獲得及時反饋和心流以及看得見的“巨大”收益而停止罷了。如今的現代智人(人類,包括我,哈)在移動互聯網的浪潮下越來越不能接受慢反饋的事情了,這不怪我們自己,是時代造就的。你看,TX遊戲,某音,某手,各種快遞,它們的産品設計底層之一就是“快反饋”。
所以,話說回來,你真的認識到改善提案的好處了麼?下面,我來和你一起梳理一下。
在此之前,要先知道“改善”的概念。它來源于日語“KAIZEN”,日本解釋為:持續不斷改進。在維基百科中,沒有這個詞彙,有的是“改善法”,它是來自于豐田的一個詞語,在解釋改善法的内容裡面提高了改善的解釋:改善是日常流程,目的是超越簡單的生產力提升。也是一種讓工作氛圍和諧、減少苦工時間(「無理」),並且用科學的方法消除工作場所的浪費。你看,在日本,改善是日常工作,這也難怪他們做得這麼好,根深蒂固了。
那麼,有一位日本人叫今井正明(如下圖),他被譽為“KAIZEN思想之父”,然後呢,他在西方國家傳道授業。美國的《牛津字典》中早就有了KAIZEN的解釋:一種企業經營理念,用以持續不斷地改進工作的做法和人員的效率等。這裡提到了它是一種經營理念。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那麼,在中國的百度百科中解釋如下: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為追求更快、更好、更加簡潔地達成工作目标而通過“手段選擇”或“方法變更”,把事情或動作往好的方向修正或調整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改變原有情況使好一些。
總結一下,改善是為了“更好”,這個“好”要優于現狀。那麼,改善的好處就不證自明了。那麼,它到底都能帶來什麼好處呢?
有一次詞語叫“熟能生巧”,說的是熟練了就能産生巧方法。我舉幾個例子加深一下理解,比如開車,從剛拿到駕照的戰戰兢兢、上身溜直到幾年以後的遊刃有餘;比如炒菜,從剛開始的手忙腳亂到多竈并燒;比如演講,從腿腳發抖到閑庭信步,等等。
所以說,現場改善,巧的來源最直接的人是誰?那就是一線員工,他們和産品朝夕相處;是設備工程師,他們和設備朝夕相處;是IQC(來料檢驗),他們和材料朝夕相處。這些來自基層的聲音有大智慧,要被挖掘、傾聽、傳遞和落實。做到了,咱們企業的QCD(質量、成本、交期)不可能不改善。
那麼,如果你認可了改善提案的好處,該做什麼呢?
要抱着這樣的一個意志和認知。生産現場,企業經營的問題不是解決也行,不解決也行的,而是無論如何都要解決的。所以,你必須搞改善提案。這不是一件可有可無,天女散花的事情,而是要花精力,從戰略的角度去推行。
說白了,改善提案必須搞,而且要搞好。沒有這樣的方針指引和戰略導向,那就一定做不好。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對于推行改善提案這件事,你有什麼故事嗎?歡迎你留言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